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拟行路难·其四》
内容解读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背景
导入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作家作品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南北朝〕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断绝:停止。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整体感知
往平地上倒水,
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
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
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
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译 文
整体感知
愁之相:行为细节中的情感外显
【文本解读】
1.鲍照在诗中用“行、叹、坐”三个连续的动作,勾勒出一个坐卧不宁的形象。
2.“行叹”是边走边叹息,“坐愁”是静坐时愁绪缠身,这些外在行为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叠加,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整日被愁思笼罩,连基本的生活状态都被打乱。
这种动态描写突然转入“吞声踯躅不敢言”的静止画面——想说却又咽下话语,徘徊不前却又无处可去。
【原文内容】
“安能行叹复坐愁”“吞声踯躅不敢言”
愁之相:行为细节中的情感外显
【文本解读】
4.前文中“行叹坐愁”的外放与后文“吞声踯躅”的压抑形成强烈对比,一“动”一“静”之间,把愁思的纠缠和内心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5.这些细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像拼图一样组合成一个整体,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愁”是如何具体地折磨着诗人,也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了画面感和层次感。
【原文内容】
“安能行叹复坐愁”“吞声踯躅不敢言”
愁之因:比兴手法下的命运思索
【文本解读】
1.诗的开头,鲍照用“泻水置平地”做比喻,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却藏着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水倒在平地上,流向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没有规律,也无法控制,这多像人的命运啊!
2.有些人出身尊贵,一生顺风顺水;有些人出身贫寒,处处碰壁。“人生亦有命”的“亦”字,巧妙地把自然现象和人生感慨连接起来,说明命运就像倒水一样,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原文内容】“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
愁之因:比兴手法下的命运思索
【文本解读】
3.鲍照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抱怨上,他进一步想:既然命运像覆水难收一样不可逆转,那是不是该默默接受?可越是用“反正大家都一样”来安慰自己,越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不甘。
4.这种“认命”与“抗命”的矛盾,通过比兴手法藏在诗句里,让我们看到诗人对命运的无奈,更看到他压抑在心底的抗争——就像平静的水面下,藏着汹涌的暗流。
【原文内容】“泻水置平地,各自东南西北流”“人生亦有命”
愁之解:借酒歌难的情感跌宕
【文本解读】
1.既然愁思难解,诗人就想“借酒消愁”,这是古人常用的办法,比如曹操“对酒当歌”,李白“举杯消愁”,但鲍照发现,酒只能暂时麻醉自己,心里的结还是解不开。
2.他又想“唱歌抒怀”,选的还是《行路难》这样的悲歌,结果刚开口就因为太悲伤而唱不下去(“举杯断绝”)。这里有个情感的转折:前面一直压抑的愁思,突然因为“心非木石岂无感”爆发了——人不是木石,怎么会没有感觉?
【原文内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愁之解:借酒歌难的情感跌宕
【文本解读】
3.长期的压抑让情感像洪水一样决堤,喷涌出慷慨义愤。可这股愤怒刚冲出来,又突然“吞声踯躅不敢言”,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拽了回去。
4.这种“扬”与“抑”的交替,把情感的起伏写得一波三折,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想反抗却又害怕,想宣泄却又隐忍,愁思就在这一收一放中,变得更加浓烈和复杂。
【原文内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愁之隐:不说破的含蓄之美
【文本解读】
1.鲍照在诗里写了愁的样子、愁的原因、解愁的尝试,却始终不说清楚到底为什么愁。这种“不说破”,恰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妙处。就像阮籍在《咏怀》里“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只写伤心的行为,不写伤心的原因,却让读者能感受到深深的愁苦。
【原文内容】全诗始终未明言“愁之源”
愁之隐:不说破的含蓄之美
【文本解读】
2.沈德潜说“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因为“不说破”,愁就成了一种模糊却又无处不在的情绪,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去填补这个“空白”。
3.比如我们会想:是不是因为怀才不遇?是不是因为命运不公?这种留白让诗歌的内涵更丰富,也让读者有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原文内容】全诗始终未明言“愁之源”
总结:在“愁”中看见灵魂的挣扎
1.《拟行路难》的“愁”,不是简单的伤春悲秋,而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呐喊。鲍照用细节、比喻、情感的起伏,让“愁”变得具体可感;又通过“不说破”的留白,让愁思有了超越时代的共鸣。
总结:在“愁”中看见灵魂的挣扎
2.无论何时,面对困境的不屈与思索,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这或许就是鲍照诗歌流传千年的原因:他写出了每个人心里都有的“愁”,也写出了每个人心里都藏着的“抗争”。(共21张PPT)
《拟行路难·其四》
艺术手法解读
鲍照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士族(大家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以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
背景
导入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导入
鲍照出身寒微,“家世贫贱”,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他的作品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和愤懑不平的情绪,诗风雄健奔放,俊逸潇洒。其诗文与谢灵运一样有影响,在生年就颇负盛名,对唐代诗人李百等产生重大影响,却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心寂寞冷清情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导入
南朝宋文学家,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
元嘉十二年,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
大明五年,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
泰始二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失败被时,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一个敢于和命运抗争的诗人
作家作品
鲍照的文学创作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
六朝诗坛,素称浮华纤巧,内容空虚,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鲍照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内容上能较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
