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4 11: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
重点: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而含蓄。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搜集有关资料,了解这段历史。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中国新诗潮诗第一人。1948年生。
2、作品简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作者的另一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信未来》一起在知青中广为流传。作为上山下乡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
21·cn·jy·com
二、解题
1968年12月24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北京到山西插队“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这一瞬间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
三、诗歌赏析
朗读
思考:
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
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
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
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
(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2、课外进一步搜集食指的其他代表性诗歌,为下一课拓展阅读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齐读全诗
二、精彩片段赏析
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朗读时应注意突出这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
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
心上了。
21教育网
结尾: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
21cnjy.com
三、拓展延伸,阅读欣赏
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著,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精神上觉醒,他对艺术的探索也为文革后中国文学的复苏作了预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