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二部分
/
专题十一 文言文阅读
考 点 突 破
典 例 精 讲
考点一
实词与虚词
考向
1
实词
山东设问
1.[2024烟台]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2.[2024东营]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要求 词句 任务 方法
加点词释义 (2分)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 ①_____ 课内迁移
夫子盖少贬焉 ②_____ 多音字代入
赐,而志不远矣 ③_____ 语境推断:子贡名“赐”
不容何病 ④_____ 查阅字典:①病情加重;②毛病,弊病;③
担心,忧虑;④辱,耻辱;⑤失败。
3.[2024日照]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方法思路
考向
2
虚词
山东设问
1.[2024烟台]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2024济宁]最适合填入下面句子□中的一项是(2分)
旁有数矶亦奇峭,□皆非狮子比也。( )
A.故 B.以 C.乃 D.然
3.[2024滨州]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也 且 B.矣 且 C.也 若 D.矣 若
方法思路
考点二
句子翻译
山东设问
1.[2024德州]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并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2.[2024山东]借助下面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听其政,吏亡得为奸。
《说文解字》:“聽(听),聆也。从耳,壬声”“声音通顺于耳”。
“听”的常见引申义有:
①顺从、接受,如“言听计从”;
②治理、处理,如“听讼”;
③任凭、放任,如“听之任之”。
3.[2024东营]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要求 词句 任务 方法
翻译(2分) 画波浪线句 ⑥______ 【资料卡】稼穑:种植和收割。
4.[2024潍坊]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博涉经史,雅好属文。(2分)
(2)孤知此人二十许年,明其不以利干义。(3分)
方法思路
考点三
文言断句
山东设问
1.[2024烟台]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2.[2024山东]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依次填写到
答题线上。每答对一处给1分,作答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锐A长身B修髯C顾眄D生威E有权F术G尚严政
3.[2024东营]根据要求和方法完成任务。
要求 词句 任务 方法
断句,限三处,以“/”标 记(2分) 画横线 句 ⑤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 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借虚词断句
4.[2024日照]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方法思路
考点四
内容理解
考向
1
内容辨析
山东设问
1.[2024山东]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2.[2024济宁]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3.[2024日照]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方法思路
考向
2
内容理解与概括
山东设问
1.[2024滨州]【甲】文借“大鹏”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人要有远大的志向,这与【乙】文中苏
辙的“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的观点一致。(2分)
2.[2024东营]乙文子路、子贡、颜回都对孔子的提问作了回答,谁的言论最接近甲文“大丈
夫”的标准 为什么 (3分)
3.[2024威海]请分别概括【甲】【乙】两文作者爱莲的主要原因。(2分)
方法思路
考向
3
人物形象分析
山东设问
1.[2024潍坊]唐瑾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3分)
2.[2023日照]文末评论说,吕蒙有行军打仗的计谋,请以他提出的化解甘宁夷陵之困的计
策为例简要说明。(3分)
3.[2023泰安]孙权和东吴英杰有哪些才能与优秀品质?请分别予以概括。(4分)
方法思路
考点五
主旨情感与拓展探究
山东设问
1.[2024山东]请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简述王锐和宋濂分别使用怎样的方法督促后辈学
习。(4分)
2.[2024日照]对于出兵伐魏,材料二作者何去非和诸葛亮观点不同,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3.[2024德州]小诚发现,两文在写景顺序、语言风格、情感上有较大差异,值得探究。请
简要分析。(5分)
4.[2024东营]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根据其生平事迹或诗词作品写一段文字,作为甲文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事实论据。(2分)
①范仲淹 ②辛弃疾
5.[2024烟台]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1分)
方法思路
[2023济宁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
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乙】门北向,甃 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
