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宣威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关生命的起源,我的叙述只能是纯理论的。事实上当时并无人在场。在这方面存在很多持对立观点的学说,但它们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我的概括性的叙述大概与事实不会相去太远。
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学原料,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们都是简单的复合物。就我们所知,它们至少存在于我们太阳系的其他一些行星上。一些化学家曾经试图模仿地球在远古时代所具有的化学条件,结果获得了被称为嘌呤和嘧啶的有机物质。它们是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即DNA.
“原始汤”的形成想来必然是与此类似过程的结果。生物学家和化学家认为“原始汤”就是大约三十亿到四十亿年前的海洋。有机物质在某些地方积聚起来,也许在岸边逐渐干燥起来的浮垢上,或者在悬浮的微小的水珠中。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现今,大有机分子存在的时间不会太长,我们甚至觉察不到它们的存在,它们会很快地被细菌或其他生物吞噬或破坏。但细菌以及我们人类都是后来者。所以在那些日子里,大有机分子可以在稠浓的汤中平安无事地自由漂浮。
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它并不见得是那些分子当中最大的或最复杂的。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看起来这种偶然性非常之小。的确是这样。发生这种偶然情况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实际上可以把这种千年难得一遇的情况视为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你买的足球彩票永远不会中头奖的道理。但是我们人类在估计什么是可能或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不习惯于将其放在几亿年这样长久的时间内去考虑。如果你在一亿年中每星期都购买一次彩票,说不定你会中上几次头奖呢。
事实上,一个能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并不像我们原来所想象那样难得,这种情况只要发生一次就够了。我们可以把复制基因当作模型或样板。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由一条复杂的链所构成的大分子,链本身是由各种类型的起构件作用的分子组成。在复制基因周围的汤里,这种小小的构件多的是。现在让我们假定每一块构件都具有吸引其同类的亲和力。来自汤里的这种构件一接触到它对之有亲和力的复制基因的另一部分,它往往就附着在那儿不动。按照这个方式附着在一起的构件会自动地仿照复制基因本身的序列排列起来。这时我们就不难设想,这些构件逐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稳定的链,和原来复制基因的形成过程一模一样。这个一层一层地逐步堆叠起来的过程可以继续下去。结晶体就是这样形成的。另一方面,两条链也有一分为二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两个复制基因,而每个复制基因还能继续复制自己的拷贝。
一个更为复杂的可能性是,每块构件对其同类并无亲和力,而对其他的某一类构件却有互相吸引的亲和力。如果情况是这样,复制基因作为样板的作用并不产生全似的拷贝,而是某种“反象”,这种“反象”转过来再产生和原来的正象全似的拷贝,对我们来说,不管原来复制的过程是从正到反或从正到正都无足轻重;但有必要指出,现代的第一个复制基因即DNA分子,它所使用的是从正到反的复制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间,一种新的“稳定性”产生了。在以前,汤里很可能并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种特殊类型的复杂分子,因为每一个分子都要依赖于那些碰巧产生特别稳定结构的构件。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它必然会迅速地在海洋里到处扩散它的拷贝,直至较小的构件分子日渐稀少,而其他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形成。
这样我们到达了一个具有全都一样的复制品的大种群的阶段。现在,我们必须指出,任何复制过程都具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它准会发生差错,复制基因在其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确实能产生改良的效果。对生命进化的进程来说,产生一些差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原始的复制基因大概产生过多的差错,而且这些差错是积累性的。
