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人受山岳、海洋的阻隔,活动范围狭小。他们想象大地是平的,天空像一个盖子。中国古代的这种说法被称为 。
2、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圆形的这一现象,给出了 的科学依据。
3、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 。
4、20世纪,随者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太空。在太空中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并 ,确凿地证明了地球是一个 。
【合作探究】
5、你能在生活中发现哪些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自主学习】
地球的形状
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 千米
赤道周长约: 千米
表面积: 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渴望看到它的全貌,但是地球太大了,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外形,制作出了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 , 和 来表示 , 和 , , 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地球仪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好帮手 。
2、认识地球仪
地轴 。
北极 。
南极 。
3、站在北极点上,四周方向都是朝 ,没有东西方向;
站在南极点上,四周方向都是朝 ,没有东西方向。
【合作探究】
4、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地球上是否真实存在?
(3)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为什么地球仪看起来却是一个正球体?
【课堂总结】
【习题检测】
如图为甲、乙两位同学演示的某地理模拟实验图,甲同学来移动纸片,乙同学来观察纸片的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1、图2的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当纸片沿着桌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出现
B.图1中,当纸片沿着桌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消失
C.图2中,当纸片沿着伞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出现
D.图2中,当纸片沿着伞面靠近乙同学,纸片逐渐消失
2、该地理模拟实验验证了( )
A.地球的形状 B.地球的半径 C.地球的模型 D.地球的赤道
在地理活动课上,墨墨和同学们一起制作地球仪,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倾斜的铁丝MN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A.经线 B.地轴
C.纬线 D.地球
4、墨墨和同学准备用制作好的地球仪演示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下列不适合做地球球体模型的是( )
A.乒乓球 B.泡沫球
C.透明玻璃球 D.纸球
【课后巩固】
制作地球仪并在地球仪上标出相应的点和线
制作地球形状创意海报,主题“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什么情况
【参考答案】
一,
(一)
盖天说
地球是圆形
麦哲伦,地球是一个球体
拍摄了照片,球体
远方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登高望远。月食等
(二)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三)6371, 4万, 5.1亿
二,
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颜色,符号,文字,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镇
地球的自转轴,地轴与地球北端的交点,地轴与地球南端的交点
南,北
(1),地轴是假象轴,并不是真实存在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地球,并不是真实存在
,地球虽然是一个不规则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但是地球非常庞大,缩小到地球仪大小后,这种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地球仪是正球体
习题检测:
C A B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