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第一课时
1.下列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石油裂解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石油产品都可用于加成反应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煤就是碳,属于单质
2.下列转化不属于煤或石油的综合利用的是( )
A.将煤干馏制得煤焦油和焦炭
B.在一定条件下将煤与氢气转化为液体燃料
C.将煤变为煤饼作燃料
D.将石油裂解制得乙烯等化工原料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且产物中有气体、液体、固体的是( )
A.石油分馏 B.石油裂解
C.煤的干馏 D.煤的气化
4.石油裂解的目的和原理是( )
A.使具有长链的烃深度裂化,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不饱和烃和少量液态烃
B.使直链烃转化为芳香烃
C.避免炭化结焦
D.除去石油中的杂质
5.可用来鉴别裂化汽油和直馏汽油的试剂是( )
A.乙醇 B.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C.NaOH溶液 D.盐酸
6.现有两种烯烃:CH2===CH2和CH2===CR2(R为烃基),它们的混合物进行聚合反应,
产物中可能含有( )
A.①⑤ B.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③⑤
7.现以C8H18为原料经裂解制得乙烯,进而制得1,2-二溴乙烷,根据如图所示装置,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21教育网
(1)制取乙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取的二溴乙烷可能混有一些杂质,这些杂质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凝管的进出水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冷凝管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三种简单的实验证明广口瓶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
①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②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③第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石油裂解得到多种烃的混合物,石油产品中的烷烃不能发生加成反应,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煤是由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混合物,主要元素是碳。
4.A
【解析】A项,石油的裂解是深度裂化,目的是为了获取大量石油化工原料。作为合成原料的主要是气态烯烃,其中以乙烯量为最大,其次还有丙烯、丁二烯等。裂化产物中还有作为芳香烃的液态产品:苯、甲苯、二甲苯;B项,使直链烃转化为芳香烃属于结构的重新调整;C项,重油采用减压蒸馏是为了避免炭化结焦;D项与裂解原理和目的无关。
5.B
【解析】裂化汽油由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组成,直馏汽油仅含饱和烃,故可利用不饱和烃的性质来选择试剂。
6.D
【解析】根据乙烯的聚合反应,两种烯烃双键打开后的结构为—CH2—CH2—、—CH2—CR2—,当相同的结构发生聚合时得到的产物分别是?CH2—CH2?、?CH2—CR2?;当两种结构相互聚合时得到的产物为?CH2CH2CR2CH2?或?CH2CH2CH2CR2?,发生聚合时烃基R的位置不变,故得不到产物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析】C8H18裂解反应有C8H C4H+C4H,C4H C2H+C2H,C4H CH+C3H,因此与Br2发生反应生成的杂质可能有:
,
证明广口瓶内发生的是加成反应可用反证法,若为取代反应,则有HBr生成,可用AgN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pH试纸检验。21cnjy.com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第二课时
1.为了减少大气污染,许多城市推广汽车使用清洁燃料。目前使用的清洁燃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压缩天然气(CNG),另一类是液化石油气(LPG)。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分都是( )
A.碳水化合物 B.碳氢化合物
C.氢气 D.醇类
2.中国奥委会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后,北京某校一同学响应号召,利用所学的知识为奥运献一份力。他提出以下环保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
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④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纸的使用;
⑤分类回收垃圾;
⑥开发燃气汽车,减少燃油汽车的数量。
其中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⑤⑥
C.②③ D.①②④⑤⑥
3.化学与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B.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应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C.实现化石燃料清洁利用,就无需开发新能源
D.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
4.近年来,冠以“绿色”的新概念不断产生,如绿色食品、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化学等,这里的“绿色”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象表述。“绿色化学”要求从经济、环保和技术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据此,由单质镁制硝酸镁的下列4个方案中,你认为可行而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方案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MgMg(NO3)2
B.MgMgCl2Mg(OH)2Mg(NO3)2
C.MgMgOMg(NO3)2
D.MgMgSO4Mg(NO3)2
5.人们把食品分为绿色食品、蓝色食品、白色食品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绿色食品,海洋提供的食品叫蓝色食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白色食品。下面属于白色食品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食醋 B.面粉 C.海带 D.菜油
6.以节能减排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下列做法违背发展低碳经济的是( )
A.发展氢能和太阳能
B.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
C.提高原子利用率,发展绿色化学
D.尽量用纯液态有机物代替水作溶剂
7.卤代烃里的卤原子易与活泼金属阳离子结合,发生下列反应:
R—X+NaCNR—CN+NaX
R—X+2Na+X—R′R—R′+2NaX
根据下列各物质的转化关系回答:
(1)A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E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
(2)B―→D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2H3Cl―→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陆地最高处仅海拔4.5米,由于海平面日渐升高,据估计这些岛屿将在50年内被海水淹没。请根据以上材料分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因素主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控制温室效应,各国科学家提出了不少方法和设想。有人根据液态CO2密度大于海水密度的事实,设想将CO2液化后,送入深海海底,以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为使CO2液化,可采用的措施是( )21cnjy.com
A.减压、升温 B.增压、升温
C.减压、降温 D.增压、降温
(3)科学家致力于二氧化碳的“组合转化”,把过多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益于人类的物质。
①如将CO2和H2以1∶4的比例混合,通入反应器。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可获得一种重要的能源。请完成以下化学方程式:CO2+4H2―→________+2H2O。
②若将CO2与H2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以1∶3的比例发生反应,生成某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该化工原料可能是( )21·cn·jy·com
A.甲烷 B.乙烯 C.乙醇 D.苯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
【解析】由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推知这两类燃料的主要成分均是碳氢化合物。
2.D
【解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悬浮物、废渣会产生污染,开发研制新能源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常用含汞电池会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应开发绿色无污染的电池;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应减少使用;手帕可以重复使用,节约资源,而餐巾纸是一次性的,造成很大的浪费;分类回收垃圾可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汽油燃烧产生废气,会对大气产生污染。21教育网
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①化学物质与生活的关系,②绿色化学的概念,③化肥、农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A项,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应研发高效低毒的农药,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B项,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C项,化石能源是有限的一次性能源,为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开发新能源;D项,垃圾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综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项。
7、(1)
(2)
(3)
【解析】本题必须在理解了信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这也是本题的创新之处。首先由分子式C2H3Cl及能加聚推知该物质为CH2===CHCl,再由提示反应及转化关系推断其他物质。www.21-cn-jy.com
8.(1)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2)D
(3)①CH4 ②B
【解析】(1)温室效应主要由CO2引起,因此引起温室效应的人为因素主要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2·1·c·n·j·y
(2)CO2(g)CO2(l) ΔH<0,因此增大压强,降低温度有利于CO2液化。
(3)根据质量守恒即可得到:CO2+4H2―→2H2O+CH4,2CO2+6H2―→4H2O+C2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