【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01:44:59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前课回顾
1
课堂小结
5
随堂练习
6
3.仰韶文化距今约_____________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__________。
前课回顾
1.原始农业的发展促使人类开始_________,促进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定居生活
2.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房屋主要是__________,种植_____;半坡居民主要居住在________,房屋建筑主要是______________,种植粟、黍。
干栏式建筑
水稻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房屋
7000——5000
贫富分化
4.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了__________。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贫富分化
知识填空
1.◎唯物史观 梳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说出其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史料实证 通过图片等史料,学习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遗址的主要成果,尝试运用考古成果说明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认识到考古发现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
3.◎时空观念 能够在历史叙述中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4.◎史料实证 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皇帝、炎帝等与中华文明早期历史有关的远古传说,分析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你知道哪些关于远古先民的神话传说?你认为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神农尝草
精卫填海
炎黄联盟
新课引入
早期国家
新知学习
(1)产生条件
①早期城市的形成
②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原始社会农业、畜牧业发展
人口增长并集中
早期城市形成
社会分化
从事生产劳动
早期国家形成
从事
管理
管理和统治
发动
战争
对内
对外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2)管理方式: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
私有制
阶级
国家的产生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而划分成的集团。它是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相关史事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任务一:请你设计信息卡片,介绍良渚古城的状况。
_______古城名片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结构构造:
出土文物:
墓葬情况:
历史意义:
良渚
浙江余杭
距今约5300——4300年
宫殿区、内城、外城
玉琮、玉璧、玉钺(yuè)
随葬品众多的墓葬和随葬品
稀少的普通墓葬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这些发现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表明此时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
阅读教材P17相关史事内容并观看视频,你能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良渚文化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因此,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良渚文化的“神徽”,这反映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视频:神人兽面纹
时长:2分37秒
拓展延伸
杭州亚运会中的良渚元素
玉璧造型采火装置
玉琮造型火种盒放置台
“薪火”家族
亚运会奖牌
亚残运会奖牌
神人兽面纹
玉璧形状
良渚玉鸟
玉琮
石磐
彩绘龙纹陶盘
玉兽面
任务二:请你设计信息卡片,介绍陶寺古城的状况。
_______古城名片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结构构造:
出土文物:
墓葬
情况:
历史意义:
陶寺
山西襄汾
距今约4300——4000年
宫城、高等级建筑、观象台
陶鼓、玉钺、青铜器、陶壶等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多样
且来源广泛;有用人殉葬的情况。
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说明当时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朱书符号陶壶
铜齿轮形器
材料一:良渚古城统治者占有大量社会财富,控制了长江下游的广阔区域……它们结成网络,实现对文化全域的控制,形成了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和一些次中心构成,以及众多中小型聚落构成组成的多层级的、具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稳定的控制区域的社会管理体系。
——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
材料二: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
——高江涛《中原文物》
依据材料,说说良渚古城与陶寺遗址的共同特征。说明了什么现象?
共同特征:都出现了阶级分化
反映了:早期国家出现,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多个文明同时发展
特征相似
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
传说时期:在中国指的是夏朝以前的历史时期。
远古的传说
概念辨析
氏族: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通常是基于血缘关系形成的集体,其特点是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祖先,往往用一种动物或植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
部落: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或胞族组成的集体。
部落之间争夺适宜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战争不断,在战争中不断合并,形成部落联盟。
1.部落联盟时期
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炎帝、黄帝、蚩(chī)尤等几个较大的部落。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神农氏)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轩辕氏)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蚩尤
2.部落战争
(1)阪(bǎn)泉之战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炎帝部落VS黄帝部落
炎帝战败,归顺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阪泉之战
(2)涿(zhuō)鹿之战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外,遂禽杀蚩尤。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涿鹿之战场面
炎黄部落VS蚩尤部落
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华夏族
涿鹿之战
3.华夏族形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中逐渐形成。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材料研读
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炎黄部落联盟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因此,黄帝和炎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黄帝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族
炎帝部落
部分蚩尤部落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后
结成联盟
涿鹿之战后归附
融合
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
4.禅(shàn)让制
什么是禅让制呢?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尧年老的时候在征得各部落的意见后,便推出了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方法,把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禅让制:将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1)原则:
贤德
(2)实质:
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概况:
尧→舜→禹
5.尧、舜、禹的事迹
尧的事迹
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山西临汾尧庙
古书上记载,尧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但他对百姓的生活非常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就觉得是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是自己的过错。尧在位70年,90岁禅让于舜,118岁时去世。
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
——《史记 五帝本纪》
克己爱民
舜的事迹
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虞舜耕田
舜帝陵雕像(湖南)
相传舜的父亲、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但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孝顺宽容,德才兼备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禹的事迹
三过家门而不入
以身作则、奉献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
疏堵结合的方法
方法得当,懂得创新
阅读教材P19“学史崇德”,了解大禹治水的关键方法和他所具备的精神。
学史崇德
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
真实物证
蕴含真实可信的历史史实
考古挖掘证实传说的某些成分
考古遗址和遗物为认识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直接的物证;神话传说虽然带有虚构的成分,但往往蕴含着真实的历史信息。结合考古发现,可以对这些传说进行验证和解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说说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远古传说
考古发现
课后活动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远古的传说
部落联盟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课堂小结
中华文明的起源
表明当时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部落战争
禅让制
阶级
国家
产生条件
管理方式
私有制
人类进入文明
社会的重要标志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华夏族形成
“炎黄子孙”
尧舜禹
炎帝、黄帝时期
记忆口诀
早期国家启新篇,良渚陶寺古城现。
部落联盟争战连,炎黄蚩尤争中原。
尧舜禅让美德传,大禹治水安家园。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由此可见,华夏民族的形成是( )
A. 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B. 由单一的华夏族演变而来
C. 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D. 完全保留了各部族差异性
C
基础练习
随堂练习
2.(2024·山东)“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A
3.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 产生原始宗教观念
C. 民众生活普遍比较富足
D. 原始居民有了基本审美
A
进阶练习
4.(2024·四川)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A.革故鼎新
B.华夏认同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B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