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登快阁》课件(共2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11:0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登 快 阁
【教学目标】
了解黄庭坚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
通过意境鉴赏,明白“快”的不同对象及其变化过程,感受诗人的情感起伏。
二、
感悟诗人渴望归隐却又羁留官场、不与人争但求济世安民的士大夫情怀。
三、
登临远眺,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泱泱五千年的中华,目睹了多少文人的心酸,沉蕴着多少历史的泪水,山水无言,若无人来唤醒这逝去的一切,或许,目睹了沧桑变化的山水就只能一直沉默下去……
登临是古人抒情的一种方式。或喜或悲,或激情豪迈,或低昂依旧,“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中体现的是黯然心伤。“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中体现的是满腔愁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现的是豪迈气概。那黄庭坚的《登快阁》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了解作者
宋神宗元丰五年,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任知县,亲见人民的种种疾苦。王安石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受到扭曲,不仅未给人民带来实际好处,而且有时还加重他们的负担。黄庭坚因此深感忧虑而又无能为力,所以时时生出归隐之念。他处理公事之余,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
【教学过程】
(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三、初步感知
登,即点明诗人登临望远。
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诗人登上快阁,以抒情感。
【教学过程】
(二)划分节奏
三、初步感知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自由朗诵,并根据课本注释,尝试翻译全诗。
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教学过程】
明确
(一)这首诗告诉我们黄庭坚登快阁的直接原因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四、文本详析
全诗的第一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就交代了黄庭坚登快阁的小背景:我这个痴儿完成了一天的公事,现在登上这快阁来,东靠靠西望望,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雨后初晴的明净之景。
【教学过程】
主要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描写了作者公务之暇登快阁眺望。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表达出了诗人为官事所困以及了却官事之后的快意。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表现诗人工作了一天后,登上快阁,尽览美景的愉悦心情。倚晚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
(二)首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四、文本详析
明确
【教学过程】
“了却”写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含蓄表达诗人了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辉,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三)请分析首联中“了却”和“倚”两个词的内涵。
明确
【教学过程】
意象:重叠的千山,无边的落木,高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清明的夜(秋)月;
意境:高远壮阔(空明阔大)。
手法:用典,化用
(四)颔联使用了哪些意象?意境上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描绘出开阔、明净的深秋美景,表现了诗人了却官事之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无比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明确
(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典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已心怀志事,世无知音,所以如伯牙之绝琴,不再弹奏,聊且借金樽美酒遣怀自娱。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
【教学过程】
明确
(六)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1.弃官归隐。
2.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
3.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诗人面对澄江秋月的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就寄托于“归船”、“白鸥”。
【教学过程】
明确
(一)为什么选择白鸥这一意象?
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汉(鸥) 鸟者,每旦之海上从讴鸟游,讴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讴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讴鸟舞而不下也。”
归隐,似乎是中国古代士人与出世、入世之间的一种矛盾选择。初唐诗人王绩,三仕三隐,最终还是隐居以终老;陶渊明久居樊笼,认清了官场污浊与昏暗,他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般的内心坚守,归隐山林,终“复得返自然”。
但黄庭坚不一样。通过知人论世可知,尽管他“痴留”于繁冗的仕事而登阁抒怀,倚晚晴而得以暂时地忘却烦恼。他渴望归隐山间,却终未归隐,一生都在浮沉之中走过。他的坚持不是强撑硬扛,而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最初的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或者说是《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志之士能坚守初心,便能守住那个时代的风骨。这才是黄庭坚的处境中“自得其乐”的真正原因。
五、深入探究
后人以与鸥鸟盟誓代指退隐之志,即摒弃功名利禄,了却营营之心,泛游于自然之中,从而获得逍遥无为的人生。
【教学过程】
(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分析。
1.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2.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
3.对缺少知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
4.想远离世俗,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明确:
【教学过程】
明确
(三)艺术特色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
曲折尽情,顿挫抑扬
纵观全诗,感情抑扬,起伏不定:初登而喜(前四句),忽而转忧(“朱弦”句),继而又转喜(“青眼”句),喜而复忧(“万里”两句)。
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地纵笔,作者对于宦途的厌倦,对于乡园的向往,便愈见其深,愈感其切。由于它用的是顿挫、跌宕的手法,因此,也愈见出感情的深沉。
诗中多处用典。“朱弦”“青眼”不仅用事贴切,而且善敷色彩;“落木”“鸥盟”等已化用无痕,如从己出。
善炼字面也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倚晚晴”的“倚”,写其逍遥自得的神情,“美酒横”的“横”写出诗人坚持自我及兀然傲世的姿态。“已为”“聊因”“吾与”等词组的使用,使诗歌显出情致的跌宕变化。
气象空阔,精致新奇
【教学过程】
六、总结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这首诗不仅给我们呈现了快阁上所见的美景,更为我们呈现了黄庭坚美好的精神境界。不同于前朝的骚人墨客,黄庭坚不是现实政治的冷眼旁观者,不是沉浸于纯思辨领域的清谈者,而是一个积极投身政治、安邦治国,内心却仍坚持正直、“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词。
2.本诗的颔联和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一样吗?请分析。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