随着复制错误的产生和扩散,原始汤中充满了由好几个品种的复制分子组成的种群,而不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样的复制品,但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它们当中会不会有些品种比其他品种拥有更多的成员?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的。某些品种由于内在的因素会比其他品种来得稳定。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后就安于现状,不像其他分子那样易于分裂。在汤里,这种类型的分子将会相对地多起来,这不仅仅是“长寿”的直接逻辑后果,而且是因为它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复制自己的拷贝。因此,长寿的复制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话,那就会在分子的种群中出现一个朝着寿命变得更长的“进化趋向”。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太阳紫外线的能量影响下,聚集在一起的有机物会由大分子在偶然的情况下进行复制基因。
B.原始汤中的构件是构成DNA的主要成分,并且存量众多,其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够复制自己的拷贝。
C.两个构件亲和后,会自动仿照复制基因本身序列一层一层逐步堆叠,并且不断地继续,最终构成结晶体。
D.从现代的第一个复制基因是从正到反的复制过程可以明确早先的基因复制大多也是从正到反的方式。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很可能”表示推测,“很”表示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语句用推测主要是因为现在没有文献或考古发现来佐证。
B.在说明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时,文章用“链”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特征解说大分子,突出了“链”的样貌和结构。
C.“反象”指相反的现象,加引号体现出说法是一种专业名词,更能使读者通过想象获得对“反象”的深刻理解。
D.原始汤中第一个复制基因诞生后,就会让原始汤形成新的“稳定性”,即原始汤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构件。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无人看到生命起源最初现象以及一些与作者观点对立的学说等,是为证明自己的学说是纯理论的。
B.文中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解说原始汤中有对同类有亲和力和对其他一类构件有相互吸引的亲和力的两类构件。
C.文章通过如今大有机分子和“原始汤”中的分子存在时间长短的对比,证明了“原始汤”时代还没有细菌等。
D.文章用个别现象与普遍现象的对比来说明基因复制必然会产生差错,但这一错误是生命进化中必不可少的道理。
4.学校实验室准备通过模拟地球远古时代的化学条件进行生命起源的研究。你作为小组成员之一,请写出该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5.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影响种群“进化趋势”的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普者黑看见一匹马
兴安
不久前,我在云南文山县的普者黑(彝族语意为盛满鱼虾的湖泊),一个彝族山寨,看见了一匹马。那天早上,我吃了早餐,一个人在村子里闲逛。这是一座经过旅游开发的山寨,时尚民宿与古老的房舍并存,彼此相连,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在这里得到巧妙地融合。寨子被水塘三面环绕,水中绽放着无数株鲜艳的荷花。四周没有人,水雾飘浮,仿若仙境。我走着走着感觉像走进了《桃花源记》,迷失了方向。
我恍惚拐进了一条小巷。小雨刚过,巷中空无一人,除了远处传来的鸟鸣,一片寂静。冷不丁,在我前方的一个窗洞里伸出了一只马头。马向外拉伸着脖子,眼眸盯着我,像是一种召唤,我赶忙迎过去。这是一匹北方马,不是云南的“滇马”,颜色接近棕红色,虽不如西洋马高大,但是很结实,头颅健硕,胸宽鬃长。这一系列特征,尤其是它的眼睛,告诉我这是一匹蒙古马,而且应该是一匹漂亮的科尔沁蒙古马,因为那熟悉的眼眸,我的心头一热,感觉在遥远的异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
在内蒙古草原上,马几乎是半野生状态,马群撒出去几天甚至一个月也不用管它们,它们成群结队,自由地游荡在草原上,觅食撒欢,即使在白雪皑皑的严冬,它们也会用蹄子刨开厚雪,吃上被雪滋润的枯草。如果遇到狼的袭击,它们会用坚硬的蹄子,将狼的脑壳踢碎。而眼前的这匹蒙古马,却被关在空间窄小的楼洞里,只能从窗口伸出脑袋,呼吸新鲜的空气。窗洞原本是一个窗户,被主人卸掉了窗框,为了防止马越窗而出,窗沿还摞了几层青砖,马只能将下颚抵在青砖上,翕动着鼻翼向外张望。我有些心酸,想象它如何从几千里之外的草原,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它的心境如何?它想念不想念它的故乡?那渴望的眼神,明明是希望有人将它解救出来。可是我只能呆呆地看着它,看着旁边大门上的锁头,无能为力。马似乎觉察了我的怯懦,无望地缩回头,转过身,咀嚼起马槽里的草料,将浑圆的臀部朝向我,浓密的马尾向我怄气似地甩动两下。可是,它一边吃着草料,一边还转过头,偷偷地瞄我一眼。那眼神在黑暗中只是微弱的一闪,只有我能觉察到。
雨又下起来了。我准备离开,嘴里本能地冒出了一句告别的蒙古语“拜日泰”。可是当我走出差不多十米远的时候,突然听见身后一阵响鼻。我回过头,只见那匹马伸长了脖子,张开鼻孔,睁着溜圆的眼珠望着我。我急忙回身又来到它的面前。马见我回来,几乎将整个脖子伸出窗外,张开黑黝黝的鼻孔翕动着,喘着粗气,然后又深深地打了两个响鼻。我伸出手,试图抚摸它的前额,可是它下意识地躲开,用那只没被鬃发遮住的眼睛,哀怨地看着我。此时那只眼睛,比刚才更亮,也更湿润和晶莹。我的眼睛也开始潮湿了,我捋了捋它的鬃发,感觉鬃丝很涩,油腻腻的,已经粘连成一片,就像是很久很久没有洗头的流浪汉。它晃动了几下耳朵,侧过身去。它大概是想让我给它捋一下整个马鬃,或者抚摸一下它的腰背。但是,隔着窗洞,我无法伸过手去,这时,我看见它的背部,一直到两边的肚子上,有两条很深的疤痕,这是长期驾辕拉车留下的印记。
