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1 08:49:5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2.3.3《河流与湖泊》(第三课时)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主要支流等基本地理概况;
学会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解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成因,形成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树立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黄河各段水文特征的成因。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说出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重难点】
重点:识记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其 “地上河” 成因及上中下游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
结合实例分析黄河对沿岸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其重要地理意义。
难点:厘清黄河水土流失与 “地上河” 形成的关联,理解各河段问题的连锁反应。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对黄河生态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52,完成下题
概况特征 具体内容
长度
源头
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分界
主要支流
活动二:读教材P5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 “地上河” 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游 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当河流流至 后,由于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泥沙逐渐在下游河道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最终形成了 “ ”。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阅读下面表格的数据,分析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长河,还是第二大河?
黄河是我国第 长河,长度约 5464 千米,但因 较小,并非第二大河。第二大河一般认为是 ,其径流量远大于黄河。
探究二:黄河哪个流域面积最小?为什么?
游流域面积最小。因下游为 “ ”,河床高于地面, 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窄。
探究三:黄河和长江的长度只相差800多千米,为什么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
黄河主要流经 、 和 ,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较小。
探究四:黄河流域的水电站一般建在哪里?为什么?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流经 ,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多峡谷,水流湍急,流速较快, 资源丰富。黄河中游主要流经 ,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黄河下游由西向东流经 ,地势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较小。
突破二: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1)黄土高原的土质 ,孔隙多,抗冲刷能力弱,容易被流水侵蚀;(2)地表植被覆盖率 ,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弱,导致地表裸露,易受雨水冲刷;(3)降水主要集中在 ,且多为强度大的暴雨,短时间内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力强,加剧了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主要有:(1)人为毁林开荒,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土壤失去保护;(2)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等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
突破三: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严重的水患问题。说说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上游:主要面临 和 问题。治理措施为:通过植树种草、合理放牧等方式防治 ;针对凌汛,采取疏浚河道、适时炸毁冰坝等措施。
中游:核心忧患是 。治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同时配合 工程减少泥沙下泄。
下游:主要问题是 和 。治理措施包括 以防范 “地上河” 溃决风险;对于凌汛,同样采用疏浚河道、炸毁冰坝等方式应对。
突破四:读图,概括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差异,分析各河段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上游流经 高原、 高原等地区,这些区域植被相对较好,地形起伏较小,河流侵蚀作用较弱,所以携带的泥沙较少,含沙量 ;到了中游, 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加上 多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刷进入黄河,使得含沙量急剧上升,成为全流域含沙量最 的河段;而下游进入 后,河道变宽、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明显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大量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水含沙量有所 。
【随堂检测】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下列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B.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C.曲折东流入东海 D.塑造了东北平原
2.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关于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河流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 B.两条河流上游多急流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C.长江中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 D.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较小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图为黄河干流纵剖面及主要水文站观测数据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全长5464米 B.桃花峪至利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C.兰州水文站年平均流量最小 D.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急剧上升
4.下列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
①源头地区加强湿地保护 ②上游地区治理地上河 ③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 ④下游地区治理荒漠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下列那个地方的情景( )
A.长江下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上游
6.人们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请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也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读“黄河流域图”(图1)和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图2),完成7-8小题。
7.图2所示的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河段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8.下列有关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做法,正确的是( )
A.上游—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中游—植被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还草
C.下游—形成“凌汛”—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下游—黄土结构疏松,形成“地上河”—修筑梯田
黄河含沙量巨大,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的景观。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及“黄龙入海”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一般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下列人类活动会对“黄龙入海”现象起到减弱作用的是( )
①黄河沿岸城市大量引水 ②中游植树种草 ③小浪底调水调沙 ④下游加固堤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12.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 )
A.禁止开采煤炭 B.大力开发航运 C.退耕还林还草 D.陡坡开荒种地
二、解答题
读“长江与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 省,流向均为 。
(2)长江和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是因为 。图中①代表世界上最大的 水利枢纽。
(3)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形成“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理中游严重的 问题。
(4)图中黄河干流A、B、C三个河段容易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
(5)虽然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它的水量远远不及长江,其原因是 。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2.3.3 河流与湖泊(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黄河
【课程目标】
1.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主要支流等基本地理概况;
2.学会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理解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成因,形成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4.树立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黄河各段水文特征的成因。
3.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说出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记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其 “地上河” 成因及上中下游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
结合实例分析黄河对沿岸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其重要地理意义。
2.难点:厘清黄河水土流失与 “地上河” 形成的关联,理解各河段问题的连锁反应。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对黄河生态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教学方法】
现象导入;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地图法;图表分析法。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今天咱们要学习黄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条河会被称为 “黄河”?它浑浊的泥沙从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如何塑造了中原大地的模样,又为何既被称作 “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曾被视为 “中国的忧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的世界,揭开这条传奇河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讲授
(一)河流概况
师:阅读下面表格的数据,分析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长河,还是第二大河?
