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课题:《葡萄沟》
内容分析: 《葡萄沟》是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充满浓郁的风土人情。课文紧紧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叙述,以四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色美味甜,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非常有名的特点。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优美,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读之不禁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目标指向: 感受祖国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语言运用: 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思维能力:发展阅读理解、信息提取、分析概括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审美创造: 感受语言文字和事物形象之美,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表达欲。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等词语的意思,能够将句子说具体说完整。 【教学难点】 2.感受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情境导入:我们已经领略了黄山奇石的神奇和壮丽,感受了风景各异的日月潭,它的每一处景致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下一站我们将去一个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的地方去看一看,它在我们祖国的大西北。 揭示核心任务: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小导游,走进祖国的大西北,了解它,感受它的美,为将来精彩推介活动做准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情境引入,初识好地方
1.教师导入:这个地方在哪里呢?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答案就藏在视频里边。(播放视频《西游记》) 2.出示地图:同学们,齐天大圣孙悟空取经路过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名字,谁知道?对喽,火焰山。有谁知道火焰山在哪个城市呢?它就在新疆的吐鲁番,距离我们有几千公里,现在让我们坐上飞机,去哪里看一看! 同学们,看一看课题,我们来到了哪里呢?齐读课题,结合图片,识记生字“沟”。 资料小口袋: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葡萄沟是吐鲁番市的旅游胜地。 过渡: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去读读吧。 交流句子,说一说对葡萄沟的初印象。 第1自然段:葡萄沟水果多,人们最喜爱葡萄。 第2自然段: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很多,那里的老乡热情好客。 第3自然段: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及它的特点。 所以说,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齐读: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看视频,联系《西游记》情节,初步感知火焰山环境特点。 观察地图,回答“火焰山所在城市”; 齐读课题,图文结合理解“沟”字; 倾听教师讲解,获取葡萄沟的客观信息。 分享对葡萄沟的“初印象”(如:“水果多”“风景美”)。
设计意图:利用经典影视激发兴趣,建立火焰山与葡萄沟的地理关联,降低认知距离;创设探索情境,为后续揭示课题铺垫悬念。
第二节:品悟语言,感悟物产丰富
自由读第1自然段,画一画葡萄沟好在哪儿?用“--”画出句子。随文识字“份”。 出示图片,感受水果多:葡萄沟有哪些水果呢?走,我们一起去瞧瞧吧!看到这么多水果,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葡萄沟的水果真多啊,这些水果看起来真诱人)那么,现在请你来夸一夸它吧。(齐读第一段) 教师小结:读着读着,你知道葡萄沟好在哪里了吗?(盛产水果)怪不得作者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齐读)读出赞美之情。 3.快来看看这儿的葡萄都种在哪儿? 学法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画一画”的方法感受到葡萄沟的水果多。现在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一读:自由读一读第 2 段。 画一画:葡萄沟好在哪儿?用“--”画出句子。 师生交流,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谁知道梯田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学生先结合字面来理解,教师再出示梯田和山坡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认识“梯田”梯田是聪明的维吾尔族老乡在山坡上开辟的农田,样子像楼梯,一级一级的,边缘筑有田埂,以防止水土流失。 (2)教师过渡:我们快登上山坡看看葡萄的枝叶长什么样儿吧!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茂密的葡萄枝叶是怎样的。 预设: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①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的枝叶才算茂密。(叶子和叶子紧挨在一起,密密麻麻的。)然后再画一画茂密的枝叶。 ②引导学生读一读,展开想象:这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像什么?(绿色的凉棚。)像这样绿色的凉棚多不多?哪个词能看出来?(一个个)(课件出示凉棚图)教师引导:吐鲁番有火州之称,那里的天气非常热,最高气温可达49摄氏度。《西游记》中的火焰山据说就在葡萄沟附近。这种天气里,钻进这样的凉棚底下,会有什么感觉?(生:凉快)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指生读) (3)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交流葡萄的特点。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①学生朗读,边读边想:读了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②根据学生交流,展示课前准备的一串葡萄实物或者是出示图片,让学生数一数葡萄有多少颗,体会葡萄数量之多,理解“一大串”。教师提问:同学们,“一大串一大串”可以改为“一串一串”吗? ③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葡萄”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他们都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 思考:a.谁能用一个词形容你看到的葡萄?(五光十色。) b.形容颜色多的词语还有哪些?(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c.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词,而单单只用“五光十色”呢? 明确:太阳照在葡萄上,葡萄发光发亮,像珍珠、玛瑙一样,因此颜色多并发光发亮就叫“五光十色”。 ④学生练习用“五光十色”造句,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同学之间交流汇报。 ⑤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教师过渡:葡萄因为种类不同,成熟时间不同,所以颜色也是有不同层次的。比如红色就有暗红、浅红,你还知道有哪些红?绿葡萄还有哪些层次的绿呢?紫葡萄呢?黄葡萄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 红:枣红 桃红 深红 紫红 绿:淡绿 草绿 碧绿 墨绿 紫:淡紫 粉紫 茄子紫 深紫 黄:土黄 鹅黄 金黄 明黄 言语迁移,学习仿说。 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出示课后题仿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请生独立说,再同桌互说,班级交流,引导学生从花的颜色、味道、形态等方面来概括花的特点。 菜园里的蔬菜熟了,有 ___ 、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葡萄干)想不想知道清甜可口的葡萄干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呢?让我们下节课跟着维吾尔族的老乡去一探究竟吧。 自由朗读,画出描写水果多的句子; 观察水果图片,用感叹句表达感受(如:“葡萄沟的水果真多啊!”); 齐读第1段,体会赞美之情。 默读第2段,画出葡萄种植位置及特点; 观察梯田图片,描述其形态; 想象“凉棚下乘凉”的场景,带着凉爽感朗读句子 朗读描写葡萄的句子,想象画面; 讨论“一大串”能否替换为“一串”(否定,强调产量高); 辨析“五光十色”的独特性(光泽+多彩); 拓展说出不同层次的颜色词。 补全仿写句子(例:公园的花“百花齐放,香气扑鼻”); 创编菜园句子(例:“有圆滚滚的南瓜、细长的豆角,鲜嫩水灵,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通过梯田图片突破地理认知难点,感受劳动智慧;联系吐鲁番气候特点(炎热),理解比喻句“绿色的凉棚”的表达效果。通过实物/图片直观感知“一大串一大串”,体会叠词的强调作用;对比“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理解“光泽感”的特殊表达效果;积累颜色词,培养细致观察能力 迁移运用“有……(事物),……(特点)”句式;从文本走向生活,训练观察与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