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快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3.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通过“登阁观景”抒发的怀才不遇、渴望归隐的复杂情感,
赏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境营造与炼字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典故运用:“朱弦已为佳人绝”(《吕氏春秋》伯牙鼓琴典)、“青眼聊因美酒横”(阮籍青白眼典)的深层含义,体会宋诗“理趣”特点:景、情、理结合的含蓄表达。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登临远眺,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目睹了多少文人的心酸,沉蕴着多少历史的泪水,山水无言,若无人来唤醒这逝去的一切,或许,目睹了沧桑变化的山水就只能一直沉默下去……
登临是古人抒情的一种方式。或喜或悲,或激情豪迈,或低昂依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中体现的是黯然心伤。“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中体现的是满腔愁绪。“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中体现的是豪迈气概。那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三、初步感知
( 一 )题解
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诗人登上快阁,以抒情感。
(二)初读诗歌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翻译: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多舛,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四、文本详析
(一)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明确: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二)首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出了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工作了一天后,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 心情。倚晚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
(三)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 意境上有何特点 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意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
意境: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手法:用典,化用
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美景,表现了诗人了却官事之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无比愉悦心情。
(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六)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明确:
1.弃官归隐。
2.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3.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
五、深入探究
(一)为什么选择白鸥这一意象
明确:后人以与鸥鸟盟誓代指退隐之志,即摒弃功名利禄,了却营营之心,泛游于自然之中,从而获得逍遥无为的人生。
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汉(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讴鸟游,讴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讴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讴鸟舞而不下也。”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尽管他“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乐”的真正原因。
(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明确:1.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3.对缺少知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
4.想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艺术特色
明确:气象空阔,精致新奇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
曲折尽情,顿挫抑扬
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
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地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
诗中多处用典。“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落木"鸥盟”等已化用无痕,如从己出。
善炼字面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的神情,“美酒横”的“横“写出诗人坚持自我及兀然傲世的姿态。“已为”聊因”吾与”等词组的使用,使诗歌显出情致的跌宕变化。
六、总结
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诗人官场工作为民尽力服务和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并不矛盾的观点;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并举;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知己和自由的可贵、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永,想象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