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摴蒲 ,中
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泳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
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徙倚不能去。池之东,循廊
而南,为清皓之阁。级石而上,南山如画屏,萦青缭碧,争效于栏楯之下。下俯清流,曲
折而东……阁上或书唐人诗,一联云:“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风景宛然。石磴北下,
复长廊,廊西即大溪阁。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摴蒲: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
第一步:结合注释,疏通【乙】文文意。
(1)根据课内“夹岸数百步……复前行,欲穷其林”可知“夹”的意思是两旁,“复”的意思是
又。“披拂”“去”可根据课内知识推断词义。
(2)“金鲫被水”,“被”不好理解,但结合语境可知,这句翻译为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
第二步:分析选文,把握内容。
结合“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可知这是写景、游记类的文章,需把握游览的路线和景物
特点。路线为“漱玉”堂—水池—清皓阁—大溪阁。由“婀娜可爱”“风景宛然”可知均为乐景。
第三步:借助题干,理解文意。
由第5题的A项可知乙文的体裁是游记散文,要重点关注乙文写景的方法,由C项可知要关
注描写清皓阁的手法及特点,由D项可知要关注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变化。
第四步:分析手法,明确中心。
乙文用动静结合写出了池水的清澈;用远近结合写出了景的繁多,富有层次感;用移步换
景写出了所见之景的优美、多姿、迷人,进而借景抒发情感。
1.实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A.日光下澈 澈:清澈 B.不可久居 居:停留
C.水清碧可鉴毛发 鉴:照视 D.荫可一亩许 许:表示约数
解析:澈:穿透。
2.虚词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乃记之而去
C
A.何陋之有 B.已而之细柳军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争效栏楯之下
解析:例句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助词,不译,标志宾语前置;B.动词,到;C.代
词,这件事;D.助词,的。
3.句子翻译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解析:重点词:斗、蛇,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像蛇。
(2)下俯清流,曲折而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蜿蜒曲折一路向东。
解析:重点词:下,向下;东,向东。
4.文言断句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跨 溪 水 登 阁 者 不 知 水 至 是 乃 知 之 则 阁 如 海 市 蜃 楼 矣。
跨溪水登阁者不知水/至是乃知之/则阁如海市蜃楼矣。
解析:标志词名词“水”“之”后断开。
5.内容辨析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
B
A.同为游记散文,甲文主要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乙文则主要采用定点观察的写法。
B.甲文对潭中鱼采用了定点特写,“佁然”是静景,“远逝”是动景,动静结合,烘托出小石
潭的幽寂,也传神地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C.乙文描写清皓阁时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南山、流水多姿多彩的风景,同时辅以拟人、
侧面描写等手法突出景色的秀美。
D.游览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两位作者的心情也都在随之变化,由乐转为忧。
解析:A.乙文从“漱玉”堂写到它后面的水池,再到清皓阁、大溪阁,可见主要采用移步换
景的写法;C.采用比喻的修辞;D.通过开头的“婀娜可爱”到结尾的“风景宛然”可知,乙文
作者的心情一直是快乐的。
6.主旨情感与拓展探究 【甲】文和【乙】文分别写到了四面的竹树和池上杨柳,两位作
者有什么意图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写四面竹树意在突出此地的幽僻(1分),从而引发自己的孤寂愁苦之情(1分);乙
文写池上杨柳意在突出柳荫下凉风习习很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1分),
表达了作者欢愉快乐的心情(1分)。
解析:参考译文
【乙】出门向北,是用石块砌成的一条道路,路的尽头又是一道门,门两旁种着垂柳,
婀娜多姿,令人喜爱。有间房屋也是北向,门的匾额上写着两个字“漱玉”。屋后面是一个
水池,用白玉石作为栏杆,水清澈碧绿可看清人的头发,向下看石子纵横交错,像樗蒲一
样,其中有很多乌龟和游鱼。金色的鲫鱼在水中游动,有的大有一尺长,它们在浮萍绿藻
之间游来游去,看见人一点儿也不害怕。池塘上有合抱粗的杨柳树,长长的枝条下垂随风
飘拂,与浮萍绿藻交错杂乱。树荫大约有一亩地大小,炎热的天气都退避了,凉风习习很
是舒服清爽,游人在树下徘徊不愿离开。池塘的东面,沿着一条回廊向南,就是清皓阁。
沿着石阶向上走,南山像一面画屏,青翠萦绕,碧色喜人,人们争着来到栏楯下(观赏)。
向下俯视清澈的流水,蜿蜒曲折一路向东……阁上有的地方写有唐人的诗句,有一联是: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眼前风景清晰依旧。沿着石磴从北面下去,又是一道长廊,
长廊西面就是大溪阁。跨过溪水登临阁楼的人不了解水,到这里就知道了,(因水汽氤氲)
这阁楼就像是海市蜃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