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客至》
诗句内容解读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快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由此可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写友情的诗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导语
作者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偏指一方,“我”。
“过”:即探望、相访。
相过:即探望、相访我。
“喜”:表明喜悦之情。
导入
题解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
这一段时光,算得上杜甫一生中最明媚的时光。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同时一家人团聚的生活在曾经长久的分别后显得格外幸福。成都秀美的风物景色更使得草堂生活充满了生活乐趣。这期间作者留下许多文字记录生活中美好温馨的点滴,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其诗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诗圣”。作品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
作家作品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初读课文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shè
sūn
pēi
整体感知
春水群鸥:宁静江村的寂寞与期待
【文本解读】
1.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春日江村图景:诗人的居所被粼粼春水环绕,白色的鸥鸟每天翩然飞来。
2.“舍南舍北”点明方位,一个“皆”字突出了春水环绕的环境特点,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碧波包裹,营造出宁静幽僻的氛围。
3.“群鸥日日来”既点明了时令是春天,也勾勒出诗人日常的生活状态——与自然为伴,与水鸟相亲。
【原文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春水群鸥:宁静江村的寂寞与期待
【文本解读】
4.这种看似惬意的生活背后,却暗藏着诗人的孤寂。杜甫经历了颠沛流离后,在成都浣花溪定居,虽暂时获得安宁,但远离尘世的喧嚣,日日只见群鸥,少见人迹,难免会有“世外桃源”般的寂寞。
5.“群鸥”在此既是写实,也是起兴,以自然景物的热闹反衬诗人内心对友人来访的期待,为后文“客至”的喜悦埋下伏笔。当这种孤寂被突然打破时,诗人的兴奋之情便显得尤为强烈。
【原文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蓬门:主客相迎的真诚与热络
【文本解读】
1.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迎接客人时的特殊态度。“花径不曾扫”,说明平日里诗人很少有访客,连花间的小路都懒得清扫,可见其生活的疏懒闲淡和门庭的冷落。
2.今天不同,“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向紧闭的柴门,此刻特意为客人打开,一“闭”一“开”之间,形成鲜明对比,足见主人对来客的重视。
【原文内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花径蓬门:主客相迎的真诚与热络
【文本解读】
3.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刻意打扫花径,反而直言“不曾缘客扫”,这种看似“失礼”的细节,恰恰体现了主客之间的亲密无间——无需客套,无需伪装,展现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4.蓬门为“君”而开,一个“君”字,既点明了来客的身份(崔明府,诗人的舅舅),也流露出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仿佛在说:“平时这门很少开,今天可算为您敞开了!”
5.这种质朴的表达,让主客之间的热络与真诚跃然纸上,读来倍感亲切。
【原文内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旧醅:贫寒家境中的殷勤与坦诚
【文本解读】
1.招待客人需要酒菜,但诗人却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窘:因为远离市集,盘中的饭菜没有多余的美味;因为家境贫寒,杯中只有旧酿的浊酒。
2.“盘飧”“樽酒”是待客的基本之物,“无兼味”“只旧醅”则强调了招待的简朴到了极点。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旧醅:贫寒家境中的殷勤与坦诚
【文本解读】
3.“市远”与“家贫”互文见义,既解释了酒菜简陋的原因,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生活处境——虽定居草堂,却依然清苦。
有因酒菜简单而羞愧,反而大方地告知客人实情,暗含“虽无山珍海味,但这已是我能拿出的全部”的心意。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盘飧旧醅:贫寒家境中的殷勤与坦诚
【文本解读】
4.正是这种不加掩饰的坦诚,更显主人的真诚。诗人这种“倾其所有”的待客之道,比任何华丽的客套都更显殷勤。
6.杜甫的诗歌一向关注民生疾苦,此处对自家贫寒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乱后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让诗句在温情之外,多了一份对现实的真实记录。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隔篱呼邻:主客欢洽的随性与意趣
【文本解读】
1.正当读者期待诗人与客人对饮畅谈时,诗人却笔锋一转,写自己想邀请隔壁的老翁共饮:隔着篱笆呼唤邻居,一起把杯中酒喝光。
2.这一情节看似突兀,却妙趣横生。它打破了常规的“主客对酌”模式,以“邀邻共饮”的举动,展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在诗人眼中,客人既是官场中的“明府”,也是可以不拘身份、共享欢乐的挚友,无需讲究尊卑礼节,只需尽兴而归。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隔篱呼邻:主客欢洽的随性与意趣
【文本解读】
3.“肯与”二字以探问的语气写出,仿佛在征求客人的意见,语调亲切随便,尽显主随客便的随和态度。
4.“隔篱呼取”的动作描写,画面感极强:诗人站在篱笆边,扬声呼唤邻居,那份热络与急切,让整个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隔篱呼邻:主客欢洽的随性与意趣
【文本解读】
5.诗句至此戛然而止,却留给读者无限想象:邻翁是否欣然赴约?三人对饮会是怎样的热闹场景?
