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08 15:4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
1.孟德尔对豌豆7对相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成功揭示了遗传的两条基本规律。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无需考虑的条件是( )
A.严格自花受粉 B.花大易于操作
C.花艳易吸引昆虫 D.相对性状易于区分
2.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玉米雄花的花粉落在同一植株雌花的柱头上属于自交
B.兔的白毛和黑毛,人的长发和直发都是相对性状
C.两个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D.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
3.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现有基因型WwYy的个体自交,按自由组合规律遗传,其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
A.4种,9∶3∶3∶1 B.3种,12∶3∶1
C.2种,15∶1 D.2种,3∶1
4.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裂只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B.初级卵母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
C.同种生物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D.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均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5.图甲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2N=20)的细胞分裂图,图乙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细胞所处的时期为减数分裂Ⅱ后期
B.图甲中A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11-12
C.图乙中4-5区间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0条
D.图甲中B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6.下列研究成果能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的是( )
A.研究发现细胞进行染色体复制时中伴随着基因的复制
B.摩尔根研究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萨顿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D.摩尔根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方法
7.下图是某科研团队利用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示意图,相关基因用W/w表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F2中的红眼雄果蝇基因型是( )
A.WW B.Ww C.XWY D.XwY
8.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1)、体外转化实验(实验2)以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3)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2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B.实验2中任意一组实验的培养基上都长出了R型菌
C.实验3中32P标记的实验组,搅拌不充分对其放射性的分布影响很大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35S标记的细菌,释放的每一个子代噬菌体均含35S
9.下列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条链按正向平行方式盘旋成螺旋结构
B.双链结构中碱基比例总是(A+G)/(T+C)=1
C.磷酸、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D.DNA分子的特异性取决于四种含氮碱基的比例
10.有一种绣球花的花色因土壤pH不同而异,pH大于7时开蓝色花,pH小于7时开桃色花,这是因为土壤pH( )
A.是一种诱变因素 B.引起染色体畸变
C.影响基因表达 D.改变了色素基因
11.我国科学家将作物种子带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特殊环境诱导基因发生突变,然后在地面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培育。目前已在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上培育出一系列优质品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空高辐射等特殊环境可以定向改造生物体的性状以提高作物基因突变的频率
B.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改变性状对生物的生存可能有害,可能有利,也可能既无害也无益
C.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突变后的基因碱基序列不一定会改变
D.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基因突变
12.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变异类型,其中丙中的基因2由基因1变异而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可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B.图乙可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交叉互换
C.图丙中的变异一定会使该基因表达的肽链变长
D.图丁中的变异一定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13.某遗传病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M、m,N、n)控制,当基因M、N同时存在时表现正常,其余情况均患病。下图是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1号个体在做遗传咨询时被告知,其生育的儿子基本都会患病。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病在男性群体中的发病率与女性相同
B.3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MnY或XmnY
C.4号个体和正常男性生育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4
D.若1号个体生育了一个正常男孩,可能是其产生配子时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14.鲟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测定了中华鲟、长江鲟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鲟科分为尖吻鲟类、大西洋鲟类和太平洋鲟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线粒体基因组差异的大小可揭示鲟类亲缘关系的远近
B.不同鲟类类群的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鲟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鲟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15.如图为某种动物在一段时间内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在某一时间段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Q年时环境发生变化,使种群出现了地理隔离
