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三部分
/
专题十五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考 点 突 破
典 例 精 讲
考点一
信息理解与辨析
山东设问
1.[2024德州]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2.[2024山东]下列诗句,可体现材料三“物产在汉唐丝绸之路的辉煌进程中得到交流”的一项
是(2分)
方法思路
考点二
信息筛选与概括
山东设问
1.[2024山东]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饮食的特点,完成下图。(3分)
2.[2024东营]梳理三则材料内容,简要回答我国发射“鹊桥”系列卫星的用途。(4分)
方法思路
考点三
图文转换
山东设问
[2024德州]概括材料二图表中的主要信息。(4分)
方法思路
考点四
拓展探究
山东设问
1.[2024德州]2024年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精准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这四则材料对促进城市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启发?(3分)
2.[2023潍坊]潍坊博物馆拟于6月的“文化遗产日”组织一次非遗文化展览,将邀请风筝、剪
纸、泥塑等非遗传承人参展,现面向社会征集建议。请借鉴以上材料,提出两条建议。
(4分)
方法思路
[2023·潍坊改编]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4分)
【材料1】
2023年国家博物馆数据统计 全年开放天数 314
累计接待观众人次 6 757 067
日平均接待人次 2.1万
日平均接待人次同比增长 314%
0—18周岁观众占比 19.12%
19—35周岁观众占比 42.69%
36—59周岁观众占比 31.34%
60周岁以上观众占比 6.85%
(摘编自2023年度《中国国家博物馆数据报告》)
【材料2】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持
续”是博物馆发挥功能的天然出发点。然而,很多文物极易遭受损坏,保存条件要求严苛。
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或是在特定环境中小范围展示,或是为延缓老化进程不得不处于
“沉睡”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方式。工业CT、
三维扫描、数字测绘等技术可全方位、高精度采集文物资料,为展示和科研提供丰富的
“数字资产”;多光谱技术、智能认知技术可用于文物病害防治,通过对壁画材料、石窟环
境的监测分析,更清晰地掌握文物的“健康状况”,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提供依据;虚
拟建模、AI技术可用于出土文物的数字修复,借助精确的纹理映射、碎片扫描还原考古现
场,评估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技术平衡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文化艺术的生命
在数字空间实现永恒,也让宝贵的文物古迹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发挥出更大价值。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一改过去的“高冷”形象,以脑洞大
开的创意、前所未有的生机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进入直播间,就能和故宫的文
物修复师一同见证百年前的古董如何焕发生机;扫描二维码,就能亲临三星堆考古发掘现
场,探秘古蜀奇幻之旅;打开小程序,便能与神秘的敦煌藏经洞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
话……这些原本珍藏在橱窗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借助
数字化手段的深度应用,各显神通,不断“出圈”,在满足公众多元个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
同时,为星光璀璨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生命。
在河南洛阳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数十名游客在《唐宫乐宴》演出中沉浸
式“走进”历史,探寻“名画丢失之谜”。在这场穿越之旅中,他们从博物馆的参观者变为历
史的“参与者”,在可知、可感的文化体验中,切实感受“科技+创意”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
的魅力。洛阳市文物局局长介绍,近年来,洛阳各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优势,运用虚
拟现实、场景塑造、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探索推出一
大批高品质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游客的交互感、代入感。
(摘编自《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注入生机》《走出有限空间 创造无限可能》)
【材料3】
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领域,博物馆也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其中。由国家文物局指导的
“全国博物馆节能减排课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47%的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已考虑节能减排
因素,25%的博物馆建成开放后陆续进行了节能改造,32%的博物馆有进行节能改造的计
划。今年3月,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荣获全球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因为它的
建筑形态与周边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互动,建筑语言也有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寓意。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30个城市启动了“博物馆之城”建设计划。而在“博物馆之城”建设
中,“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
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两点最为人们所期待。博物馆正成为城乡美好生活建设不可或缺
的组成部分,成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发挥博物馆力量 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一步:整体感知。
综合三则材料,围绕高频词“博物馆”“可持续”展开
第二步:筛选关键信息。
根据内容判断后两则材料均为说明性材料,关注两则材料出处的标题,筛选、图画每一段
的首尾句、过渡句、结论句。
第三步:整合信息。
材料2根据标题及每段中心句可知,第一段与第二、三段为总分关系。材料3根据标题及每
段中心句可知,两段关系为总分。
第四步:品析语言。
赏析说明方法,体会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1.图文转换 阅读材料①,概括主要信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年,参观国家博物馆的观众人数较往年大幅增长;35岁以下的观众占比较大,年轻人已成为国家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
2.信息理解与辨析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
A.那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如果不能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范围展示,就只能处于“沉睡”
状态,难以供世人欣赏。
B.运用多光谱及智能认知技术,对文物材质及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可为文物修缮和预防性
保护提供依据,防治文物病害。
C.在高科技和创新元素的助力下,各博物馆都纷纷一改往日“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
不断“出圈”,走向大众。
D.“博物馆之城”打造出集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加强了与周围社区和
城市的互动,提升了影响力。
解析:A.根据材料2第一段“数字技术……‘数字资产’”可知,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遗珍可以
通过现代的高新技术进行展示;C.根据材料2第二段“近年来……双向奔赴”可知,在数字技
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一改“高冷”形象,以新颖的创意走向大众生活,突出了博物
馆展现方式的新颖,并且选项中的“都”过于绝对;D.根据材料3第二段“目前,我国……‘打
造美育……文化空间’和‘加强……影响力’这两点最为人们所期待”可知,“博物馆之城”的
建设计划只是启动了,但并未完成。“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和
“加强与周围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两点只是人们的期待,并未实现。
3.信息理解与辨析 请分析材料2中画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信息筛选与概括 “可持续性”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之一。试结合材料2、3,简
要概括“可持续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黑科技”助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计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每点1分)
举例子(1分),举了可以进入直播间、扫描二维码、打开小程序了解文化遗产的例子
(1分),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博物馆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实现了和大众生活的双向奔赴
(1分)。
5.拓展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更好推广山东文化,请你结合三则材料,说说如何让
我们山东文物“活”起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挥好年轻人作为博物馆观众的主力军的影响力(1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融合,
运用数字技术等增强体验感、增加互动,让人们有机会参与、体验,甚至虚拟触摸文物,
突破时空的限制(1分);打造美育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加强与周围社
区和城市的互动(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