生: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约 5464 千米,但因径流量较小,并非第二大河。第二大河一般认为是珠江,其径流量远大于黄河。
师:描画出黄河干流,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
生:黄河干流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师:找出黄河发源地和注入海洋。
生: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最终注入渤海。
师: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生: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师: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份。
生:黄河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 个省级行政区。
师:送给大家一个口诀方便记忆“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入豫鲁”。
师: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
生: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河南的桃花峪。
师:找出黄河主要支流。
生: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汾河、渭河等。湟水位于上游,汾河主要流经山西,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流经陕西。
师:泾河因流经黄土高原而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而渭河相对清澈,水流平稳。两河在交汇时形成鲜明对比,造就了“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
师: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概况特征 具体内容
长度 全长超过5 400千米,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源头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 渤海
上中下游分界 上中游分界:内蒙古河口; 中下游分界:河南桃花峪
主要支流 湟水、渭河、汾河
师:黄河哪个流域面积最小?为什么?
生:下游流域面积最小。因下游为 “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支流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窄。
师:黄河干流“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请据图说明原因
生:鄂尔多斯高原因其地形闭塞(被阴山、贺兰山等山脉环绕),地势相对低洼,导致地表径流无法汇入黄河或注入海洋,最终形成内流区。
师:说一说黄河塑造了哪些平原。
生:黄河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以及下游的华北平原。这些平原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
师:宁夏平原水稻产区集中,河湖众多,被称为“塞上江南”。河套平原降水少但灌溉方便,农业发达被誉为“塞上粮仓“。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摇篮,是现代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师:黄河和长江的长度只相差800多千米,为什么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
生: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较小。
师:黄河有无结冰期?
生:黄河流域大部地区位于暖温带、中温带,这里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而且气候寒冷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黄河冬季就会结冰。
活动: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师:结合黄河上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
生: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多峡谷,水流湍急,流速较快,水能资源丰富。
师:结合黄河中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
生: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
师:结合黄河下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生:黄河下游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较小。
师:“跳进黄河洗不清”“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是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师:黄河流域的水电站一般建在哪里?为什么?
生:多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因为这些地方地势落差大,且黄河流经此处时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水电站。
(二)治理与保护
活动: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严重的水患问题。说说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师:结合黄河上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上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生:土地荒漠化。
师: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思考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主要治理措施。
生: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草;合理放牧,控制畜牧业的规模;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师:自然原因:深居内陆的地区,往往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这使得地表植被难以生长,土壤易受风力等侵蚀,进而导致土地荒漠化。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草原和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会破坏草原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使土地失去保护;过度放牧则会超出草场的承载能力,导致植被被大量啃食,加剧土地裸露和退化。治理措施:一是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草,恢复地表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二是合理规划放牧活动,控制畜牧业规模,实现草畜平衡,避免草场进一步退化;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整体上改善区域生态系统,遏制荒漠化蔓延。
师:结合黄河中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中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在穿越黄土高原时,黄河把大量的泥沙带了下来,于是就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据统计,黄河每年要从黄土高原带走约16亿吨泥沙。
生:水土流失严重。
师:从降水、植被、土质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生:自然原因:(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2)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3)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人为原因:(1)人为毁林开垦;(2)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放牧方式;(3)不合理开矿。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1)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孔隙多,抗冲刷能力弱,容易被流水侵蚀;(2)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弱,导致地表裸露,易受雨水冲刷;(3)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为强度大的暴雨,短时间内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力强,加剧了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主要有:(1)人为毁林开荒,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土壤失去保护;(2)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等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
师:通过开展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7300多公顷的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得到治理,修成梯田、条田、坝田320多万公顷,造林近670万公顷,种草180多万公顷,从河口镇到三门峡之间的平均来沙减少2亿吨。
师:结合黄河下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下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曾经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区。
生:地上河(河水泛滥)。
师: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曾经“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被称为“中华之忧患”。洪水通常是因为“水太多”,怎么“水少”的黄河也会经常发洪水呢?
