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客至》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10: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用“细读法”研读诗词,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理清诗歌的情感线索,领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诗人在《客至》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以及对于友人来访的喜悦之情。
课堂导入
提到杜甫,大家都很熟悉了。他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诗作常写“忧国忧民伤己”,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诗讲究抑扬顿挫的格调,那么所有的诗都是“沉郁”的吗?
试想一下,这样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家,在面对“有朋自远方来”时,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我们所熟识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整体感知
(一)释题
诗后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
“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偏指一方,“我”。
“过”:即探望、相访。
“喜”:表明喜悦之情。
整体感知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客 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整体感知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草堂的南北绿水环绕、春意荡漾,只见群鸥日日结对飞来。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草门也不曾为客开过。今天我打扫花径,敞开大门,为了迎接你的到来。我家因离集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又因家境贫寒只有陈酒浊酒招待。如果你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与我们一同畅饮。
将杜甫的个人历史和现实背景置之不理,通过对诗句的逆向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仅描绘了诗人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以及他朴素、亲切、坦率的心情,更有其独特的魅力。这首诗的魅力源自于其修辞的力量,它一唱三叹,以及在其整体意义上,欢笑背后难以掩饰的寂寞,热切之下的浓郁孤独,以及每一个孤立无援的生命个体在漫长岁月中不可避免的孤寂。
研读文本
(一)理解文本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整体感知
(二)细读文本
这首诗采用五言三音步的形式,其平缓中带有轻快欢愉的节奏,与朋友来访时的心情相得益彰。在押韵方面,前两句押ai韵,后两句押ei韵,这两种双元音韵脚创造了鲜明的节奏感,积蓄了气势,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兴奋与喜悦。读来,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不押韵的字“水”“扫”“味”“饮”中,除了“味”字,其余都是上声,情绪是上扬的,愉悦的。然而,每句的末尾都以阴平调结束,表明内心的喜悦是有所克制的,并非过分狂喜。在句式上,首联平实如同平常对话,对眼前景象的轻描淡写,随性而自然,却又在随性中透露出条理。中间两联,语言精工细作,却又不显痕迹。两联都使用了句式倒装,表现出朋友来访时心境的不平静,以及与朋友边饮酒边聊天时的语无伦次。尾联,仿佛半醉时的吐露,胸怀坦荡,语气更显随意。全诗在句式上交错使用整齐与松散,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情感的波动与克制。
1.诗歌的节奏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从声音层面体会这首诗的情感节奏。
整体感知
开篇两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明确了季节(春天)和地点(乡间的居所)。“皆”字描绘了春水泛滥的景象,而“群”字修饰的鸥鹭,显示了它们的数量之多,不是孤单的一只。“但”字暗含转折,意味着尽管四周春水涌动,只有成群的鸥鸟每日造访,这可以解读为:在这样美丽的春日景致中,只有鸥鸟在飞翔,却无人欣赏,不禁让人感到这番美景未被珍视的遗憾。(或者是春水和鸥鹭构成的美景,无人与我共赏,透露出一丝孤独感);另一种理解是:春水澎湃,乡野宁静,鸥鸟的鸣叫不免显得喧闹,激起了内心的不安和不快。
2.请从语义层面分析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心绪。
整体感知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紧扣“客至”主题。花草丛生的小径并未因客人的到来而被打扫,这暗示着过去鲜有访客(自己不常接待客人),或者即便有人来访,我也未曾特意清扫(今天你来,我才清理,显示出今日访客的珍贵)。还有一种解读是,你今天来访,我依旧保持原样,不打扫花径,显示出主客之间的亲密关系。“蓬门”(与下联的“家贫”相呼应)一直紧闭,今天特地为你敞开,表达了主人对客人深厚的情谊。同时,“花径”与“蓬门”之间的对比,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花径不会因为某人的到来而变得干净(拟人化),而我的蓬门却特意为你开启,似乎在说,自然无情,人却有情。同时,这也让人感受到这里虽贫瘠却不失其美,“不曾”与“今始”形成鲜明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与君的深情。