雨下大了,我的衣服已经湿透,我不得不离开。趁它还没回过身,我悄悄地挪动脚步,但我的头侧着,用眼睛的余光观察那个窗洞。马的听觉是非常灵敏的,它能觉察任何风吹草动。我隐约看见它又伸出了头,和刚才一样的姿势,张大鼻孔,溜圆的眼珠望着我。我没停下脚步,拐进了一家烟酒小店。
老板娘是一位彝族中年妇女,告诉我,这匹马被主人买来已经很久了,具体多少年,她也记不清了,主要是用来拉花车的,就是那种旅游马车。可是这两年来这里旅游的人少了,所以马几乎天天被关在屋子里。
临走,老板娘告诉我:“明天是我们彝族一年一度的草马节,一定有不少游客会来,这匹马该派上用场了。”我有点半信半疑。在走出小店的时候,我向不远处的窗洞看过去。窗洞空空,马再没有露头,但我隐约听见马蹄刨地的声响。
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村口。只见一匹高大的棕色红马,扬着长长的黑色鬃发,缓步而来。最夺目的是马颈下的圆球形的红樱和胸前的金黄色的套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种装饰和红色、金黄色的颜色对比,我以前只在唐代的绘画中见过。套包是马驾车的实用配件,有固定车辕的作用,而红缨在古代绝对是身份尊贵的象征,唐代人为它起了一个奇怪的名称“踢胸”(中国古代的一种马饰,表示马主人的尊贵)。红棕马步伐迈得很大,速度不快,①仿佛就是为了让两边的人检阅、拍照,甚至欢呼。我终于认出来了,它就是我昨天还为它牵肠挂肚的那匹蒙古马。②它似乎也在人群中看见了我,头稍稍往我的方向侧偏了一下,溜圆的眼珠看了我一眼,打了两声响鼻,一晃而过。我看到了它身后的四轮马车,还有坐在车内招手欢笑的人们。
花车匆匆而过,可我的脑海中依然闪现着那匹马的光彩和豪迈。在它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自信和骄傲,而昨天窗洞中的哀怨和孤独,已经一扫而光。这一刻,我感到释然。
回到北京已经两个月了,普者黑的那匹红棕马一直占据着我的记忆,挥之不去。逐渐地,它已幻化成为两个影像,一个是从黑暗的窗洞里伸长了脖颈,眼眸哀怨忧伤;一个是高昂着头颅奔走,气宇轩昂。我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但直觉告诉我,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于是,我把它画了出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普者黑彝族山寨的环境与《故都的秋》首段写北国的秋作用一样,都是表达对环境的感受,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
B.文章用一匹马的命运,引发读者对人类活动如何深刻影响动物生存状态的深度反思,体现了人类不能虐待动物的主题思想。
C.老板娘讲述蒙古马的情况,与“我”观察这匹马的视角形成互补,把文章内容延伸到社会经济与生活层面,增加了文章深度。
D.从初见蒙古马时的心头一热,到看到马被囚的无奈心酸,再到后来的释然等,“我”与马之间的情感交流构成文章的重要线索。
7.关于在草马节时对棕红色蒙古马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外貌描写,细腻描绘马的毛色、鬃发,以及极具特色的马饰,生动展现出草马节上的蒙古马光彩照人、气宇轩昂的形象。
B.解释套包的实用功能和红缨的文化意义,并提及“踢胸”这一名称,主要目的除了科普古代马饰文化知识,更体现此时蒙古马的高贵。
C.①句赋予马以人的主观意识,仿佛马知晓自己在节日中的主角地位,拟人手法使马的形象更具灵性,也烘托出草马节欢快的氛围。
D.②句通过对马眼神、头部动作以及响鼻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马与“我”之间的情感互动,进一步加强了情感联系。
8.作者为什么说“我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但直觉告诉我,我与那个眼眸哀怨且忧伤的它在情感上更能惺惺相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者多次强调蒙古马的“蒙古”身份,这一处理在文本中有哪些深层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材料二: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
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年,而后可教焉。”
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义。”老子曰:“蚊虻噆①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
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六艺,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噆:叮咬。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至于龙A吾不能B知其乘风云C而上天D今日E见F老子G其H犹龙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去子之骄气与多欲”与《苏武传》中“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的“去”意义不同。
B.“走者可以为罔”与《氓》中“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罔”意义不同。
C.“星辰固自列矣”与《兰亭集序》中“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的“列”意义相同。
