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乡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5:2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颐和园改名为人民公园,太庙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命名的变化意在凸显新中国( )
A.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B. 实现了国家独立自主
C. 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2. 1950年,聂荣臻谈道:北京市人民政府经过各界人民代表的选举,各阶层都有代表人物参加了政府的领导工作。这说明,新生的人民政权( )
A.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 民主制度已经完备
C.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3. 京都大学的一位日本教授曾说:“1949年你们的毛泽东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周围一个相信的都没有……你们竟然对美国出兵,而且不但出兵,还把美国人从北部压到南部去了,我这才觉得中国人跟过去真的不一样了。”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B. 促进了国家实力的增强
C. 改善了中日两国关系 D.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4. 下图是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纪念邮票,下列口号能反映其中画面信息的是( )
A. 人民支持强后盾 B. 战士英勇彰国威 C. 中朝并肩终胜利 D. 正确领导指方向
5. 1951年全国农业生产普遍比1950年增产5%左右,大量的农副产品流入市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后,农民购买力提高50%,城市工业品销路日畅,日用百货供不应求。这说明( )
A. 农村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B. 市场需求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
C. 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D. 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6. “一五计划”期间,新的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主要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重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在建设沿海地区工业的同时,华中、西北等地区的新工业区也初步形成。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 )
A. 加速推进航空业,注重自主研发 B. 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区域均衡
C. 突出建设交通业,关注协调发展 D. 大力投资制造业,完成三大改造
7. 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此次选举共选出近570万名基层人大代表。此次选举(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C. 反映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特点 D.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8. “农民组织起来,年年都是好收成……”这是一首1954年的歌曲,它的创作背景是( )
A. 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B. 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C. 人民公社的统一经营 D. 农村首创了分田包产到户
9. 某班同学在开展中国现代史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两份文件。这两份文件体现的深刻变革是( )
A.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B. 新中国的工业化起步
C.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0. 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了某时段我国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统计图。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土地改革的顺利实施 B.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八字方针”的实施
11. 如图为油画《1959——大庆石油会战》,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A. 展现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B. 强调人民公社的战略地位
C. 表明民众对志愿军的支持 D. 宣传一五计划的发展成就
12. “12月22日,大会闭幕。这一天是冬至,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立春’。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出了1957年下半年以来长达21年的‘左’的阴影;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走上了腾飞之路。”材料中的“大会”是指(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两次“分地”都( )
A. 消灭了旧剥削阶级 B. 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C.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D. 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14.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国有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提高售价来增加利润,这些利润可以用来支付奖金、解决住房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工人福利。这是缘于( )
A.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B.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 农村生产力显著提高
15. 中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181.2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218万亿美元,占到了全球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8.8%,位居全球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
A.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经济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
C.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D.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6. 2012年以来,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2025年太阳能热利用、地热能供暖等非电利用规模将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这些成果( )
A. 体现了绿色的新发展理念 B. 巩固了国防建设
C. 体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发展了文化事业
17. 党中央在民族地区开展脱贫攻坚战,“大网电”点亮了帕米尔高原上的峡谷村庄;5G网络信号覆盖云南独龙江乡大山深处;鄂伦春族走出“高寒禁区”看病不愁。材料说明国家( )
A. 推动各族共同繁荣发展 B. 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C. 尊重各族风俗和习惯 D.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18. 以下图片所示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是( )
A. 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国家主权
C. 都因改革开放而设立 D. 都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9.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只要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许多台湾有识之士也提出:中华文化应该是两岸沟通的共同语言。这说明( )
A. 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 B. 文化认同有助于海峡两岸统一
C. 中华民族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D.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
20. 2024年,中国在军事和军工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九天”无人机系统自主研发成功、歼—35A战斗机正式亮相、“四川舰”下水等。这些成果彰显了( )
A. 新时代强军之路 B. 全方位外交布局 C. 导弹部队新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迁
21.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表达了各国共同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不论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都互相尊重、和平共处的良好理念。这表明中国主张( )
A. 求同存异 B. 平等互利 C. 对外开放 D. 独立自主
22. 21世纪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超过150个国家参与,在亚洲合作修建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在非洲帮助人民种植绿色超级水稻,在欧洲中欧班列通达200多个城市。据此可见,新世纪以来我国( )
A.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彰显了理性的大国责任与担当
C. 重点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3.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能宽在1964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这里的“东方巨响”是指( )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我国成功发射了导弹核武器
C. 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D.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面
24. 五一期间,人们可以通过“预约码”进入景区,也可以通过刷“码”或者身份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地“云旅行”。这种便捷方式的出现得益于( )
A. 航天技术的应用 B. 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C. 信息技术的发展 D. 生物技术的进步
25. 下列一组漫画的标题为《三代赶集》。这组漫画最能体现( )
A. 人民生活水平巨大变化 B. 祖孙三代存在严重代沟
C. 三代人的生活习惯差异大 D. 我国科技水平仍很落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摘自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以来的“人民英雄”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请你帮助同学们把材料二中准备的展板图片归类(填写序号)
主题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图片序号 ③ ________ ________
(3)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没有理论指导。请你在材料三中A处填写理论成果,B处填写会议名称。
(4)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新中国发展历史的认识。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情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80—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表(单位:万辆)
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4年
产量 22.2 50.9 206.9 1826.5 3128.2
材料三:随着全球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成为交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驱使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迈进。我国“十四五”规划集中精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推动前端技术、中端应用以及末端处理体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高度激烈,自主品牌逐步抢占市场,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
(1)据材料一、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原因。
(3)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变化。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材料二: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1972年2月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摘编自《理查德·尼克松》
材料三:进入新时期以后,党中央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塑造了中国外交独特风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请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简述它在国际上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公告”的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布局特点,简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意义。
(4)综合以上探究,谈谈新中国外交给你的启示。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题答案】
C
【2题答案】
D
【3题答案】
D
【4题答案】
A
【5题答案】
D
【6题答案】
B
【7题答案】
D
【8题答案】
B
【9题答案】
C
【10题答案】
C
【11题答案】
A
【12题答案】
B
【13题答案】
B
【14题答案】
C
【15题答案】
C
【16题答案】
A
【17题答案】
A
【18题答案】
B
【19题答案】
B
【20题答案】
A
【21题答案】
A
【22题答案】
B
【23题答案】
A
【24题答案】
C
【25题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26题答案】
(1)共同目标: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
标志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富起来:①④;强起来:②⑤
(3)A:邓小平理论;B:中共十九大。
(4) 认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能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7题答案】
(1)
特点:以人口比例为基础,兼顾地区、单位、城乡和民族差异;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表现:历史民族压迫导致隔阂,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构想:一国两制。 (4)
出发点:立足基本国情,维护国家统一和人民利益。
【28题答案】
(1)表现: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汽车产业发展迅速。
(2)原因:缓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自我革新、积极发展;等等。
(3)变化:新能源汽车普及、公共交通升级、共享出行兴起。
【29题答案】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2)
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
布局特点: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意义: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为民族复兴创造良好环境,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4)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合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