生:黄河水患在下游,根源在上中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年降水量虽然总体偏少,但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水;来自黄河中游的泥沙在下游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两者共同作用,极易造成下游河流决堤、洪水泛滥。
师:读教材P5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生:黄河 “地上河” 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当河流流至华北平原后,由于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泥沙逐渐在下游河道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最终形成了 “地上河”。
针对这一问题,治理措施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在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通过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方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来源;同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开展调水调沙,减轻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下游则需加固黄河大堤,防范洪水风险。
师: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多发生在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凌汛发生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河流有结冰期,二是河段的流向为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通过凌汛的定义分析凌汛发生条件,黄河的凌汛一般发生在哪里?
生: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都有凌汛现象。
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下游的山东河段。这两个河段都符合 “低纬流向高纬” 的流向特点,且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在封河或开河时容易形成冰坝,引发凌汛。炸冰疏河是治理凌汛的有效措施。
师:总结黄河各河段的忧患和治理措施。
生:上游:主要面临土地荒漠化和凌汛问题。治理措施为:通过植树种草、合理放牧等方式防治土地荒漠化;针对凌汛,采取疏浚河道、适时炸毁冰坝等措施。
中游:核心忧患是水土流失严重。治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同时配合调水调沙工程减少泥沙下泄。
下游:主要问题是 “地上河” 隐患和凌汛。治理措施包括加固黄河大堤以防范 “地上河” 溃决风险;对于凌汛,同样采用疏浚河道、炸毁冰坝等方式应对。
师:上游因植被条件较好、侵蚀较弱,不仅含沙量小,土地荒漠化问题也与植被保护直接相关,治理措施针对性强;中游紧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核心问题,将含沙量剧增的原因与水土保持措施紧密结合,体现了 “源头治理” 的思路;下游则围绕泥沙沉积形成的 “地上河” 和凌汛,把含沙量降低的特点与加固堤防等措施相联系,突出了 “防御优先” 的治理逻辑。
师:读图,概括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差异,分析各河段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生:上游含沙量较小,中游含沙量最大,下游含沙量减少。黄河上游流经高原山地,侵蚀作用较弱,含沙量较小;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急剧增加;下游因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含沙量降低。
师:具体来看,上游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等地区,这些区域植被相对较好,地形起伏较小,河流侵蚀作用较弱,所以携带的泥沙较少,含沙量小;到了中游,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加上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刷进入黄河,使得含沙量急剧上升,成为全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段;而下游进入华北平原后,河道变宽、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明显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大量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水含沙量有所降低。
三、内容小结
四、课堂练习
完成导学案的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2.3.3《河流与湖泊》(第三课时)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掌握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及主要支流等基本地理概况;
学会分析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解黄河各河段问题的成因,形成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能力;
树立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意识,认识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人地协调: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黄河各段水文特征的成因。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说出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重难点】
重点:识记黄河源流概况,理解其 “地上河” 成因及上中下游主要问题的治理措施。
结合实例分析黄河对沿岸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其重要地理意义。
难点:厘清黄河水土流失与 “地上河” 形成的关联,理解各河段问题的连锁反应。
运用综合思维,分析自然与人为因素对黄河生态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读P52,完成下题
概况特征 具体内容
长度 全长超过5 400千米,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源头 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 渤海
上中下游分界 上中游分界:内蒙古河口; 中下游分界:河南桃花峪
主要支流 湟水、渭河、汾河
活动二:读教材P5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黄河 “地上河” 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游 黄土高原 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带入黄河;当河流流至 华北平原 后,由于地形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泥沙逐渐在下游河道淤积,导致河床不断抬高,最终形成了 “ 地上河 ”。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阅读下面表格的数据,分析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长河,还是第二大河?