D.“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君既若见录”的“见”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至周向老子问礼,老子以“君子得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相告,强调应顺时势而行,摒弃骄气与多欲。
B.孔子认为《易》的核心是要倡导仁义,老子则以“蚊虻噆肤”为喻反对孔子的观点,指出宣扬仁义会扰乱人心。
C.老子以鹄鸟白、乌鸟黑,以及天高地厚、日月星辰各有其序为例,说明万物自有规律,无需人为的干预。
D.老子指出“道”无法强行外授,若人心中无主见,即便他人传授也无法真正领悟,故道不可献、不可进、不可告、不可传。
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
14.材料二中孔子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老子·第二十四章》中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简苏徯①
杜甫
君不见道边废弃池,君不见前者摧折桐。
百年死树中琴瑟,一斛旧水藏蛟龙。
丈夫盖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
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霹雳魍魉兼狂风。
【注】①大历元年,杜甫在夔州遇见隐居深山穷谷中的苏徯,写下此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废弃池”“摧折桐”起兴,借衰败景象象征苏徯仕途失意、被埋没的处境,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
B.“死树中琴瑟”“旧水藏蛟龙”以死树化琴、旧水藏龙的转变,暗示苏徯虽困厄却仍有潜力。
C.诗歌借自然景物类比人生,从废弃池、摧折桐的萧瑟,到死树、旧水的转机,体现诗人对友人逐层深入的劝慰。
D.“霹雳魍魉兼狂风”描写诗人与朋友此次相逢的恶劣自然环境,明确表达对朋友生活艰辛困苦的担忧和同情。
16.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丈夫盖棺事始定”这句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被秦灭亡,苏洵《六国论》中从正面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杜牧《阿房宫赋》认为“ ”就能抵抗秦国。
(2)张同学的作文文字简洁、精妙含蓄,同桌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来称赞他。
(3)古代文人常通过“啸”的方式来抒发心声、展露情怀,如古诗词中的“ , ”两句就尽显文人的豪放。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天然气在民生和工业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你听说过天然气加臭剂吗?这是一种用于提高天然气安全性的化学物质。
天然气具有易扩散性、易燃烧性和易爆炸性等特点。易扩散性是指天然气比空气轻,泄漏后非常易于扩散;易燃烧性是指天然气的最小点火能很低,火焰传播速度快;易爆炸性是指天然气爆炸下限低,爆炸极限范围宽,当空气中天然气浓度达到5%~15%(体积比),遇到火种(包括明火或静电火花)就会发生爆炸。
天然气是由烃类和非烃类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化学成分因产地及加工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经过净化处理的天然气一般为无色、无臭、无味气体, 甲 ,因此容易造成严重的中毒和爆炸事故。
为了防止天然气爆炸事故的发生,世界上通行的做法就是为天然气加点臭味。20世纪初期, 乙 ,研究人员开始寻找一种可以在天然气泄漏时发出明显气味的化学物质。乙硫醇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蒜臭味,易挥发,易燃,易爆,是一种曾被广泛使用的有机含硫加臭剂。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四氢噻吩臭味剂被普遍采用。四氢噻吩是一种有机含硫臭味剂,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抗氧化性强、气味留存时间久、燃烧后无残留、添加量少及腐蚀性小等优点。因此,作为一种广泛用于天然气和其他燃料气体中的加臭剂,四氢噻吩以其独特的气味来警示可能的气体泄漏。
①无硫加臭剂的诞生是天然气加臭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②这体现出天然气加臭剂进入环保健康新时代,③有助于天然气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18.下列词语,与“天然气加臭剂”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提高安全性 B.无色透明液体
C.天然气具有易扩散性 D.警示气体泄漏
19.请结合文本内容,给“天然气加臭剂”下一个恰当的定义,不超过50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1.文章末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某社区拟开展“天然气安全使用”宣传活动,请结合材料,用对偶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分别拟写一则宣传语。要求:突出加臭剂的作用,语言亲切且有警示性。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夫鹓鶵(yuān ch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惠子相梁》)
