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了解观察、实验,以及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分析解释等认识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3.理解物质性质决定用途,能举例说明物质性质的广泛应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化学观念:通过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物质基本属性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化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打下基础。
2.科学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学会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行为。
3.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种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教学中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会在科学实践中考虑社会责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教学重点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分。
2.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1.准确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
本节教学内容源于人教版2024年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第2课时。本单元作为初中化学的起始单元,对于引导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课时聚焦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为后续学习各类化学物质及其反应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首先界定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物理性质涵盖了物质在未发生化学反应时所展现的特性,如颜色、气味、密度、熔点和沸点等,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或简单仪器直接观察和测量。化学性质则涉及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通过具体实例来阐明这两种性质的差异。例如,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来说明物理性质,而通过进行燃烧实验来展示化学性质。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互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的变化,以此加深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性质在生活、生产、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体会科学地利用物质性质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对于物质某些方面的性质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如在八年级物理课上学习了熔点、沸点、压强、密度等知识。这些生活经验构成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基础知识。然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化学,但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这两个概念。
初中生正处于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接观察和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实验和互动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设计直观的实验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来理解化学性质。通过典型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展现丰富、鲜活的物质应用事实,引导学生基于物质性质对物质应用进行分析、解释和创意设计,促进学生“性质决定用途”观念形成。
教学环节一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大家都知道,在医院里,酒精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有一次,医院的仓库里不小心发生了一个小意外,有一瓶酒精洒在了地上,旁边正好有一个未熄灭的烟头,结果瞬间就燃烧起来了。大家想一想,酒精燃烧和酒精消毒这两个过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变化呢?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段有趣的小视频。(播放一段酒精生产过程的视频,视频中展示酒精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制作流程,包括酒精的蒸馏、提纯等环节。)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酒精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无色透明的液体,还有特殊的香味。那除了这些,酒精还有哪些性质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段关于酒精的材料,大家结合生活常识,来说一说酒精可能还有哪些性质。(展示材料:乙醇,俗称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特殊香味。易挥发,能与水互溶,密度约为 0.8g/ml,易燃。)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以上我们提到的酒精的这些性质,能不能给它们分分类呢?
设计意图
从酒精燃烧和消毒的变化问题,自然地过渡到酒精性质的讨论,进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结合材料和生活常识总结酒精的性质,并尝试对这些性质进行分类,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导入环节就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教学环节二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活动一: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
【讲解】我们来学习两个重要的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比如酒精能燃烧就是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像酒精无色、有特殊气味、易挥发、能与水互溶、密度约为这些都属于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酒精引发思考,引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
【对应训练1】笔、墨、纸、砚并称文房四宝,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可燃性 B. 难溶于水 C. 熔点高 D. 常温下呈固态
【学生回答】A
【讲解】可燃性是物质在燃烧这种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难溶于水、熔点高、常温下呈固态,这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所以答案选A。
活动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引入】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操作】
1.分别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颜色,闻一闻气味。
2.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回答】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臭;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火焰熄灭。
【问题】
1.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2.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瓶气体?
【学生讨论】可能会提到物理性质如无色、无臭等,化学性质如氧气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等;对于区分方法,可能会想到用燃着的木条,也可能会提到用澄清石灰水。
【讲解】
1.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臭,不易溶于水等;化学性质: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无臭,可溶于水等;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参与光合作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区分方法:
(1)实验操作:分别向两瓶气体中伸入燃着的木条。实验现象和结论:若木条燃烧得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火焰熄灭,则是二氧化碳。
(2)实验操作:分别向两瓶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实验现象和结论: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则是氧气;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区分两种气体的方法。
【对应训练1】根据物质的性质可简单直接鉴别物质,写出根据物质的什么具体性质鉴别下列各组物质。
(1)厨房里的糖和食盐
(2)酒精和水
(3)铜丝和铁丝
【学生回答】(1)尝味道,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
(2)闻气味,酒精有特殊气味,水没有
(3)观察颜色,铁丝为银白色,铜丝为红色
【讲解】(1)厨房中的糖有甜味,食盐有咸味,故可用尝味道的方法区分;
酒精具有特殊的酒香味,水是无味的,闻气味可以区分;
铜丝是紫红色的,铁丝是银白色的,可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分。
教学环节三 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
活动一: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那性质和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问题】变化和性质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呢?描述性质时通常会有哪些关键词呢?
【讲解】变化强调发生的过程,是动态的,重在“变”;性质强调具有的属性,是静态的,表示“能力”。描述性质时,常有关键词:能/易/可以/会/难等。比如“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这里“能”体现的就是碳的化学性质;“湿衣晾干”是一个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掌握描述性质的关键词,为准确判断性质和变化奠定基础。
【对应训练1】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或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碳能在空气中燃烧——化学性质
B. 湿衣晾干——化学变化
C. 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理性质
D. 苹果腐烂——物理变化
【学生回答】A
【讲解】碳能在空气中燃烧,“能”体现了碳在燃烧这种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湿衣晾干是水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硝酸银见光易分解,“易分解”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苹果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对应训练2】关于生活中木炭的描述: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能燃烧;③可用于取暖;
④将木炭敲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
属于用途的是______。(填序号)
【学生回答】①;②;④;⑤;③
【讲解】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这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能燃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将木炭敲碎只是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木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可用于取暖是木炭的用途。
活动二: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引入】我们知道了物质有各种性质和变化,那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比如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可以利用铜的这一物理性质制作导线;氮气的性质不活泼,就可以利用这一化学性质作保护气。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3.物质的性质、变化、用途之间的关系:
1.填涂答题卡需要用2B铅笔,铅笔芯中含有石墨。下列属于石墨化学性质的是( )
A. 灰黑色 B. 质软 C. 可燃性 D. 润滑性
2.下列“家庭小实验”中,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 尝味道——鉴别白糖和食盐 B.观察颜色——分辨空气和氧气
C. 闻气味——鉴别白酒和白醋 D. 观察颜色——分辨铁片和铜片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利用氮气的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 B. 利用木炭的可燃性作燃料
C.利用醋酸与碳酸钙反应去除水垢 D. 利用铜的导电性制作导线
4.硫化氢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可燃性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由上述信息可知硫化氢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 无色 B. 有刺激性气味 C. 可燃性 D. 密度比空气大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区分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性质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不同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例如,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实验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在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仍显模糊,特别是在区分物质描述具体物质的性质时,容易混淆。这可能是因为教学中对概念的解释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在实例选择上未能充分覆盖不同类型的物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增加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鼓励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其科学探究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