黄河是我国第 二 长河,长度约 5464 千米,但因 径流量 较小,并非第二大河。第二大河一般认为是 珠江 ,其径流量远大于黄河。
探究二:黄河哪个流域面积最小?为什么?
下 游流域面积最小。因下游为 “ 地上河 ”,河床高于地面, 支流 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窄。
探究三:黄河和长江的长度只相差800多千米,为什么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
黄河主要流经 干旱区 、 半干旱区 和 半湿润区 ,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较小。
探究四:黄河流域的水电站一般建在哪里?为什么?
多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因为这些地方地势落差大,且黄河流经此处时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水电站。
【重难点突破——加油加油,你能行!】
突破一:分析黄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流经 高原山地 ,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多峡谷,水流湍急,流速较快, 水能 资源丰富。黄河中游主要流经 黄土高原 ,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黄河下游由西向东流经 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较小。
突破二: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1)黄土高原的土质 疏松 ,孔隙多,抗冲刷能力弱,容易被流水侵蚀;(2)地表植被覆盖率 低 ,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弱,导致地表裸露,易受雨水冲刷;(3)降水主要集中在 夏季 ,且多为强度大的暴雨,短时间内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力强,加剧了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主要有:(1)人为毁林开荒,破坏了原有的植被,使土壤失去保护;(2)过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放牧方式,导致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下降;(3)不合理的开矿等工程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进一步加重了水土流失。
突破三: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严重的水患问题。说说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上游:主要面临 土地荒漠化 和 凌汛 问题。治理措施为:通过植树种草、合理放牧等方式防治 土地荒漠化 ;针对凌汛,采取疏浚河道、适时炸毁冰坝等措施。
中游:核心忧患是 水土流失严重 。治理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包括退耕还林还草、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同时配合 调水调沙 工程减少泥沙下泄。
下游:主要问题是 “地上河” 隐患 和 凌汛 。治理措施包括 加固黄河大堤 以防范 “地上河” 溃决风险;对于凌汛,同样采用疏浚河道、炸毁冰坝等方式应对。
突破四:读图,概括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差异,分析各河段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上游流经 青藏 高原、 内蒙古 高原等地区,这些区域植被相对较好,地形起伏较小,河流侵蚀作用较弱,所以携带的泥沙较少,含沙量 小 ;到了中游, 黄土高原 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加上 夏季 多暴雨,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大量泥沙被冲刷进入黄河,使得含沙量急剧上升,成为全流域含沙量最 大 的河段;而下游进入 华北平原 后,河道变宽、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明显减慢,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大量泥沙在河床沉积,导致河水含沙量有所 减少 。
【随堂检测】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下列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 B.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C.曲折东流入东海 D.塑造了东北平原
【答案】1.B
【解析】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说明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故A错误;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故B正确;黄河曲折东流,最终注入渤海,故C错误;黄河塑造了华北平原,故D错误。
2.长江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创造者、承载者、见证者和守护者。关于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条河流共同流经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 B.两条河流上游多急流峡谷,水能资源丰富
C.长江中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 D.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水量较小
【答案】2.B
【解析】2.两条河流均发源于青藏高原,长江流经四川盆地,故A错误;两条河流上游多急流峡谷,水能资源丰富,故B正确;长江下游江阔水深,水流平缓,航运价值高,故C错误;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水量较小,故D错误。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图为黄河干流纵剖面及主要水文站观测数据图。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全长5464米 B.桃花峪至利津河段水能资源丰富
C.兰州水文站年平均流量最小 D.中游河段年平均含沙量急剧上升
4.下列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
①源头地区加强湿地保护 ②上游地区治理地上河 ③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 ④下游地区治理荒漠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 D 4. B
【解析】3.黄河全长5464千米,其长度在我国各大江河中仅此于长江,A错误。桃花峪至利津河段位于下游,地势平坦,水能资源差,B错误。由图可知,河口水文站年平均流量(786立方米每秒)最小,C错误。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年平均含沙量急剧上升,D正确,故选D。
4.现阶段黄河植被破坏严重,源头三江源地区加强湿地保护,①正确。地上河位于下游,②错误。中游地区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加强水土保持,③正确。下游地区形成地上河,加固大堤,调沙等措施,④错误。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
5.“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下列那个地方的情景( )
A.长江下游 B.黄河中游 C.黄河下游 D.黄河上游
【答案】5.C
【解析】5.“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描述的是黄河下游河段的景观,这里由于中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拾泥沙在下游慢慢沉积起来,逐渐形成了高于地面的地上河。
6.人们常以“河水一石,其泥六斗”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请问黄河的泥沙主要来自( )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答案】6.B