这句话的意思是: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鹓鶵的选择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 2.D 3.B 4.①把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简单复合物放到容器中,给容器中的物质提供紫外线和电火花等能量。
②可能产生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DNA。 5.①复制的效率。原始汤中,有亲和力的同类构件会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链并能继续堆叠。
②复制基因的稳定性。没有亲和力的同类构件会与其他不同类的构件相互吸引,构成新的稳定性。
③复制的差错率。复制过程会出现差错,但具有改良的作用。
【导语】这篇科普文以严谨且具想象力的笔触探讨生命起源,采用“原始汤”假说与分子复制理论构建科学图景。其特色显著: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如以“彩票中奖”类比分子复制偶然性;逻辑层层递进,从简单分子到复制基因再到种群进化;语言生动,借“浮垢”“水珠”等意象让理论可感,尽显科普写作魅力。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在太阳紫外线的能量影响下……会由大分子在偶然的情况下进行复制基因”错误。原文是“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原文是“……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到了某一个时刻,一个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这里是“大一些的分子”不是“大分子(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C.“两个构件亲和后,会自动仿照复制基因本身序列一层一层逐步堆叠”错误。两个构件能够亲和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同类的构件,其二是相互吸引的不同类的构件,选项指的是第一种情况,“两个构件亲和后”属于扩大范围。
D.“早先的基因复制大多也是从正到反的方式”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对我们来说,不管原来复制的过程是从正到反或从正到正都无足轻重”可知,文章没有明确早期的复制基因的过程特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D.“原始汤中会产生大量结构稳定的构件”错误。由原文“第一个复制基因一旦诞生了……而其他较大的分子也越来越难得有机会形成”可知,意思是第一个复制基因产生后,它会在原始汤中扩散它的拷贝,而其他较大分子机会变少,不是形成新的有稳定结构的构件。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一些与作者观点对立的学说等,是为证明自己的学说是纯理论的”错误。其一,原文“在这方面存在很多持对立观点的学说”,是说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学说中有对立的,不是强调这些学说与作者观点对立。其二,列举“无人在场”是为证明作者的叙述是“纯理论”的,是没有事实可以证明的。
C.“证明了'原始汤’时代还没有细菌等”错误。文章第三段是通过表述“原始汤”中的大分子问题来印证第二段中现代科学家的实验结果的可行性。
D.“用个别现象与普遍现象的对比”错误。文章主要介绍基因复制的现象和本质,讨论了复制自己拷贝的分子的两种方式(同类亲和、反象),但不是个别现象和普遍现象的对比。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由原文“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有哪些大量的化学原料,我们不得而知。但很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它们都是简单的复合物”可知,该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第一步为,把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等简单复合物放到容器中。再由“在受到如太阳的紫外线之类的能量的进一步影响后,它们结合成大一些的分子”可知,操作过程第二步为,给容器中的物质提供紫外线和电火花等能量。
②由原文“一些化学家曾经试图模仿地球在远古时代所具有的化学条件,结果获得了被称为嘌呤和嘧啶的有机物质。它们是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即DNA”可知,此次模拟实验有可能产生组成遗传分子脱氧核糖核酸的构件DNA。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由一条复杂的链所构成的大分子……这些构件逐个地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稳定的链……两条链也有一分为二的可能,这样就产生两个复制基因,而每个复制基因还能继续复制自己的拷贝”可知,复制效率会影响种群进化趋势。有亲和力的构件能快速连接成链并持续复制,提升复制效率,推动种群发展。
②由“某些品种由于内在的因素会比其他品种来得稳定……这种类型的分子将会相对地多起来……长寿的复制基因往往会兴旺起来”可知,复制基因的稳定性是影响因素。稳定性强的复制基因更易积累数量,在种群中占据优势,形成进化趋向。
③由“它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复制基因在其复制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误确实能产生改良的效果……差错最终使进化成为可能”可知,复制的差错率也会影响。复制差错虽非完美,但能带来改良,为进化提供可能性,推动种群演变。
