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物质的密度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 物质的密度 教案 教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4:52: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教材共涉 及三个部分的内容,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密度公式 的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尤其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更是整个初中 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深化前一 节的知识又引发学生思考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八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 但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了解了 比值法、图像法等方法,储备了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生活常识和朴素的生活经验, 例如“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相同体积的铁棒和木棒比较,铁棒比木棒重 ” “油要比水轻 ”等,但学生对密度的认识是不清晰、不明确的。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探究质量 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探究 1cm3 物体质量的含义→密度→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用“ 比值定义法 ”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经 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 1cm3 物体的质量,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熟悉 托盘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初步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探究活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
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 法、读法和换算。
突破策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了解过程,感知内涵;循序渐进,加深巩 固。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 C919 相关图片,提出问题。
航空结构材料中,铝合金、钛合金材料占据较大比重。材料轻量化是飞机基 本结构材料的要求。想一想,铝一定比铁轻吗?
设计意图 :(1) 由实际问题引入课题, 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2)提出相关 问题,引起学生对密度问题在生活 、生产 、科技中的应用的关注,并能进行初步 的猜测。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初识密度
活动 1 :探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
(1)展示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铁块、铝块、铜块。学生先观察铁块、铝 块、铜块的颜色,并进行鉴别。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先从颜色这个特性鉴别物质种类。
(2)提出问题:铁块和铝块不易通过颜色进行区分,如何进一步鉴别? 预设学生会回答:手上感觉压力大的是铁块,压力小的是铝块。
(3)进行实验:将金属块分别放在电子天平上测量质量并记录(教师适时 指导电子天平的用法)。
物质 质量/g
铜块
铁块
铝块
设计意图:结合实验操作,学会使用电子天平,感受电子天平与托盘天平的 区别以及各自的优势。
(4)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活动 2 :探究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的体积。
(1)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装在瓶中的水、酒精、浓盐水。
(2)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天平进行区分?
预设学生会回答:称出质量相同的液体,比较体积。
(3)教师结合适当的演示进行讲解:打开电子天平,放上空烧杯,点击“去 皮 ”按钮,使电子天平示数归零。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某种液体,记录液体的质 量。再取两个同样的烧杯,用同样的方法量取同样质量的另外两种液体。最后, 将三只烧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样质量的情况下,比较三种液体体积的大小。
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质量/g 体积(选填“ 大 ”“ 中 ”“小 ”)

酒精
浓盐水
(4)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规范操作、严谨认真的探究习惯 ,以及尊重事实 、实事 求是、讲究证据的科学态度。
活动 3 :1cm3 物体质量的含义。
(1)探究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几个不同体积的铁块和几个不同体积的铝块,
用电子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出 它们的体积。
(3)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电子天平,体积不同的铁块、铝块各三块。
【实验步骤】①用电子天平分别称量不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并记入 表格。②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铁块和铝块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出体积,并记入 表格(小组内可一部分人测量铁块,一部分人测量铝块)。
质量/g 体积/cm3 单位体积的质量/(g/cm3)
铁块 1
铁块 2
铁块 3
铝块 1
铝块 2
铝块 3
实验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
a. 电子天平、刻度尺的使用规范;
b. 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数据分析与归纳】①分析各组实验数据表,请学生观察并说出数据反映的 规律。②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对“ 1cm3 物体的质量 ”的含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结论】
结论 1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
结论 2 :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也不同。 问题二: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 符号:ρ。
3. 公式:ρ=m/V。
4. 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5.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kg ·m-3)。
(1)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g ·cm-3)。
(2)单位换算:
(3)密度表(找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上的密度表并总结规律。
①一般:ρ 固>ρ液>ρ气。
②有些不同物质密度数值是相同的,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
③同种物质,物态不同时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查表能力,并通过查表(密度表)发现一些规律性的 知识。
问题三:密度的应用
【例题】有一枚2022 年北京冬奥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 12.9g,体积为 1.45cm3, 请判断这枚纪念币是不是由金制成的。
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查密度表确定物质种类。教师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1) 密度公式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规范解答物理题的能力。
给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调查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形成 调查报告。
(三)课堂小结
1. 1cm3 物体质量的含义。
2. 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3. 密度知识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
物质的密度
1. 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
2. 符号:ρ
3. 公式:
4. 密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
5. 单位:
(1)kg/m3
(2)g/cm3
(3)单位换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