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10:2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小圣施威降大圣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掣棒(chè)  鹚老(cí)  猢狲(hú)
B.青鹞(yào) 老鹳(guàn) 鲂鱼(fáng)
C.花鸨(bǎo) 愕然(è) 蓼汀(dīng)
D.踵(zhǒng) 窗棂(líng) 幌一幌(hu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踪迹 园睁凤目 众皆愕然 摇身一变
B. 铁钳 安下云头 趁势一钻 各骋神威
C. 峰峦 丫杈树枝 认得真切 淬入水内
D. 踪迹 低贱之畜 大张旗鼓 安下云头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掣棒抽身就走。(掣:拔,抽)
B.他见水响中,见一条蛇撺出去,认得是大圣,急转身,又变了一只朱绣顶的灰鹤,伸着一个长嘴,与一把尖头铁钳子相似,径来吃这水蛇。(径:直接)
C.水蛇跳一跳,又变作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
D.二郎见他变得低贱,故此不去拢傍,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踵。(踵: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阅读《小圣施威降大圣》,使我对《西游记》这部名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大圣与二郎神的这场斗法,充分展示了他们高超的变化本领和聪明机智的特点。
C.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吴承恩写的。
D. 能否降伏孙悟空,是二郎神杨戬面临的最大考验。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手机依赖”到底是不良习惯?还是危险的“炸弹”?这让人们不得不开始质疑。
B.“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坚持《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主基调,秉持《守正创新,出新出彩》的创作原则。
C.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以表达美好祝愿。
D.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两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会愉快。
6.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7.下列对名著《西游记》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了斗争精神,是一位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英雄。
B.猪八戒好吃贪睡,爱占便宜,喜欢搬弄是非,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有时耍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他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C.唐僧心地善良,信仰坚定,明知到西天去必然会碰到许多艰难险阻,但仍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也不管外界有多少诱惑,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D.和孙悟空、猪八戒比较起来,沙和尚在书中显得故事较少,生气不足,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
8.阅读《西游记》节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悟空打死小妖,变作它的模样,来到妖怪母亲门前,叫开了门,道:“我是平顶山莲花洞差来请老奶奶的。”到了二层门下,闪着头往里观看,见那正当中高坐着一个老妈妈。
悟空见了,在二门外捂着脸,脱脱的哭起来。你道他哭怎的,莫成是怕他?就怕也便不哭,况先哄了他的宝贝,又打杀他的小妖,却为何而哭?他当年曾下九鼎油锅,炸了七八日也不曾有一点泪儿。只为想起唐僧取经的苦恼,他就泪出痛肠,心想道:“老孙既显手段,变做小妖,来请这老怪,没有个直直的站了说话道理,一定见他磕头才是。我为人做了一场好汉,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为他使碎了肝肺,用尽了心。一卷经能值几何?今日却教我去拜此怪。若不跪拜,必定走了风讯。苦啊!算来只为师父受困,故使我受辱于人!”到此际也没奈何,撞将进去,朝上跪下道:“给奶奶磕头。”老怪问道:“你是那里来的?”悟空道:“平顶山莲花洞,二位大王差来请奶奶去吃唐僧肉。”老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就叫抬出轿来。
(节选自《西游记》第三十四回,有改动)
(1)选文中孙悟空说“两界山(即五行山)师父救了我”,请联系选文之前的情节,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孙悟空被如来佛压两界山的原因。
(2)说说选文中孙悟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阅读理解
(一)阅读《小圣施威降大圣》选段,回答问题。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断是这畜生弄喧!他若哄我进去,他便一口咬住。我怎肯进去?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 大圣听得,心惊道:“好狠,好狠!门扇是我牙齿,窗棂是我眼睛;若打了牙,捣了眼,却怎么是好?” 扑的一个虎跳,又冒在空中不见。
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大圣变成土地庙时,为什么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这体现了大圣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真君是如何识破大圣变化的?这体现了真君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段中大圣与真君的斗智斗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八卦炉中逃大圣 , 定心猿
佛祖听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龙位 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该多少年数,方能享受此无极大道 你那个初世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当人子!不当人子!折了你的寿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说!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你除了生长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 ”大圣道:“我的手段多哩!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如何坐不得天位 ”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
那大圣闻言,暗笑道:“这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 ”急发声道:“既如此说,你可做得主张 ”佛祖道:“做得!做得!”伸开右手,却似个荷叶大小。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我出去也!”你看他一路云光,无影无形去了。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大圣行时,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 教玉 帝让天宫与我。”
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撑着一股青气,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 ”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丫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 莫非有个未卜先知的法术。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
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众雷神与阿傩、迦叶,一个个合掌称扬道:“善哉!善哉!”
