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生物 消化与吸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教材以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维持” 为核心,“消化与吸收” 是继 “人体的营养” 之后,对消化系统功能的深入探讨。作为人体八大系统中与营养获取直接相关的基础系统,其内容是学生理解 “生物如何通过物质交换维持生命” 的重要案例。为后续学习 “血液循环”(运输营养物质)章节奠定基础,形成 “营养获取→物质运输→能量利用” 的完整知识链。
教材通过 “消化与吸收” 阐释 “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生物学基本观念(如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的关系),以及 “生物体的整体性”(消化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协同作用)。涉及 “酶的催化作用”“营养物质的化学分解” 等重要概念,是初中阶段渗透生理生化知识的关键节点。
学情分析
本节是消化与吸收的第二课时,同学们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完成了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知道了消化、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初步接触和了解了多个变量的对照实验设计。并且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具备了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基础知识。所以第二课时,可以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探究。
初一学生已经接触生物学一段时间,已经能够初步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初步具备探究思维,知道通过实验来探究生命现象。但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仍然欠缺,没有较高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将知识用于真实情境、分析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经验。在课堂中既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大胆尝试、合作探究、勇于表达,也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引导,搭梯子帮助他们登高。
教学目标
(1)生命观念:
理解核心概念:消化和吸收;
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通过分析小肠绒毛、皱襞使小肠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的结构特点,理解其与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相适应。(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
通过消化道模型构建,归纳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模型与建模)
通过对比口腔、胃、小肠、大肠的消化过程和结构特点,归纳不同消化器官的功能差异(归纳与概括)
讨论“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美容作用”“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评估生活情境中的科学决策(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
运用资料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毛巾模拟小肠结构特点,整合对照实验探究其吸收功能,掌握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4)态度责任
讨论“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美容作用”,鉴别伪科学。(理性判断)
通过分析不良生活习惯(如“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空腹喝碳酸饮料”等)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关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科学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消化道模型构建,归纳理解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通过分析小肠的结构特点,理解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教学难点
通过毛巾模拟小肠结构特点,整合对照实验探究其吸收功能,掌握对照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请同学们品尝长沙的美食,并推荐湘西的特色美食,我好带回去给长沙的小朋友尝尝。 推荐湘西的特色美食。 1、拉近师生关系。2、创设消化和吸收的大情境。
复习回顾: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课件图片呈现消化系统的图片 说出消化道的组成、消化腺的功能(分泌的消化液及功能)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活动预热
模型建构: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的过程 课本的图形和文字中已经告诉我们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但是我们怎么与消化道对应起来呢?在大家的学案上已经画出了消化道的模式图,请在下方用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梳理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的过程。 在学案上完成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过程的模型建构。 1、梳理出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逐步消化的过程。2、从单个器官的功能整合理解消化系统的功能。3、为下一步探究消化的主要场所奠定基础。
资料探究: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消化道具有消化功能的场所一共有3个,口腔、胃、小肠。它们三个中谁才是消化的主要场所呢?请阅读学案上的补充资料,结合刚刚学习到的内容,完成学案上的表格,进行归纳整理。 1、阅读学案上的补充资料。2、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归纳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1、通过对口腔、胃、小肠三者功能的对比,分析归纳出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2、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特点。
观察实验+资料探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食物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究竟是在小肠中还是在大肠中被吸收的呢?我们通过资料探究和观察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请阅读教材P83页。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新鲜的小肠和大肠。观察步骤如下:A、观察小肠和大肠的颜色。B、用剪刀将小肠和大肠剪开,观察它们的内表面,是否有环形突起(皱襞)。C、用放大镜观察,环形突起(皱襞)上是否有绒毛状的突起?(课件辅助呈现图片和视频)3、完成学案上的表格,进行整理归纳。 1、阅读教材83页。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新鲜小肠和大肠的观察。3、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归纳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小肠比大肠长,颜色为鲜红色,说明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环节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增加吸收的表面积,所以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1、通过小肠和大肠结构对比,分析推测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2、进一步体会小肠的结构特点。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小肠绒毛和小肠皱襞 通过观察发现,小肠中有丰富的皱襞和小肠绒毛,这是小肠与大肠的主要区别,它们有助于小肠吸收营养。 1、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设计。填写表格。 1、再次将情境细化到探究小肠绒毛和环形皱襞(具体结构)的功能。
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养物质。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1、设计实验:Q1:用什么来模拟小肠 Q2: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还要注意哪些无关变量的控制?小组讨论,根据学案上的表格提示,合作完成实验设计2、播放视频: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实验。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2、观看兴趣小组的同学所做的实验,得出结论:从实验中可以看出,模拟了皱襞和绒毛的手巾吸水量要大于其他两组,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小肠绒毛和皱襞有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 2、首先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经验,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其次教会学生理性地分析问题,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生物学知识。
课堂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1、师生一起来回顾本节课前面所总结出的小肠的结构特点,总结小肠的功能。2、渗透生物学核心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回顾小肠结构特点,总结小肠功能。2、理解生物学核心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1、对前面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得出小肠的功能。2、渗透生物学核心观念: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创新应用 1、播放视频:口服胶原蛋白美容,讨论:口服胶原蛋白,到底有没有美容效果?2、播放视频:12岁男孩长期可乐当水至肠穿孔。你或身边的同学有哪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呢?它们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什么才是健康的饮食习惯呢?我们应当怎么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呢?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口服胶原蛋白有没有美容效果2、针对自己或同学的不良饮食习惯,以及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更健康地生活各打己见 1、讨论“口服胶原蛋白是否有美容作用”,引导学生理性判断,鉴别伪科学。2、通过分析不良生活习惯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传播科学知识。
布置作业 必须部分:完成教材84页课后习题。选做部分:请针对初中生的饮食习惯,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和分析。在上下一节课《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请你来分享你的调查结果。 1、课后复习巩固。2、为下一节课提前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