6.D 7.B 8.①马在窗洞时的哀怨忧伤与在草马节上的气宇轩昂形成鲜明对比,两种状态都真实存在,所以作者不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②作者对窗洞中哀怨忧伤的马印象深刻且心生怜悯,感同身受,更能理解它被囚禁、失去自由的痛苦,所以在情感上与之惺惺相惜。 9.①强化地域特征和文化反差。用马的蒙古血统与山寨的地域环境进行对比,突出其背井离乡的孤独,暗示现代旅游开发对动物生存的影响,增强悲剧命运的感染力。②深化象征意义。蒙古马象征草原文化中自由、坚韧的精神,与被囚禁拉车的现实对比,暗指传统与现代的冲突。③情感纽带作用。马成为连接“我”与草原故乡的情感载体,更强化了“我”的思乡之情,丰富文本的抒情层次。
【导语】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普者黑偶遇一匹蒙古马的情感历程。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马匹被囚禁时的哀怨与节日盛装时的神采,折射出生命在束缚与自由间的张力。作者将个人乡愁投射到异乡的马匹身上,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文中对马的眼神、姿态等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成功塑造了一个既具象又象征的艺术形象。结尾处两个矛盾的马匹影像,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禁锢与解放的永恒命题,引发读者对生命处境的深层思考。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都是表达对环境的感受,为全文奠定情感基调”错误。本文只是引出棕红色蒙古马,没有奠定情感基调;《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秋的总体感觉,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B.“体现了人类不能虐待动物的主题思想”错误。本文主要表达了对自然、文化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C.“把文章内容延伸到社会经济与生活层面,增加了文章深度”错误。老板娘的主要作用是交代马的来历和马处在这种情况的原因。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B.“除了科普古代马饰文化知识外”错误。提及套包功能、红缨意义及“踢胸”名称,核心目的不是“科普文化知识”,而是通过“尊贵象征”与马平日被囚禁的处境对比,凸显节日中短暂的“尊严回归”,强化其命运的戏剧性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①马在窗洞中的“哀怨忧伤”是被囚禁、失去自由的本能流露——它“从窗口伸出脑袋”“下颚抵在青砖上”“那渴望的眼神”,背部还有“两条很深的疤痕”,这些细节印证了其被束缚的痛苦;而草马节上的“气宇轩昂”,是节日氛围中短暂释放的状态——“扬着鬃发”“步伐从容”“眼神自信”,这是它作为“主角”被关注时的应激表现。两种状态均是马在不同境遇下的真实反应,故作者“无法确定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它”。
②作者对窗洞中哀怨的马更感“惺惺相惜”,源于对其“背井离乡”的共情。蒙古马本应属于草原——“自由游荡”“抵御狼群”,却被“关在空间窄小的楼洞里”,这种“失去故乡与自由”的痛苦,与作者作为异乡人的漂泊感形成隐秘的情感联结。作者“心酸”“无能为力”的感受,正是对马的痛苦的感同身受,这种对“被束缚者”的怜悯与理解,远超对节日中短暂光鲜的欣赏,故情感上更亲近。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强化地域与文化的反差:蒙古马的故乡是“几千里之外的草原”,那里的马是“半野生状态”“自由游荡”,能“将狼的脑壳踢碎”;而它如今身处彝族山寨,被“关在空间窄小的楼洞”“拉旅游马车”,地域的巨大反差凸显“背井离乡”的孤独与悲剧性。这种反差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暗含现代旅游开发对自然生命的规训,增强了文本对“自由被剥夺”的批判力度。
②深化象征意义:蒙古马是草原文化的符号——代表着与自然共生的自由精神、未经驯服的野性。而在普者黑,它被“卸掉了窗框”“窗沿还摞了几层青砖”,成为旅游表演的工具。这种“草原精神”与“现代工具”的冲突,暗喻着传统自然文化在现代商业文明中的异化,使马的命运超越个体,成为文化冲突的象征。
③构建情感纽带:对“我”而言,蒙古马的“蒙古”身份是连接“我”与草原故乡的桥梁。“我”能认出它是“科尔沁蒙古马”、用蒙古语“拜日泰”告别,甚至因它的眼神“心头一热”,仿佛“见到了久违的亲人”。马的存在唤醒了“我”的乡愁,使“我”的观察与共情不仅是对一匹马的怜悯,更融入了对故乡文化的怀念。
10.ADG 11.C 12.B 13.(1)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藏起来就像没东西一样,君子德行盛大但外貌像个愚人。
(2)现在你修的(道),都是沿袭旧的痕迹。“迹”就是鞋子留下的印痕,但印痕又有什么区别呢? 14.①求“道”二十七年,没有成功。
②深入研究“六艺”中先王治国的道理,通晓周、召的事迹。
③拜谒七十多个国君,自己的观点没有被采用。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孔老问礼展开,形成有趣对话张力。老子以“龙”的隐喻显道家虚静守拙之境,借商贾藏货、自然万物自化之喻,批驳仁义外饰,强调道法自然。孔子对道的执着求索与老子的超然通透形成对比,既见思想碰撞,更藏先秦诸子对话的鲜活图景,简笔勾勒中,两位先哲的精神特质与思想分野跃然纸上。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乘着风云而上天了。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至于龙”是前置状语,在A处断开;