13、请根据选文内容,将选文题目补充完整。八卦炉中逃大圣, 定心猿
1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猴王”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5、长篇小说《西游记》脍炙人口,人们据此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孙悟空的眼睛——火眼金睛”等,你能据选文内容也写个歇后语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马克思思格斯总结了 19世纪以前世界文艺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成果,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引向艺术典型的研究,并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最高标准来衡量文艺作品,这就解决了典型论中没有解决的问题,确立了典型形象体系与典型形象的“质、体、用”统一的完整休系。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同以往的性格论、典型论有质的不同。
“典型”词源上的含义是模型、范型,艺术典型不能借用此解释。应当怎样了解典型人物的本质特征、普遍性呢 马克思在批评了费尔巴哈的错误理解之后,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旧的性格类型说把人物性格作为一类人的共同性(各遍性)来理解。马克思思格斯总结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人的创作经验,指出艺术家应当深刻理解现实关系、并道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典型论,不同于性格类型说,它要求典型必须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是对一切现实主义作品的要求。这种现实关系包含阶级的、民族的、时代的、社会的关系。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才能揭示人的本质,反映时代的某些本质与规律。文艺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关系的人物,才是典型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把人物性格所蔬含的普遍性,由量的普遍性(类的共网性)发展为质的普遍性,这就抓住了典型创作中的中心问题。恩格斯更进一步要求作家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即能够以其独特鲜明的个性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和主流的典型人物。
其次,马克思主义不仅从历史的观点,而且从美学的观点上对典型的塑造做了科学的论述典型体现某种本质,揭示某种普遮性,但不是直截了当地证明,而是通过典型的中介,在丰富的个性、生动的情节与场面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 甲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典型,实际上是把许多人具有的代表性的性格概括出来,经过艺术加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逐过“这一个表现出来,这样就成了典型人物。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必须包含有代表性的性格,但这种性格又不是类型,它必须道过艺术家塑造的独特鲜明的个性表现出来。因此,只有经过概括的有代表性的性格,才能在典型人物身上兼容普追性与个性,而这个个性不是某一单独、偶然、孤立的个别。有代表性的性格与丰富的个性的统一,由个性充分显示出来,也就是由个别表现一般,由然表现必然,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与性格类型说的根本区别。
乙 行动是性格的外在表现,性格规定了人物特定的行动与行动方式;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矛盾冲突又构成了情节。典型性格既不是性格概念或性格类型,又不是超脱半富的个性而由作家缩造的故事情节的“附带表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不仅科学地阐明了典型的本
质、典型化的方法,而且把这些与典型的社会作用、社会效果联系在一起。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典型论是把典型的“质、体、用”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加以考察。典型的质,即典型在内容上所必须包含的普遍意义和体现出时代的本质:典型的体,即典型的质所寓的载体——通过典型人物的环境、个性、感情、情节、细节等形象地显示出典型的质;典型的用,即典型的认识、审美作用,奖型的社会效果。离开这三者的联系,孤立地从某一方面来研究典型,都不能对典型人物做出正确的解释。
(摘编自荆竹《论艺术典型观的变异》)
材料二:
文学史上有些杰出的巨著创造了一系列同一阶级的奖型人物,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红楼梦》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封建官官僚贵族家庭的子女,其中有一些是典型人物。他们的阶级性是相同的,而他们作为典型又显然是不同的。薛蟠、贾琏和宝玉固然不同,风姐、宝钗和黛玉也很不同。虽然这种不同和他们的个别性有关系,但他们作为典型的不同并不仅仅是由于个别性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作为典型性格的基本特点的不同。凤姐的邀宠擅权、营私纵欲、两面三刀、阴险狠毒:宝钗的圆滑阴柔、故作贤淑;黛玉的违众忤俗、时怀忧伤……这些只是她们性格中个别的东西,没有相当普遍的社会意义吗 不是的,这是她们的言语、行动、作风、气派等个别性格集中表现的,是有较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如风姐作为典型性格的基本之点,是没落的封建阶级官僚贵族阶层中愈趋下流堕落的一部分人在不同程度上所共有的;宝钗的性格的基本之点,是与这种官僚贵族阶层中想挣扎维持正统的一部分人大致相同的;而玉的性格核心,则是这种官僚贵族阶层中不满于腐朽的封建秩序和虚伪的礼教思想,既不愿同流合污,也不能冲决罗网的一部分人大致所有的。因此,这些就是她们作为其型的有相当社会意义的普遍性。
(摘编自蔡仪《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典型论是在对 19世纪以前世界文艺创作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进行否定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科学的理论。
B.确立典型形象体系与典型形象的“质、体、用”统一的完整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和以往的性格论的本质差别。
C 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的典型有一定的思想代表性,它比性格论的典型思想性强,但性格论的典型的性格比前者的性格丰富。
D.文学作品中同一阶级的典型人物虽然具有相同的阶级性,但这些典型人物作为典型性格的些本特点是不同的。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主义作品要求真实地描写现实的关系,因此只要把人放在真实的现实关系中加以描写,就能揭示人的本质。
B.文学典型是某种本质和普遍性的体现,它必须经由典型的中介,包括丰富的个性,生动的情节与场面描写加以呈现。
C.要对典型人物做出正确解释,就不能把“质、体、用”这三者割裂开来孤立研究,而应视其为一个科学的系统来考察。
D.《红楼梦》中元春、迎春、探春、惜容,她们的阶级性是相同的,但她们性格的特点各有差异,各自的性格又较有代表性。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典型论的内涵,材料一综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等方法,分析辩证,具体深人。
B.材料一援引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材料二列举《红楼梦》中的一些典型人物,这些材料都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C.在论证过程中,两则材料都采用了设问句式来增强语气、引出下文内容,具有启发谈者思考、突出观点的作用。
D.材料一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典型观,材料二分析了典型人物的普遍性问题,两者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19.材料一中“甲”“乙”横线空缺处应分别补入下列哪一句引言才妥帖 请简述理由。
A.思格斯说过:“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
B.思格斯特别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给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

20.读书小组要运用材料一中“马克思主义典型论是把典型的‘质、体、用’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加以考察”的原理为《阿 Q 正传》的“阿 Q”这一典型形象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列出短评要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猎狍
