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2)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课时《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2))P50-51,P53第6题-第8题。
教材分析:
例2教学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教材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问题,在交流中,促进学生主动想到“画图”的策略,接着逐步确定画图的方法,完成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整理。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借助示意图思考题目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解题思路。这一个整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充分体验画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策略意识。“练一练”是例2的变式,即由长增加变为宽减少。练习八第6-8题,是配合例2安排的练习。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会画示意图描述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求法,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等策略,知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同时,对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也有过一些经验积累。前一节课,学生还学习了运用画线段图方法描述问题,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对画图的策略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
教学思考:
这是一节面向学生的网课,在教学时,我要尽量尊重教材,同时要突出“画图”策略的重要性以及策略意识的培养。有关图形的实际问题总是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例2中,要带着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与一定的学习支架,教学的重点是:如何画图。在学生的交流中,正反例子的辨析中,明确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练一练和练习八的三道练习,除了巩固以上学习重点外,就是明确示意图对于自己和对于他人的意义,加深策略的意识。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并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与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画示意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积累一些整理条件和问题,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感受画示意图对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好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养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和长(正)方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确定解题思路。
难点:灵活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练习本、笔、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例题,自主探究。
要求: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请电视机前的你们准备好学习用品,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探索画图的方法:
(1)出示题目: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花圃的长增加3米”是什么意思?
预设2:题目的问题是求原来长方形花圃的面积,但我们不知道宽,而且长方形的长和面积还发生了变化,怎么办呢?
评价:有的同学对条件不理解,也有的看题目理不清数量关系。看来,这道题真的有难度。想一想,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怎么办?
对啊,很多同学都想到了“画图”。
提问:如果用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怎样画图表示条件和问题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辨析画法:
提问:同学们都画得差不多了吗?老师选取了三位同学画的图,看一看,你有哪些评价?
预设:第一幅画错了,应该是两条长都增加3米,他只增加了一条长。第二幅图画的不错,但如果把18平方米和问题都标在长方形里面就更好了。第三幅图中长增加的3米,画得太长了,不合适,要画的短一些,但是他的条件和问题都标注的很好。
评价:这位同学既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能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真是一位爱观察,会思考的孩子!的确,我们在画图时,要特别注意图形的比例。
明确画法:
谈话:综合这几位同学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图,请大家留意画图的步骤。
介绍画法(配合PPT演示):先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原来的花圃,长8米,长增加3米,就是要把两条长都延长一些,刚刚那位那位同学提醒的比例特别好,延长到这差不多就是3米,宽不变,得到一个新的小长方形。这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增加的面积,我们可以把18平方米标在长方形里面,最后别忘了把问题标出来。
明确:像这样的图,我们称它为示意图。(出示“示意图”)
修正画图:请根据我们的步骤,修改自己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学生解题遇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启发,尽管不一定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但是可以展开一些思考。适当讲解并示范画示意图表示题意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画图描述问题的方法。适当组织学生对所展示的示意图做评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画图的思路以及画图需要注意的问题,再进一步规范画图的步骤和方法,为下一环节学生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必要条件)
分析题目并解答。
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同学们都修改好了吗?现在能根据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吗?
预设1:(指着图说)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宽3米,可以求出它的长。(视频)
预设2:(指着图说)要算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就要算出原来的宽是多少。他的宽正好就是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视频)
评价:这两位同学根据示意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先算出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原来花圃的宽。真会动脑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驱动学生思考,再用学生的视频交流思想,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利于学生主动想到正确的解题思路。既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解答
要求:现在你会算了吗?请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交流:算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答过程。
先用18÷3=6(米)算出增加的小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原来花圃的宽,再用长×宽,8×6=48(平方米)就是原来花圃的面积。
检验。
方法一:解答之后,可不要忘记检验哦!我们把求出的数据带入原题,先求出原花圃的宽48÷8=6(米),长增加变成了11(米),总面积是11×6=66(平方米),减去48平方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符合题目的第3个条件。
方法二: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思路检验,还是先求出原花圃的宽6米,用18÷6,算出长增加了3(米),符合题目第二个条件。
明确:通过检验,我们确定做对了!最后,别忘了写上答句。
例题总结。
提问:回顾我们刚刚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1:一开始看文字,我不会做这道题,但是画了示意图,我就能更清楚的知道题目的意思,帮助我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我就知道怎么做了!
评价:看来示意图,真是个好帮手!