【解析】6.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该区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多暴雨,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成为泥沙主要来源。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也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读“黄河流域图”(图1)和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图2),完成7-8小题。
7.图2所示的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河段是( )
A.①河段 B.②河段 C.③河段 D.④河段
8.下列有关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做法,正确的是( )
A.上游—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中游—植被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还草
C.下游—形成“凌汛”—建立自然保护区 D.下游—黄土结构疏松,形成“地上河”—修筑梯田
【答案】7.D 8.B
【解析】7.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泥沙大增,下游④河段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基本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狭小。
8.由图可知,黄河上游主要存在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应该退耕还草还草、合理放牧,故A错误;中游的植被破坏严重,应该退耕还林、还草,故B正确;下游会有凌汛现象,要及时炸掉冰坝,故C错误;下游是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需要加固堤坝,故D错误。
黄河含沙量巨大,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的景观。下图为黄河三角洲示意图及“黄龙入海”景观图。据此完成9-10题。
9.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一般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下列人类活动会对“黄龙入海”现象起到减弱作用的是( )
①黄河沿岸城市大量引水 ②中游植树种草 ③小浪底调水调沙 ④下游加固堤坝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9. B 10.A
【解析】9.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夏季多暴雨,易冲刷表层泥土,带走大量泥沙,故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一般出现在夏季。
10.黄河含沙量巨大,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的景观。黄河沿岸城市大量引水,可以减弱“黄龙人海”,①正确;“治黄”的关键于“治沙”,根本措施是中上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植树种草,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②正确;小浪底调水调沙,“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从而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過止河床抬高,③错误;下游加固堤坝是防止河床抬高,河水溢出危害河岸两边的城市、庄稼,④错误。①②正确,④错误,故选A。
11.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 )
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
【答案】11.C
【解析】11.黄河中游穿行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有汾河、渭河等支流汇入,随着流量的不断增加,河水的含沙量也急剧上升。
12.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 )
A.禁止开采煤炭 B.大力开发航运 C.退耕还林还草 D.陡坡开荒种地
【答案】12.C
【解析】12.黄河流域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根本措施是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实行植树种草、修挡土坝等措施,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
二、解答题
读“长江与黄河水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和黄河都发源于 省,流向均为 。
(2)长江和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主要是因为 。图中①代表世界上最大的 水利枢纽。
(3)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形成“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理中游严重的 问题。
(4)图中黄河干流A、B、C三个河段容易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
(5)虽然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它的水量远远不及长江,其原因是 。
【答案】(1)青海;自西向东 (2)落差大,水流湍急;三峡
(3)地上河;水土流失 (4)B (5)黄河流域降水比长江流域降水少
【解析】(1)读图可以看出两河均发源于青海省,流向均为自西向东。
(2)两河上游水能丰富,主要是均流经阶梯与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图中①位于长江上游湖北省,为三峡水利枢纽。
(3)因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大,在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因此治黄的关键是中游的水土流失问题。
(4)有结冰期和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是凌汛的两个形成条件,故易出现凌汛的河段只有B满足条件。
(5)河流水量大小一受降水量大小的影响,二受流域面积大小的影响,虽然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它的水量远远不及长江虽然黄河的长度仅次于长江,但它的水量远远不及长江,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降水比长江流域降水少。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8张PPT)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第3课时)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黄河各段水文特征的成因。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以及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地理实践力
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说出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人地协调观
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感悟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堂导入
今天咱们要学习黄河。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条河会被称为 “黄河”?它浑浊的泥沙从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它如何塑造了中原大地的模样,又为何既被称作 “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曾被视为 “中国的忧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的世界,揭开这条传奇河流的神秘面纱。
黄河
Part
01
活动:阅读下面表格的数据,分析黄河是我们国家的第二长河,还是第二大河?