6.这种“留白”手法,让诗歌在平淡中蕴含着无穷的意趣,也将主客之间的欢洽氛围推向高潮。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凡之中见真意:《客至》的生活美学
1.《客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主题,只是记录了一次普通的访客经历:春水环绕的居所、简单的迎接、朴素的饭菜、随性的邀邻共饮。但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了最真实的生活之美。
2.诗人在饱经忧患后,对宁静生活的珍惜,对友人来访的喜悦,都融入了字里行间。他用“不扫花径”“打开蓬门”的对比,写出对客人的特殊礼遇;用“无兼味”“只旧醅”的自嘲,展现贫寒中的真诚;用“隔篱呼邻”的随性,打破世俗的束缚,尽显人性的率真。
平凡之中见真意:《客至》的生活美学
3.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诗歌中难得的轻松与温情,也让我们相信:真正的友情,不在于物质的丰裕,而在于心灵的契合;真正的生活之美,就藏在平凡日子里的每一份真诚与热情中。
4.《客至》如一幅淡墨勾勒的生活画卷,看似简单,却耐人寻味。它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友人时的那份欣喜与坦然,也让我们懂得:平凡生活中的点滴温情,才是最动人的诗篇。(共21张PPT)
《客至》
诗意解读
导语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写作背景
导入
作者在题后自注说:“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
“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偏指一方,“我”。
“过”,即探望、相访。
相过:即探望、相访我。
“喜”表明喜悦之情。
题解
导入
客至
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喜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文白对译
原文
译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
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因为离集市太远盘中菜肴很简单,
因为家贫酒杯中只有旧酿的酒。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
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盼客
客至
待客
问客 邀邻
整体感知
居所环境:以景衬情,暗藏孤寂
【文本解读】
1.诗的开篇以“兴”的手法描绘居所环境,宛如一幅淡墨勾勒的水彩画。
2.“舍南舍北皆春水”中,一个“皆”字精准地点明了春江水势的浩大,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碧波环绕,既交代了客人来访的季节(春日),又勾勒出诗人居住的清幽环境。
【原文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居所环境:以景衬情,暗藏孤寂
【文本解读】
3.江水浩渺,波光粼粼,扑面而来的是融融春意,暗藏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喜爱。
4.下句“但见群鸥日日来”,“但见”二字看似轻描淡写,却暗含深意:除了日日相伴的鸥鸟,鲜少有访客到来,村居的孤寂感扑面而来。
【原文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居所环境:以景衬情,暗藏孤寂
【文本解读】
5.这里暗用《列子 黄帝》中“海鸥与人相亲”的典故,诗人以鸥鸟自喻,表明自己淡泊宁静、毫无机心,所以才能与鸥鸟和谐共处。
6.正如他在《江村》中写“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种物我忘机的境界,既写出了幽居的闲逸,也为后文“客至”的喜悦埋下伏笔——平日越是与鸥鸟为伴的寂寞,越能衬托出此刻有客来访的珍贵。
【原文内容】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迎客场景:欲扬先抑,情致深厚
【文本解读】
1.如果说前两句是“大环境”的渲染,这两句则聚焦于草堂院内的“小环境”,由外而内,自然引出“客至”的主题。
2.“花径不曾缘客扫”,落花满地的小径从未清扫,并非诗人懒惰,而是因为“无客”——一个“不曾”,写尽了平日的冷清,也暗示诗人不轻易迎客,暗含自重之意。
【原文内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迎客场景:欲扬先抑,情致深厚
【文本解读】
3.这里化用《史记》中“拥簪先驱”的典故,古人以清扫路径表示对贵客的尊敬,而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未扫花径”凸显平日客少,更反衬出今日迎客的特殊。
4.“蓬门今始为君开”中,“蓬门”指编蓬为门,可见居处贫寒;“今始”与上句“不曾”形成鲜明对比,一扇常年紧闭的柴门,今日只为“君”敞开,足见主人对来客的重视与真诚。