“吾”是主语,“不能知”是谓语,“其乘风云而上天”是宾语,故在D处断开;
“今日”是状语,“见”是谓语,“老子”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在G处断开。
故选AD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摒弃、去掉/离开。句意: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于是眼泪流下沾湿衣襟,和苏武告别后离开。
B.正确。网,捕兽的网/无,没有。句意:会跑的野兽可以用网捕捉。/男子的行为没有准则,品德反复无常。
C.错误。排列,分布/一一,逐条。句意:星辰本来就自行排列。/所以一一记述当时的人,记录他们所说的话。
D.正确。表被动/用在动词前,表对自己怎么样。句意:来游说七十多位君主却不被任用。/您既然还记得我。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孔子认为《易》……老子则……反对孔子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可知老子反对的是仁义对人性的扰乱,而非针对孔子对《易》的观点。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良贾”,善于经商的人;“深藏若虚”,把货物藏起来就像没东西一样;“盛德”,德行盛大。
(2)“因”,沿袭;“陈迹”,旧的痕迹;“履”,鞋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为“踮起脚跟想要站得更高,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要走得更快,反而走不远”,强调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失败。
①由原文“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可知孔子追求“道”二十七年却未成功,急于求道反而不得。
②由“丘治六艺,诵先王之道,明周、召之迹”可知孔子深入研究六艺和先王旧事,试图通过沿袭旧迹求道,违背规律。
③根据“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可知孔子频繁游说七十多位君主,急于推行自己的主张却不被接纳,急于求成反而失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到周地去,打算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他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赶上时机就驾车出仕,没赶上时机就像蓬草一样漂泊而行。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藏起来就像没东西一样,君子德行盛大但外貌像个愚人。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神态和过分的追求,这些对你自身都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捕捉,会游的可以用鱼线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乘着风云而上天了。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啊!”
材料二:
老子,名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曲仁里人。
孔子曾经去请教礼,先派子贡去探望。子贡到了,老子告诉他说:“你的老师名叫丘,跟我学习三年之后,才可以教导他。”
孔子读书时,老子看见后问他:“读什么书?”孔子说:“《易经》。圣人也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读它?它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说:“要点在仁义。”老子说:“蚊虫叮咬皮肤,让人整夜不能入睡。现在仁义悲哀地扰乱人心,没有比这更混乱的了。天鹅不用每天洗浴自然洁白,乌鸦不用每天染色自然漆黑,天本来就高,地本来就厚,日月本来就光明,星辰本来就排列有序,草木本来就各有区别。你修养大道并努力趋向它,就能达到目标了,又何必用仁义呢!这就像击鼓寻找逃跑的羊一样(徒劳),你是在扰乱人的本性啊。”
老子问孔子:“你也领悟道了吗?”孔子说:“我追求了二十七年却没有得到。”老子说:“如果道可以献给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献给自己君主的;如果道可以进献给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进献给自己父母的;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告诉自己兄弟的;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么人们没有不传给自己子女的。然而不能这样做,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心中没有主见,道就无法安身啊。”孔子说:“我研究六艺,诵读先王的治国之道,通晓周公、召公的事迹,来游说七十多位君主却不被任用,让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太难了!”老子说:“六艺,是先王留下的旧痕迹,哪里是他们所推崇的本质呢?现在你修的(道),都是沿袭旧的痕迹。“迹”就是鞋子留下的印痕,但印痕又有什么区别呢?”
