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知见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2023年11月11日至12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甘肃省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 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甘肃)在兰州举行。活动期间,签订合作项目153个,签约金额近2500亿元,呈现出廷链补链项目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多、重大优势产业项目多的特点。北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在河南、内蒙古、广西、云南、陕西、新疆等省区举办过多场对接活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多场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帮助企业增加利润 B.避免产业向国外转移
C.帮助企业降低成本 D.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
2.从资源禀赋角度判断,甘肃延链的优势产业最可能是( )
A.海工装备制造 B.风光新能源
C.半导体装备 D.航天航空装备
3.甘肃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在于( )
A.吸引东部人口大量迁入 B.改善生态环境
C.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D.促进旅游业发展
艾比湖是新疆第一大咸水湖。近年来,艾比湖面积不断萎缩,由建国初期的1200km 缩小至400km 左右,盐尘暴(由大风将含盐的尘土吹起而形成)频发,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艾比湖地理位置及2000~2020年不同部位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艾比湖面积严重萎缩,会导致( )
A.入湖河流的流程总体增长 B.入湖河流数量减少
C.日温差变大,湖陆风增强 D.湖区流域面积缩小
5.当地盐尘暴的来源地主要位于湖泊的( )
A.东南部 B.西北部 C.西南部 D.东北部
6.为防治艾比湖盐尘暴,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发展灌溉农业,提高植被覆盖 B.加强湿地保护,减少湖滩裸露
C.大力植树造林,削减极端大风 D.河床压沙覆盖,减少盐尘来源
2022年12月21日,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储基地项目首批机组在安徽阜阳顺利并网。采用风电、光伏、储能、沉陷区治理有机结合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模式,项目主要包括65万千瓦光伏电站和55万千瓦风电场,同时配建一座30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电站。总计规划在一万三千多亩的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来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下图)并结合“渔光互补”模式发展渔业养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建立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储基地项目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 )
A.资源 B.交通 C.劳动力 D.市场
8.采用风电、光伏、储能同时供电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B.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C.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D.推动产业技术革新
9.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的生态价值在于( )
A.缓解当地水土流失 B.实现水体环境改造
C.减少采煤环境污染 D.降低光污染的损害
一位去巴厘岛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在乌布行走,常能看到随山势修筑的层层稻田,错落有致……走着走着,便会毫无预兆地遭遇一场阵雨,于是便在路旁的亭子里停下来听雨赏雨,看到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下图为巴厘岛水系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乌布遭遇毫无预兆的一场阵雨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A.冷暖气团交汇 B.台风活动频繁 C.对流活动强烈 D.东北信风控制
11.路边石缝中“吱吱”地冒热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光照足 B.以平原为主,海拔低,气温高
C.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作用明显
下图为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示意图。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沿a线路考察,依次记录了相关地层信息,并用字母S、T、Q标注在图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对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甲处可能发育河流,自西向东流 ②站在甲地可以看到图中居民区
③乙处可能发育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④站在丙地可以看到图中居民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关于图中甲、乙两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向斜谷 B.甲为背斜山 C.乙为背斜谷 D.乙为向斜山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的现象。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未完全退化前,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从水分补给角度分析,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裸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截留降水,土壤水分含量高 B.降风滞尘,土层厚度大
C.植被凋落物补给量大 D.风化作用强,矿物质丰富
15.荒漠化过程中,影响植被演化的关键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地下水 D.土壤肥力
16.从水分支出角度,减缓灌丛退化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适时适量引水灌溉灌丛②修剪灌丛,缩小冠面
③铺设草方格,增加水分截留④削减灌丛植株数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湖泊,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距今200万年—20万年,青海湖形成初期是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那时气候温和多雨,湖水通过东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黄河,是一个外流湖。后来由于地理环境变化演变成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为4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1m,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水体更新周期约为362年。下图为青海湖流域图。
(1)简述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成咸水湖的过程。
(2)说明青海湖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推测青海湖未来面积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即山顶削峁建塬,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山腰构建草(根系多而浅)灌(根系少而深)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现代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果园区和现代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形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下图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元景观模式示意图。
(1)说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削峁建塬的理由。
(2)分析在山腰与沟坡进行植被建设时,选择草本、灌木结合的原因。
(3)请为药果复合生态园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甘肃玉门地区深居内陆,位于祁连山脉和马鬃山之间的谷底,两山夹一谷的地形,素有“世界风口”之称,常年以偏东风为主,其中11月—次年1月份3个月最多风向为西风;2—10月份9个月最多风向为东风。平均风速与气温关系密切,气温升高,风速减小。玉门地区20世纪中期以来土地沙漠化不断推移和扩大,绿洲面积萎缩。图左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图右为玉门地区气候特征图。
材料二制氢技术包括化石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而化石能源制氢技术最为成熟。近年来,玉门当地政府发挥氢能源产业链优势,在新能源制氢、储氢、运输、加注、应用、氢能装备制造等领域延链补链、大力引进下游项目.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预计2023年投运后,年平均发电量2.78亿度,生产绿氢7000吨。
(1)简述图示区域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2)若仅考虑自然因素,指出玉门地区沙漠化推移的方向,简析该地理现象对玉门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
(3)指出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体系建设对当地能源安全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B
7.D 8.A 9.B
10.C 11.C
12.B 13.C
14.C 15.C 16.D
17.(1)板块挤压,青藏高原地壳抬升;倒淌河被隆起的山脉阻断,青海湖湖水不能外泄;周围河流不断将盐分带入青海湖,加上气候变干旱,湖水不断蒸发,湖水盐度升高,最终由淡水湖变为咸水湖。
(2)青海湖面积大,深度大,蓄水量大,水体流动慢;四周河流补给水量较少,水体更新缓慢;青海湖为内流湖,与其他水体交换少。
(3)变化趋势:面积增大,理由: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大,湖泊水源补给量大;降水量异常偏多,增加了湖泊的补给量。或面积减少,理由:气候变暖,青海湖蒸发量增加;冰川退缩,冰川可融化量减少,青海湖水源补给量减少。
18.(1)黄土峁地表起伏较大,削峁建塬,降低地表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有利降水及地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利于施工,难度小;增加耕地面积且方便田间耕作;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有利发展林果药材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2)草本和灌木需水少,易于成活;草本植物主要为须根系,根系数量多,相互交织成网;灌木主要为直根系,根系少,扎根较深,有利于稳固表土,所以草灌相结合,更利于保持水土。
(3)选择优质、高效、高产和生态安全的农业品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对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经济收入。
19.(1)特点:降水总量少.集中在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总体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夏季东南为湿润的东南风迎风坡降水量大;西北段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影响小降水稀少
(2)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推移。沙漠掩埋草地,影响牧场放牧;掩埋农田,影响绿洲种植业;风沙破坏交通设施,威胁交通安全;损坏房屋建筑,影响居住环境。
(3)提高本地区风光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国家电力储备;提高电力系统调峰力度;保护当地趋于枯竭的化石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