【原文内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迎客场景:欲扬先抑,情致深厚
【文本解读】
5.一个“开”字,既是动作的转折(从闭门到开门),更是情感的转折——从孤寂的“静”转向喜悦的“动”,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开门时的急切与欢欣。
6.这两句一抑一扬,前句写尽寂寞,后句写尽热情,朴素的语言中藏着深厚的情致,正如古人评价“上下两意,交互成对”,在对比中见出诗人对客人的至真之情。
【原文内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待客细节:朴素真率,情谊动人
【文本解读】
1.迎接客人后,诗人转而描写待客的场景,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家常便饭,却处处透着真诚。“盘飧市远无兼味”,因为远离街市,买不到更多菜肴,所以只有简单的饭菜。
2.一个“兼”字,看似在抱怨菜少,实则暗含主客之间的随意与亲近——正因关系熟稔,才无需客套,尽可“粗茶淡饭见真心”。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待客细节:朴素真率,情谊动人
【文本解读】
3.“樽酒家贫只旧醅”,家中贫穷,只能用未过滤的陈酒待客。古人以新酒、清酒为贵,陈酒、浊酒为贱,诗人却不避寒酸,如实相告,这份坦诚反而更显真挚。
4.两句诗中,“市远”“家贫”是客观条件,“无兼味”“只旧醅”是主观表达,看似在道歉,却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质朴与信任。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待客细节:朴素真率,情谊动人
【文本解读】
5.这种“一句三折”的写法,如面对面交谈般自然,将歉意与喜悦交织,更见情谊的醇厚——真正的友情,从不在物质的奢华,而在心意的相通。
【原文内容】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宴饮高潮:征询邀邻,余韵悠长
【文本解读】
1.酒酣之际,诗人突发奇想,提出邀请邻翁共饮,将气氛推向高潮。“肯与”二字,是征询客人的意见,既体现对客人的尊重,也暗含自信——他相信客人会喜欢这份热闹。
2.据诗人其他诗作记载,邻翁是能饮善谈的朋友,邀请他们加入,不仅能增添欢乐,更体现出诗人平日与邻里的和谐关系。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宴饮高潮:征询邀邻,余韵悠长
【文本解读】
3.“隔篱呼取”四字,画面感极强:诗人隔着篱笆大声呼唤,语气热情而随意,仿佛能看见他微醺的神态和急切的动作。一个“余”字,既呼应前文的“旧醅”,又暗含“欢聚短暂,且饮且珍惜”的感慨。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宴饮高潮:征询邀邻,余韵悠长
【文本解读】
4.诗句至此戛然而止,没有写客人的回应,却让读者能想象——在如此亲切的氛围中,客人必定欣然同意,宾主与邻翁举杯共饮,笑声穿过篱笆,在春日的江村中回荡。
5.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让喜悦之情绵延不绝,更见生活的烟火气与诗人的率真性格。
【原文内容】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对比《宾至》:宾客有别,亲疏自分
【文本解读】
1.《客至》与《宾至》虽都写客人来访,情感却大相径庭。《宾至》中,诗人说“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面对“贵客”,他需拖着病体拜见,语气中带着礼节性的客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暗含对权贵来访的疏离,即便设宴,也是“百年粗粝腐儒餐”,透露着无奈与敷衍。
原文关联:此前诗人曾作《宾至》,两相对照,可见态度不同。
对比《宾至》:宾客有别,亲疏自分
【文本解读】
2.《客至》中的“客”,是相知的友人,诗人开门相迎、坦诚待客、邀邻共饮,字里行间都是不加掩饰的喜悦与亲近。正如古人所言:“宾是尊贵之宾,敬而远之;客是相知之客,亲而近之。”这种区别,源于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态度——他反感虚礼应酬,偏爱真诚质朴的交往。
3.两诗对照,更见《客至》中“客至”之喜的纯粹,以及诗人对平淡生活中真友情的珍视。
原文关联:此前诗人曾作《宾至》,两相对照,可见态度不同。
总结
1.《客至》如一幅素淡的生活画卷,从“群鸥日日来”的孤寂,到“蓬门今始开”的喜悦,再到“隔篱呼邻翁”的热闹,层层递进,写尽凡人的情感。
2.诗人用日常小事、家常话语,道出世态人情的温暖:真正的友情,是无需客套的坦诚,是共饮旧醅的默契,是呼邻共醉的率真。
3.这种“喜客”之情,不矫饰、不造作,如春日江水般清澈,如篱边酒香般醇厚,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古人生活中的真意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