15.D 16.①直抒胸臆,强调人生变数无常,功过非一时可定。
②强调人生价值需待生命终结方可定论,激励苏徯不可因当前困境放弃追求。
③呼应前文“死树中琴瑟”“旧水藏蛟龙”所暗示的人生转机,又与后文“深山穷谷不可处”形成因果关联,形成“否定现状—肯定可能—警示未来”的劝诫链。
【导语】《君不见简苏徯》以杜甫特有的沉郁顿挫笔法,通过“废弃池”“摧折桐”等意象,构建了一个衰败与希望并存的意境。诗人以物喻人,在描绘友人困顿处境的同时,又以“死树中琴瑟”“旧水藏蛟龙”的意象转换,暗含对友人潜力的期许。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D.“诗人与朋友此次相逢的恶劣自然环境……担忧同情”错误。结合“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穷谷不可处”可知,诗人意在劝说友人不可久居深山,所以末句是以象征手法暗指隐居生活的孤寂困苦与人生风险,目的是从反面劝说苏徯出山,不可消极避世,而非实写恶劣自然环境直接表达担忧同情。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①表达方式上,“丈夫盖棺事始定”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到盖棺的那一刻,他一生的功过是非、人生价值等才能真正确定下来。
②情感上,苏徯此时隐居在深山穷谷之中,处境困窘,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沮丧。诗人说出“丈夫盖棺事始定”,意在激励苏徯,不要因为当下处于困境、憔悴不堪就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③结构上,与前文三、四句呼应,以死树中能发出琴瑟之声、旧水中能藏有蛟龙来暗示人生看似处于困境,但也可能蕴含着转机和巨大的潜力。五句进一步呼应了这种观点,强调不要因为当下看似不利的局面就认定自己没有前途。然后顺其自然地得出八、九句的结果,指出深山穷谷不是一个适宜居住和发展的地方,警示苏徯要走出困境,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逻辑更加严谨。
17. 弊在赂秦 使六国各爱其人 其文约 其辞微 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弊”“赂”“辞”“舷”“渚”。
18.B 19.天然气加臭剂是一种为提高天然气安全性,在天然气泄漏时能发出明显气味的化学物质。 20.甲:一旦发生泄漏不易被察觉
乙:为了提高天然气的安全性 21.②句,修改为:这标志着天然气加臭剂进入环保健康新时代。
③句,修改为:有助于减少天然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22.①对偶。示例一:臭味预警传信号,安全用气护家园。
示例二:加臭剂暗把危险报,天然气明将温暖送。
示例三:一缕蒜香早示警,万家灯火永平安。
②拟人。示例一:加臭剂“嗅”到危险忙提醒,您及时关阀护安宁。
示例二:天然气默默供暖送温情,加臭剂急急示警保太平。
示例三:让加臭剂成为您的“安全哨兵”,让天然气化作温暖的“贴心管家”。
23.例文:
择高枝而栖,守本心而行
在庄子的奇幻寓言中,鹓鶵自南海振翅,向北海翱翔,有着严苛的“三不”原则: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种选择蕴含着深刻的生存哲学——于纷繁世间,坚守内心的标准,不随波逐流,择高枝而栖,守本心而行。
择高枝而栖,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坚守。鹓鶵深知自己非凡的身世与使命,绝不肯在低矮的灌木间苟且栖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以行动诠释着这一信念。陶渊明身处东晋黑暗官场,众人皆为功名利禄奔波钻营,他却清醒决然地挂冠而去,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山水田园间找到心灵的归宿,用诗句书写对价值的坚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择高枝而栖,是对品质与境界的不懈追求。鹓鶵不食普通果实,不饮寻常之水,它所追求的是竹子的果实——练实,是甜美的泉水——醴泉。这种对高品质的执着,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居里夫人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没有满足于既有的成果,而是将目标锁定在神秘的放射性元素上,从数吨沥青铀矿中提炼出了镭,为人类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正是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对高品质科研成果的执着渴望,让她成为了科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背离了鹓鶵的精神,在低俗与平庸中迷失了自我。许多人选择将就于平凡,失去了生命的光彩。还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放弃原则和底线,放弃内心的追求与坚守,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一些商家为了高额利润,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全然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一些人在职场中,为了升职加薪,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诚信,也失去了内心的安宁和人生的意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鹓鶵一样,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价值追求。不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干扰,坚守内心的那片“梧桐林”,以高品质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
让我们以鹓鶵为榜样,在人生的天空中,勇敢地展翅高飞,向着那片属于自己的“梧桐树”“练实”和“醴泉”奋力前行。择高枝而栖,守本心而行,如此,方能不负此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