梁晓声
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 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
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
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
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 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 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 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 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 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
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 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
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 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 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
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 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 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 只会奔跃, 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
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
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 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 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
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 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 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
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 它们无路可逃了。
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 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 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
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 它们被迫到绝处, 并不自杀, 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 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
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 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
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 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 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 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
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
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
我不知说什么好。
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 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 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
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
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
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
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 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
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
B.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怜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
C.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
D.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
22.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的心很乱,“我”很不愿意两只狍子被射杀,但又不知道怎么开口说。
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
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
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
23.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

24.小说在讲述“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 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C 2.C 3.D 4.B 5.C 6.D 7.D 8。(1)孙悟空大闹天宫,如来佛制服悟空并压他在两界山下。 (2)重情重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9.大圣变作土地庙,真君识破其变化,大圣再次逃脱。
10.因为大圣的尾巴是他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完全隐藏起来,所以只能竖在后面变做旗竿。这体现了大圣机智中透着顽皮、可爱的特点。
11、真君根据庙宇中旗竿竖在后面这一不符合常理的现象识破了大圣的变化。这体现了真君善于观察、心思缜密的特点。
12.大圣与真君都神通广大,机智过人,这场斗智斗勇的较量十分精彩,充满了趣味,让人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
13、五行山下
14、:桀骜不驯、勇于反抗。
15、(示例):如来佛捉孙大圣——易如反掌。
16.D 17.A 18.D
19. ①B句指出古代人的性格描绘的局限性,甲处下文是具体论析辩证唯物论的典型论与性格类型说的根本区别。因此甲处应补入B句。
②A句指出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即与“做什么”“怎样做”的表现有关,乙处下文论析的是行动与性格的关系。因此乙处应补入A句。
20、①阿 Q是一个流浪雇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下中国国民劣根性集中表现的典型人物。②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社会,是沿袭千百年下来的压迫人的精神的封建传统文化,其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精神胜利法”。③透过阿 Q这个典型,可以窥见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传统的否定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可以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1、B
22、C
23、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 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 他被感动了。
24、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 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