黄 河
长度(千米)
径流量(千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约 5464 千米,但因径流量较小,并非第二大河。第二大河一般认为是珠江,其径流量远大于黄河。
活动:描画出黄河干流,观察黄河干流的形状
黄 河
黄河干流就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活动:找出黄河发源地和注入海洋
黄 河
巴颜喀拉山脉
渤海
黄 河
活动: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内蒙古高原
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渤海
太行山
祁连山脉
活动: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份
青川甘宁内蒙古,晋陕过后入豫鲁。




内蒙古




黄 河
活动:找出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界点
黄 河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上游
中游
下游
活动:找出黄河主要支流
黄 河
湟水
渭河
汾河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泾河因流经黄土高原而携带大量泥沙,河水浑浊;而渭河相对清澈,水流平稳。两河在交汇时形成鲜明对比,造就了“泾渭分明”的独特景观。
泾渭分明
黄 河
01
活动: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概况特征 具体内容
长度
源头
注入海洋
上中下游分界
主要支流
全长超过5 400千米,是我国第二、世界第六长的大河
巴颜喀拉山脉
渤海
上中游分界:内蒙古河口; 中下游分界:河南桃花峪
湟水、渭河、汾河
黄 河
01
活动:黄河哪个流域面积最小?为什么?
湟水
渭河
汾河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下游流域面积最小。因下游为 “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支流难以汇入,导致流域面积狭窄。
黄 河
01
活动:黄河干流“几字形”内有一个区域不属于黄河流域,请据图说明原因
鄂尔多斯高原因其地形闭塞(被阴山、贺兰山等山脉环绕),地势相对低洼,导致地表径流无法汇入黄河或注入海洋,最终形成内流区。
贺兰山
阴山山脉
黄 河
01
活动:说一说黄河塑造了哪些平原
宁夏平原
河套平原
华北平原
宁夏平原水稻产区集中,河湖众多,被称为“塞上江南”。
河套平原降水少但灌溉方便,农业发达被誉为“塞上粮仓“。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摇篮,是现代经济发达地区之一。
黄 河
01
活动:黄河和长江的长度只相差800多千米,为什么年径流量不到长江的7%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因此水量较小。
黄 河
01
活动:黄河有无结冰期?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黄河流域大部地区位于暖温带、中温带,这里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而且气候寒冷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黄河冬季就会结冰。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上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
黄河上游流经青藏高原,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水来源,多峡谷,水流湍急,流速较快,水能资源丰富。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中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中游的水文特征。
黄河中游主要流经黄土高原,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多峡谷、多支流、水量大。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下游流经的地形区,分析黄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黄河下游由西向东流经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的流速缓慢,无较大支流汇入,流域面积较小。
黄 河
01
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年输沙量(亿/吨)
“跳进黄河洗不清”“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是世界含沙量第一的河流。
黄 河
01
活动:黄河流域的水电站一般建在哪里?为什么?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多分布在阶梯交界处。因为这些地方地势落差大,且黄河流经此处时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适宜修建水电站。
黄 河
01
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下面学习内容
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就存在严重的水患问题。
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那些?
这些忧患能产生哪些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上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上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土地荒漠化
黄 河
01
思考: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思考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主要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
原因
治理
自然原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草原,过度放牧
植树种草,退耕还草
合理放牧,控制畜牧业的规模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中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中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在穿越黄土高原时,黄河把大量的泥沙带了下来,于是就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说法。据统计,黄河每年要从黄土高原带走约16亿吨泥沙。
黄 河
01
思考:从降水、植被、土质等方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水土流失原因
自然
人为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容易被冲刷
植被覆盖率低,地表裸露
人为毁林开垦
过度放牧,不合理的放牧方式
不合理开矿
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通过开展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7300多公顷的水土流失面积初步得到治理,修成梯田、条田、坝田320多万公顷,造林近670万公顷,种草180多万公顷,从河口镇到三门峡之间的平均来沙减少2亿吨。
黄 河
01
活动:结合黄河下游流经地区的水文特征,分析黄河下游河段的主要问题
黄河下游流经地势平缓的华北平原,河水流速减小,泥沙淤积,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人们为防洪水,在两岸修筑堤坝,泥沙在河堤内大量淤积,河床不断抬高。黄河下游由此成为高洪灾风险的“地上河”。历史上,黄河下游曾经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成灾,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区。
地上河(河水泛滥)
黄 河
01
思考:黄河水少,为什么还会经常发洪水
历史上的黄河下游曾经“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严重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被称为“中华之忧患”。洪水通常是因为“水太多”,怎么“水少”的黄河也会经常发洪水呢?