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一洗诗坛靡弱之风,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
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气骨俊逸。
文学地位:与庾信并称“鲍庾”(或“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体”代表诗人),被誉为“乐府第一手”。
作家作品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感之意”。
拟行路难:拟,摹仿。后世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鲍照共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在他最擅长的乐府诗体中称得上是"皇冠上的珍宝"。
内容丰富而又形式瑰奇的诗篇,从各个侧面集中展现了鲍照诗歌艺术的多姿多态。
文化常识
基础知识
修改后的九品中正制基本授予了各个地方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对官员候选人的决定权,同时恢复自曹魏时期废除的贵族世袭爵位,并且给予他们的世袭子弟起步的官阶即为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干部,进入官僚体系之后,轻松便能获得三品的位置,即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
但就出生寒门的官员而言,即使毕生艰苦奋斗、工作成绩显著,最多也就只能升到四品或者五品的位置,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县处级官员,而这一用一生获得成果在世家大族在那里,不过是他们的仕途起点而已。同时寒门子弟能够谋取的官职往往都是世家大族所看不上的一些小官职。
基础知识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整体感知
比兴手法:以生活现象引出命运感慨
【文本解读】
1.诗人端起一盆水,“哗啦”一声倒在平整的地面上,水立刻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流淌开来。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现象,鲍照为什么要写它呢?这里就用到了《诗经》里的“比兴”手法——“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讲别的事物引出想说的内容。
2.表面上看,诗人在写水的流向,实际上是用“水往低处流”来比喻人的命运。水为什么会向不同方向流?“地势使之然”,这里的“地势”其实暗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
【原文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比兴手法:以生活现象引出命运感慨
【文本解读】
3.鲍照出身低微,父亲只是个不知名的低级士族,他年轻时不得不种地谋生,空有才华却难以改变命运,就像那被地势左右的水流一样。
4.他用这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开头,看似随意,实则暗藏深意:既引出了后面“人生亦有命”的感慨,又暗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原文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比兴手法:以生活现象引出命运感慨
【文本解读】
5.诗人写下“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句话看起来像在自我安慰:“人生各有命运,怎么能整天唉声叹气呢?”但注意,这里用的是感叹号,而不是问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诗人其实是在借反问来抒发内心的不甘。
6.这种“五言+七言”的句式也很特别,五言短促,像一声叹息;七言拉长,更显无奈,读起来感染力十足。
【原文内容】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赋的手法:直陈举动与内心矛盾
【文本解读】
1.“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不绕弯子。比如“酌酒以自宽”这句,诗人直接写自己倒酒喝,想借酒消愁,还举杯说“不唱《行路难》了”。这一系列动作很真实:人们难过时,不也常想通过喝酒、唱歌来排解吗?
2.他想“自宽”却宽不了,想“断绝”愁绪却断不了,这种矛盾通过直白的叙述,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这里提到“歌路难”,既呼应了诗的标题,又为结尾“不敢言”埋下伏笔,结构很巧妙。
【原文内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赋的手法:直陈举动与内心矛盾
【文本解读】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前半句是反问:“我又不是木头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这是人之常情啊!谁能面对命运的不公无动于衷?但后半句突然转折:“可是我只能忍气吞声,徘徊不前,什么都不敢说。”
4.这种情感的起伏太打动人了——前面刚说完“安能行叹复坐愁”,好像想开了,这里又承认自己有感,最后却“不敢言”,把内心的痛苦和现实的无奈一下子撕开了。
【原文内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赋的手法:直陈举动与内心矛盾
【文本解读】
5.诗人为什么“不敢言”?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门阀制度下,出身低微的人稍有怨言,可能就会招来灾祸。鲍照把这种敢怒不敢言的处境,用直白的“赋”体写出来,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重锤一样砸在读者心上。
6.前半段的“比兴”像绕了个弯子说命运,这里的“赋”却直接扒开伤口,让我们看到他内心的血与泪。
【原文内容】“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情感脉络:从含蓄到浓烈的层层递进
【文本解读】
1.全诗的情感就像一条起伏的河流,从开头的含蓄比兴,到中间的直接抒情,再到结尾的压抑爆发,层次非常清晰。
情感脉络:从含蓄到浓烈的层层递进
【文本解读】
2.比兴开篇:用“泻水”的比喻,把命运的不公藏在生活现象里,像悄悄埋下一颗种子。
反问转折:“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豁达,实则是强压怒火,种子开始发芽。
赋体铺陈:“酌酒”“举杯”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他试图抗争却又无力的样子,情感渐渐升温。
结尾爆发与压抑:“心非木石”的反问如火山喷发,“不敢言”又像突然盖上盖子,这种张力让痛苦更深刻。
情感脉络:从含蓄到浓烈的层层递进
【文本解读】
3.鲍照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抽象的命运感慨,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和动作。一个人在命运面前挣扎:他先是无奈接受,接着借酒消愁,最后终于喊出“我有感觉”,却又被现实堵住了嘴。
这种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同身受。
鲍照的精神:在压抑中寻找生命价值
【文本解读】
1.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能在诗歌里寻找精神的出路。鲍照出身低微,却一生追求理想,他的诗里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自我价值的坚持。
就像他在其他诗里写的“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大丈夫一生能有多久?怎能像鸟儿收起翅膀),他不甘心被命运束缚,哪怕“吞声踯躅”,内心也从未屈服。
鲍照的精神:在压抑中寻找生命价值
【文本解读】
2.这种在困境中探索生命意义的精神,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
它不仅写了个人的痛苦,更写出了人类面对命运时的普遍挣扎:我们可能像水流一样被现实推着走,但内心的不甘和对尊严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
鲍照用“赋比兴”的手法,把这种复杂的情感编织成诗,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黑暗中,人性的光芒也会闪烁。
总结:《拟行路难》的艺术魅力
即使面对不公,也可以用诗歌来诉说;即使不得不沉默,内心的声音也从未消失。
这就是古典诗歌的力量——它让我们看见古人的喜怒哀乐,也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共鸣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