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2025【秋】开学第一课: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2025【秋】开学第一课: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0 13:2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高二历史导言课
1
何为历史
2
何以学史
3
教材结构
4
学史方法
一、何为历史
活在当下就是见证历史
秝(lì)

历,过也,传也。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一、何为历史
“历”,繁体作“歴”,其下部是“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森林,《说文解字》说“历,过也,传也”。“过”表示空间上的移动,“传”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殷墟甲骨文中的“史”字,其字形仿佛人的手在握笔记事。这个“史”,就是商朝专门掌管记事的官员,即所谓史官。以后的内史和外史、左史和右史,都是掌管记事的史官。《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
影视剧
①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②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历史著述,是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
③还指一门学科,或一门专业(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的各种历史现象并探寻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历史包含三层意思
历史是对过去的认识和判断
一、何为历史
神话传说
小说
《西北文化日报》
《大公报》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更需要以史为鉴、察往知来。
——2022年9月20日,习近平为《复兴文库》作的序言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过去。
1.以史为鉴
二、何以学史
2.以史育人
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
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情感寄托、精神纽带。
二、何以学史
伟大的学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超越国家利益的客观,更重要的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悲悯的心灵。 --萧淑贞《发现人性》
如果你不读中国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你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落后。
——资中筠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鉴古知今,明智之学。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英】培根《谈读书》
2.以史育人
二、何以学史
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史,则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鉴戒?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 —陈寅恪谈及著作《论稿》的目的
二、何以学史
自回归以后,香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使用英国人编辑的港英教材。教材中用夸张的洗脑手法,造谣诋毁“一 国 两 制”,甚至鼓吹港毒反中,激化两地矛盾的内容曾经引发轩然大波。
拒绝辱警香港议员入境,驳回“反港警”集会申请……对于香港极端示威者,澳门方面的这一系列操作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
2.以史育人
2021年7月 机智的党妹身穿lo裙,在旅顺博物馆门口跳日本宅舞,被全网抵制。
2021年8月 张哲瀚被扒出精日言论和行为,被全网封杀。
以史鉴来、以史化人、以史正风
2022年南京玄奘寺供奉日本战犯牌位
以史鉴来、以史化人、以史正风
来南京参加比赛的中国男足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整个参观过程中,追踪采访的记者注意到,国家队既没有向三十万亡灵献花,也没有向他们鞠上一躬,事后,国家队教练解释道“我们没想到那么多
高校人才培养中,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将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考生为进入大学开展专业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3”
指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是全国统考科目,不分文理;
“1”
是从物理或历史中任选一门,以卷面分计入总成绩;
“2”
是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四科中选2科,以赋分成绩计入总分。
二、何以学史
3.应试之需
现实需要
考试需要
个人需要
国家需要
所有高中学生需要参加学业学水平考试
历史是历史类学生高考必考科目
开阔眼界,启迪智慧,提升修养
以史为鉴,家国情怀
二、何以学史
《中外历史纲要》基础课程,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现中国史和世界史历史的发展的基本过程。高一全体学生必修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学考)的主体内容。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拓展课程,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高考)的主体内容。
校本课程
史料研究
史学入门
《史学入门》、《史料研读》、《校本课程》延伸课程,强化史学专业基础。全程选修,渗透于学考和高考中。
三、教材结构
1. 高中历史课程类型
高一必修+高二选择性必修+选修=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
三、教材结构
2.三类课程的关联
共同基础,基本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历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结构,具有关联性、层次性和渐进性。


以制度为核心的
国家支配行为
对社会的管理
及其成效
国家制度
框架
国家制度
组成
国家关注
重点
权力分配
机构设置
机构运行
人 事
法 律
外 交
财 政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3.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教材结构
六个并列专题
贯通古今,兼顾中外
中国史内容多于世界史
世界史基本以欧美为主
3.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教材结构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
必修教材课文目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史+专题
专题
必修与选择必性必修的关系
3.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教材结构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商后期
河南安阳出土
卜辞:大(王)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据学者不完全统计《甲骨文合集》等记载“求年” “受年”卜辞达450余条, 即丰收。
反映何时何地何人?
人们的活动和原因?
其他佐证判断依据?
如何理解这一记录?
中国历史发展地位?
重农集体劳作
商王神化王权
【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的体现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学史方法
(2024·东北卷·2)表1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表1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
1.掌握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学史方法
D
【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读得懂各种材料(文字、图片、地图、表格等),能提炼出材料的主旨信息;
学会提问:
能把课本知识与新材料情景相结合进行分析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具有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综合思维、批判性思维……;
能运用历史术语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清晰的叙述、评价,做到史实清楚,层次清晰、逻辑严谨、论从史出、观点合理。
2.四个“学会”:
能从材料中提出问题;对一些历史结论敢于质疑;对不理解的历史概念及时提出疑问
学会阅读:
学会思考:
学会表达:
四、学史方法
3.六个做到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反思——拓展
(1)做到课前预习:熟知教材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预习任务:
①了解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关键词进行标注)
②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试着自己作出回答;把练习册中的习题试着作答
③把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列出来
(2)做到课上认真听讲: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做好笔记,积极思考
主要任务:
①紧跟老师思路,有针对性的听课,尤其是在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更加认真仔细听讲,并在教材中做好批注和笔记(不同颜色和样式)
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积极思考、探讨历史问题
四、学史方法
(3)做到课后及时复习:及时巩固,构建知识体系
主要任务:
① 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
②构建知识体系图(思维导图、时间轴等方法),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简明化
3.六个做到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反思——拓展
四、学史方法
例: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皇权越来越大
相权越来越小
明:废丞相
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宋朝:二府三司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汉:中外朝制
秦:三公九卿制
(4)做到有效完成作业:检验学习效果,不能蒙答案
主要任务:
①先复习再做作业
②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划关键词;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一定要查书明确;对有疑问的题做好标注;作题时一定不能看答案
3.六个做到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反思——拓展
四、学史方法
对于主观题,复盘试题,将个人经验与高质量试题及答案相结合,整理出多角度和思路清晰的答题模板。对于选择题,二刷高考题、错题,整理选择题的做题技巧
作业是成功的阶梯
(6)做到课外拓展: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把课本知识进行提升运用
主要任务:
①多阅读,并写下阅读笔记(阅读历史基础读物)
②听讲座,看纪录片、新闻(观看历史记录片;看新闻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
③参观欣赏历史博物馆
3.做到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反思——拓展
(5)做到及时反思:查漏补缺,反思回馈,提升思维
主要任务:
①对重难点问题进行思考:重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重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评价;中西方之间的横向、纵向的对比等
②对错题进行反思:为什么错?学会了怎样的解题方法与思考角度?
四、学史方法
解决问题从发现问题开始,想一想身边的历史问题
秦汉服饰
唐朝服饰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世界形势,都和历史息息相关。学会时刻思考为什么,并尝试去解决它
中美关系
中秋吃月饼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乾隆款画珐琅冰梅纹菊瓣式执壶 清
红山文化 玉人
教室中的文物们
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1.笔记优秀
2.课堂互动积极
3.期中期末进步大
4.期中期末成绩优秀
奖励
四、学史方法
历史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