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制六上18《毛主席在花山》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四制六上18《毛主席在花山》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7 22:5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发自内心的对群众的关心、爱护。
2.深刻体会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本节重点
本节难点
提及毛主席同学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想必是我们在第四课学习的《七律·长征》吧,请同学们一起背一背这首气势豪迈的诗歌。
新课导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长征之路十分艰难,在登夹金山时,因为山高路陡,许多战士都筋疲力尽,而此时毛主席却把他的马让给了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他就是这样关心、爱护同志们,其实毛主席更加关心、爱护人民群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感受主席对百姓的关爱。
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怎么没动静了呢?
茶泡好了,警卫员拎着一桶清香的茶水来到碾盘旁,用粗瓷碗盛好。
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茶水,凑到警卫员跟前:“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
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随文识字
jiāo

整体感知
niǎn
còu

yǎo
操劳:
诚恳:
动员:
夜以继日:
整体感知
课文中指费心料理(事务)。
真诚而恳切。
发动人参加某项活动。
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
理解词语意思
事件背景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率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移驻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但因被特务出卖,为了安全起见,聂荣臻安排毛主席居住到了比较隐蔽且群众基础好的花山村。在花山村,毛主席不仅继续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还时刻关心着群众的生活,他与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并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后来被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佳话。
整体感知
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语句。
(2)借助事情的先后顺序进行段落划分。
(3)借助“毛主席+干什么”的公式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
整体感知
第一层
(第1自然段)
第二层
(第2至4自然段)
第三层
(第5至6自然段)
第四层
(第7自然段)
写毛主席转移到花山村。
写毛主席派警卫员寻群众回来碾米。
写毛主席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
写毛主席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请根据学习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
合作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哪处让你直接感受到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所有关于毛主席的描写。
(2)结合上下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毛主席的言行体现了他什么品质。
(3)将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总结出来并批注在课文相应内容旁边,组内讨论。
(4)每组选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探究成果。
探究方法
问题探究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样吧,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从这两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我感受到毛主席时刻心系群众,尽管他身居高位却没想过为自己谋取特权,而是把百姓的便利放在首位,非常关心群众生活。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警卫员刚回到院里,毛主席又叫住他,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泡一桶茶水,你负责送给碾米的乡亲们。”
问题探究
从这处语言描写中我看出毛主席非常看重人民群众、非常爱护人民群众。
成果展示
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
问题探究
从这处神态和语言描写中我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的毛主席,他不因群众的问题简单就置之不理,而是面带笑容地耐心地为群众解释,可见在毛主席心中是真正关爱群众的。
成果展示
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米粒。
问题探究
从这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我看到给群众端茶送水的毛主席,这颠覆了我对国家领导人的印象,他毫无高高在上的架子,甘做人民公仆。而且从他熟练的碾米动作中看出他是真的深入群众的,经常参与到人民群众的劳动中。
成果展示
自主探究
请细细品读课文其他部分,说说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伟大革命情怀?
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其他部分,结合书上批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2)联系上下文,从其他人的言行中体会毛主席对群众的关爱。
(3)组织语言,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
文章第1自然段,是否可以删去呢?
问题探究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
第1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并且点明了毛主席操劳国事的状况,与下文他操心百姓碾米的小事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尽管日夜操劳,毛主席仍不愿因为自己的原因让群众去远地方碾米,足见他是打心底里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
探究活动
第4自然段说碾子又转了起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问题探究
“注意,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警卫员回头一笑:“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不久,花椒树下的碾子又吱吱扭扭地转了起来。
毛主席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不想给群众带来不便。
探究活动
文章最后一句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问题探究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毛主席不仅在花山村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他在全国各地都是如此;也不光是毛主席,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是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他们是多么得可亲、可敬,多么伟大而亲切啊!
合作探究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品质对于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探究方法
(1)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说说1948年的中国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中。
(2)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品质对于中国革命的直接影响与深远影响。
(3)选派代表,用上“正因为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所以……”的句式展示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问题探究
探究活动
1948年的中国处于怎样的时代背景中呢?
问题探究
资料链接:
1948年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关键时期,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许多大中小城市相继解放。这些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通货膨胀和战争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极为困苦。物价飞涨导致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许多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探究活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这一品质对于中国革命有哪些影响呢?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品质,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增强了党与群众之间的联系,还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品质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贯穿了中国革命的始终,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寻回碾米群众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课堂小结
送茶水
劝喝茶
亲自碾米
关心群众
爱护群众
处处为群众着想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宗旨)
拓展延伸
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死的意义)
同学们,毛主席关心爱护群众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他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讲演,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处改正错误的精神。(是非判断)
拓展延伸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具体做法)
拓展延伸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21日发表于《解放日报》
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使整个人民团结在一起。(形成制度)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收集更多毛主席关心群众、爱护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事迹,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毛主席》,要求不少于300字。
课后作业
和群众说话态度要诚恳。
——《毛主席在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