黄河水患在下游,根源在上中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年降水量虽然总体偏少,但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洪水;来自黄河中游的泥沙在下游大量淤积,形成“地上河”。两者共同作用,极易造成下游河流决堤、洪水泛滥。
黄河水少,为什么还会经常发洪水
黄 河
01
活动:读教材P5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河“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中游的水土流失
华北平原水流缓慢
下游的泥沙淤积
河床抬高“地上河”
措施
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造林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调水调沙,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黄 河
01
活动:通过凌汛的定义分析凌汛发生条件,黄河的凌汛一般发生在哪里?
内蒙古河口
河南桃花峪
凌汛发生的条件:
有结冰期;
由低纬流向高纬
凌汛: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河道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
凌汛发生的时间:
冬季的封河期;
春季的开河期
黄河的上游和下游都有凌汛现象
治理凌汛的有效措施
黄 河
01
活动:总结黄河各河段的忧患和治理措施
青海
四川
甘肃
宁夏
内蒙古
山西
陕西
河南
山东
入海口




内蒙古




河源
河口
桃花峪
黄河干流
上游
中游
下游
土地荒漠化、凌汛
水土流失
地上河、凌汛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
疏浚河道,炸毁冰坝
水土保持治理、调水调沙、退耕还林还草
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炸毁冰坝
问题
措施
黄 河
01
活动:概括黄河上、中、下游含沙量的差异,分析各河段含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上游含沙量较小,中游含沙量最大,下游含沙量减少。
黄河上游流经高原山地,侵蚀作用较弱,含沙量较小;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急剧增加;
下游因河道变宽、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含沙量降低。
课后分层作业
Part
02
分层作业
基础任务
读黄河流域图,标注发源地、入海口及上中下游分界点,写出主要支流。
实践拓展
对比黄河与长江含沙量差异,分析黄河下游 “地上河” 形成原因。
实践作业
收集黄河治理措施资料,结合实例说明如何保护黄河生态环境。
思维导图
Part
03
思维导图
黄河
河流概况
开发与
利用
治理与
保护
源头: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注入海洋:渤海
流经主要地形区、9个省市
上中下游分界点:内蒙古河口、河南桃花峪
黄河塑造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华北平原
上游:土地荒漠化、凌汛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疏浚河道,炸毁冰坝】
主要支流与湖泊
中游: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治理、调水调沙、退耕还林还草】
下游:地上河、凌汛
【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炸毁冰坝】
随堂检测
Part
04
随堂检测
A
D
B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和“海”,指的是(  )
A.巴颜喀拉山与渤海 B.唐古拉山与东海
C.喜马拉雅山与东海 D.昆仑山与渤海
2.长江和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发于唐古拉山,注入渤海 B.长江由于航运价值高,被誉为“水能宝库”
C.黄河中游形成著名的“地上河” D.两河的干流共同流经青海省和四川省
3.“欲渡黄河冰塞川”、“一碗水,半碗泥”反映了黄河的水文特征分别是( )
A.水量大、水质差 B.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C.汛期长、含沙量大 D.有结冰期、流量大
随堂检测
B
B
B
4.关于黄河各河段的主要忧患,组合错误的是( )
A.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B.中游—水量很大,洪涝灾害严重
C.下游—“地上河”问题突出 D.上、下游—凌汛问题
5.下列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措施合理的是( )
①源头地区加强湿地保护 ②上游地区治理地上河
③中游地区加强水土保持 ④下游地区治理荒漠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黄河中游含沙量最大的季节一般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