预设2:要根据题意,逐步画出示意图,别忘了标上条件和问题。
评价:这位同学帮我们总结了画示意图步骤和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及时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对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有所感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反思自己学习过程的习惯,发展初步元认知能力。)
变式练习,自主运用。
出示练一练:
过渡:带着我们的收获,再试着解决几道题好吗?刚才的问题是长变宽不变,如果宽发生了变化,你也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吗?一起来看练一练。
出示: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解答:
要求: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道题呢?先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组织比较: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位同学的做法。
提问:他们画出了一样的图,可是算法不同,你们能说一说他们是怎么画图的,又是如何解答的吗?
预设:我们要把两条宽都变短一些,也就是在长方形里面画了一个小长方形,这个小长方形就是面积缩小的部分。根据示意图,我们可以先求出鱼塘的长,就是150÷5=30(米)
第一位同学是求出现在的宽,再求出面积;第二位同学是求出原来鱼塘的面积,再减去减少的150平方米,就是现在鱼塘的面积了
评价:真厉害,这位同学既介绍了示意图的画法,又借助示意图理解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学得真扎实。虽然他们的方法不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是先算出了长方形鱼池的长,因为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看来,画图能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
检验:两种方法得到相同的答案,这本身也是检验的过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回到题目中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示意图补充完整,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会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初步感知题目的数量关系,形成初步策略意识。再通过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的比较,明确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帮助作用,内化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练习,发展思维。
练习八第6题:
过渡:看来无论长宽怎么变化,都难不倒大家了,我们一起做几道题,巩固一下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翻到第53页,看一看第6题。
出示题目: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明确要求:一会儿长变,一会儿宽变,但同学们一定胸有成竹,因为,我们有画图这个好朋友。请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交流:算完了吗?请看这位同学的作品。
你们算的和他一样吗?很好。两道题都可以用画示意图表示题意,都是根据苗圃增加或减少的面积,用除法求出问题的答案。先画图、再分析,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练习八第7题。
过渡:做了这么多道关于长方形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道有关正方形的实际问题。
出示题目: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并要求:什么叫做“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想清楚了,就开始动笔吧。
交流:同学们已经做完啦,我们来听听这位同学的做法。
预设: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无论增加哪一组对边的长度都一样。我把上下这组对边增加,得到了一个新的长方形,根据示意图,我知道这个小长方形的长就是正方形的边长,算出边长是900÷18=50米,面积就是50×50=2500平方米。
评价:这位同学讲解的很清楚,关于正方形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思路和长方形差不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方法。
练习八第8题。
过渡: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看练习八的第8题。
出示题目:四年级同学举行队列表演,共组成6个方队,每个方队排成5行,每行5人。最外圈的同学穿黄色运动服,其余同学穿红色运动服。一共要准备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
明确要求:怎么样,有点难了吧?我们先画图表示一个方队的队列,再计算。试试吧!
交流:已经有同学做出来啦,我们一起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
预设1:
我画了一个方阵的示意图,从图中看出穿红色运动服的是3×3=9人,因为有6个方阵队,所以一共需要9×6=54(套)。
黄色运动服,我是这样想的,因为一个方阵队总共需要5×5=25(套)
去掉红色的,就是黄色的,所以黄色运动服就有25-9=16(套)。一共需要16×6=96套。
评价:解答正确,再来看看第二种解法。
预设2:
我画的图和第一位同学一样,红色运动服的求法也一样,但是黄色有些不同。我把最外圈的同学4人为一组,分成了4组,所以需要黄色运动服4×4=16(套),那一共就需要16×6=96(套)。
评价:这种算法很巧妙,第三种呢?
预设3:
我画的图和他们都不太一样,我先在头脑里想像了一下,知道中间一定是3×3的方阵队,都是红色的,所以我就用一个正方形和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画出了黄色的部分。黄色运动服的套数有点难求。我发现5个人一组来计算,四个顶点的同学都算了2次,所以黄色运动服的套数就是5×4-4=16(套)一共就是16×6=96(套)
评价:哇,还可以通过想象让示意图变得更简洁!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示意图,用这么多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道难题。老师要给你们点赞!看,这三位同学画出的示意图,不仅能让自己理清数量关系,还能让别人明白他们的想法,一举两得,多巧妙的解题策略呀!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经历自主构建示意图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鼓励学生画出图形或者在头脑中想象,既能分析数量关系,又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收益,有所发展。)
全课总结,深化意识。
提问: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点评总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在解决关于图形的实际问题时,通过画示意图,可以让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直观,就能轻松找到解题思路啦!其实,画图的策略不仅能用在图形的问题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