整体感知
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按常规语序应为:“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通过倒装手法,强调了“盘飧”和“樽酒”,描绘了主人热情招待客人的场景,同时带有自谦之意,边劝酒边说:“由于住处离市场远,购物不便,盘中的食物简单;由于家境贫寒,只能用自酿的老酒招待你了!”“市远”和“家贫”因倒装而放在句尾,表明物质的贫乏是可以忽视的,真正重要的是人情的珍贵。
尾联:作者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整体感知
开篇之句“皆”描绘了春水盈溢、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大地的自然风光;而“群鸥”则描绘了成群结队的海鸟(形成了与孤独的人的对比),每日往返—它们天天来访(而那些期盼中的人却迟迟未现身),这是天际的景致。屋舍被春水和蔚蓝天空所环绕。开篇仅用简单的几句话,便勾勒出一幅宽广而深远的水墨画面,包含了天、地、人(或者说是整个宇宙自然)。词语“皆”“群”“日日”极尽描绘自然界的丰饶与活力,而人的存在则显得如此脆弱无力,个体在大自然的广阔中显得孤独,这种凄凉与衰败的情感暗含其中。
3.请根据诗中出现的意象体会杜甫在诗中隐喻的情感。
整体感知
颔联中的“花径”指的是布满花草的小径,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了自然与人类互动的和谐,花属于自然,小径则是人工铺就。“蓬门”为君开,也是心扉向你敞开的时刻,这里的“君”非一般人所能担当,必须是那些能触及灵魂深处的人,唯有他们,才能激起心灵的喜悦,这种遇见是难以寻求的。正如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
颈联“市远”或许意味着只有远离尘世喧嚣,才能守护内心的平静。“无兼味”“家贫”“旧醅”反映了朴素、简约的生活与自然之美的和谐无冲突。在此,精神的富足与物质的贫乏形成了鲜明对比。
尾联“相对饮”“尽余杯”表达了人情的温暖和灵魂的交流带来的真正快乐。客人的到来打破了过于宁静而显得孤独的生活,带来了当下的欢愉。在这份快乐中,邻翁的加入将喜悦推向高潮,此时邻里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呈现出一片融洽和谐的氛围(平日里的和睦往来仅是表面的交流,真正的内心交流却难以实现,孤独是难以根治的顽疾)。
整体感知
尽管有美景相伴,孤独感却如骨刺般深入。在缺乏真挚情感与交流的现实世界中,孤独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宿命。人们渴望独处,却又不可避免地感到孤独,这是一个悖论。客人的到来带来了意外的快乐,暂时解救了孤独;客人离去,人便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独之中。然而,客人来了又去,快乐何时能够降临?谁又能真正把握住它?快乐是偶然的、短暂的,而孤独才是人生的常态。快乐与孤独,短暂与恒久,偶然与必然,人生充满了悖论,这正是标题与诗歌所蕴含的隐喻与象征。
4.请同学们体会这首诗的象征义。
情感线索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行文
思路
盼客
迎客
待客
邀邻

情感基调
闲适 孤寂
喜出 望外
真诚 歉疚
兴奋 真率
感情
阅读《宾至》,思考:《客至》与《宾至》有何区别?
宾 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主语 居住环境 客至心情 如何待客 主客关系 诗人情感 语言
写作手法
再:二次。此句表客气尊重。
漫劳:劳驾您。
淹留:停留。
粗粝:即糙米。
腐儒:迂腐寒酸的儒生,作者常用自指。
供给:茶点酒菜
幽静偏僻
年老多病
不胜应酬
客套、愧疚(自谦中自伤)
客套、送客
特地拜访(自嘲之意、傲岸之态)
幽静偏僻、春意盎然
诚心、喜悦
盛情、喜悦、愧疚、情深
热情、淳朴、好客
《客至》与《宾至》虽同为待客诗,但诗中的待客方式和礼节却不尽相同。
杜甫用精妙的笔触构造了两诗意象上的细微区别,记录言行间的差异,并用心将其连缀成句,从外显的行为态度彰显自己对待两位来客情感的亲疏远近。
《客至》 《宾至》
主语
居住环境
客至心情
如何待客
主客关系
诗人情感
语言
写作手法
“客,寄也”,更显亲近
“宾,所敬也”,表敬重的称谓
春意盎然清幽、僻静
偏僻
惊喜
惊讶、冷淡
兴奋欢快兼有歉疚
客套尽礼数
真诚深厚、亲切融洽
客套拘谨


热情洋溢,富有生活气息
庄重严肃,语带调侃
对比、互文,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课堂小结
杜甫的《客至》以“春水”“群鸥”描绘春光明媚,以“扫花径”“开蓬门”象征朋友之情。诗中编织了家常话语、邻里交往,宛如一幅充满人情味和乡村情趣的“春酒宴客”画卷。然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细腻、起伏跌宕,贯穿古今人们的情感思绪,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鉴赏诗歌本身的韵律、节奏以及修辞和结构,才能领略其精妙之处。
课下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诗《宾至》,《客至》与《宾至》都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创作出的以待客为题材的七言律诗,这两首诗不仅题材相同,写作时间相近,还都记录了诗人迎客、待客的过程,但两首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却是大相径庭。课下除了背诵本诗,还要比较一下《客至》、《宾至》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并整理下来。
布置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