B.环境变化有利于隐性性状个体的生长,显性性状最终消失
C.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群可能处于稳定状态
D.在R~T年之间d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在此之后该种群不再发生进化
二、多选题
16.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如图表示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A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红果高茎番茄的基因型可能是RRHH
B.该红果高茎番茄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三种,表型有两种
C.因为两对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所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图中的红果高茎番茄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会发生R和h的组合
17.下图所示某基因型为AaBbDD的高等动物减数分裂过程某时期模式图。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因发生交叉互换而不存在四分体
B.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I中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
C.该细胞产生了一个ABD配子,则其他三个细胞的基因型为AbD、aBD和abD
D.该细胞在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Ⅱ的后期均会发生A和a的分离
18.ZNF862基因为细胞内的隐性基因,该基因发生显性突变会导致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GF),严重影响人的咀嚼、语音、美观及心理健康。某HGF家系遗传系谱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ZNF862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I-2、Ⅱ-2、Ⅲ-3和Ⅳ-2的基因型相同
C.Ⅲ-3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生下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
D.Ⅳ-4和一个正常男性婚配无须对胎儿做针对该病的基因检测
19.下图①②③表示了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真核细胞的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B.图中4个核糖体合成的多肽链结构各不相同
C.图中核糖体移动的方向从a→b
D.①②③在某些高度分化的真核细胞中可同时进行
20.鼠的灰色(A)对褐色(a)是一对相对性状,被甲基化修饰的基因不能表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DNA甲基化多数发生在碱基鸟嘌呤上
B.基因印记在亲代减数分裂过程中建立
C.亲代雄鼠中的A基因来自其母方
D.子代小鼠表现为灰色:褐色=3:1
三、解答题
21.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雌性高等动物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示意图。
(1)图甲细胞处于图丁中的 段,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 。不考虑突变,图丙所示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是 。
(2)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 。
(3)已知该动物还存在另外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经基因检测该动物体内的生殖细胞类型共有Yr和yR两种,且数量比例接近1∶1,由此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情况是 。
22.甜瓜(2n)属于雌雄同株的作物。果皮底色黄绿色或黄色,果肉颜色白色或橘红色,果皮有覆纹或无覆纹。现用纯合的甜瓜植株进行了三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
性状 杂交组合 F1 F1自交得F2(数字代表株数)
实验一 黄绿色×黄色 黄绿色 黄绿色483;黄色161
实验二 白色×橘红色 橘红色 橘红色479;白色158
实验三 无覆纹×无覆纹 有覆纹 有覆纹361;无覆纹27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述实验可知:三个实验所得的F1均为 (填“纯合子”或“杂合子”),果皮底色的显性性状是 。
(2)由实验三可知,果皮覆纹性状最可能由 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 。F2果皮无覆纹中能够稳定遗传的比例是 。
(3)若用纯种的黄绿色无覆纹甜瓜和黄色无覆纹甜瓜杂交,F1全为黄绿色有覆纹甜瓜,F1经自交得到F2.结果黄绿色有覆纹甜瓜:黄绿色无覆纹甜瓜:黄色无覆纹甜瓜的植株数量比9:3:4.说明控制果皮底色的基因和控制果皮覆纹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
(4)仅考虑果皮覆纹.选取F2中全部果皮有覆纹植株的种子共同种植,随机传粉,理论上F3果皮无覆纹甜瓜中杂合子占 。
23.下图表示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转录过程中,以 (填“①”“②”“③”或“④”)为模板,在 酶催化作用下由 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依次连接形成RNA。
(2)能特异性识别密码子的物质是 。
(3)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为 (以流程图的形式表示)。
(4)为保证遗传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遗传信息的读取必须按mRNA的5’→3'的方向。某DNA片段碱基序列如下图所示,以b链为模板链合成肽链的序列为: 。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精氨酸—CGA;丝氨酸—AGC、UCG;丙氨酸—GCU;甲硫氨酸(起始)—AUG;终止密码—UAA、UAG)
24.金鱼的观赏价值体现在体形、体色及斑纹的艳丽程度上,雌性鱼类更具有性状优势。科学家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来提高鱼的观赏价值,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有第一次卵裂阻止法(方法一)和第二极体放出阻止法(方法二),精子需要用紫外线或光照射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遗传能力(破坏染色体),但保留受精能力。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一”中,低温阻止第一次卵裂(即该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是 ,该过程发生的时期是 。
(2)通过“方法二”获得的个体一般都是纯合子,若通过“方法二”获得了杂合子,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写出两种)。“方法二”诱导形成二倍体,这种变异类型属于 。
(3)若使用未经过处理、含有正常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再经“方法二”成功发育成金鱼,可能体型更大且没有生育能力。体型更大的原因是 ;没有生育能力的原因是 。
25.纵观整个生物界,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总是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位于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大峡谷北缘的凯巴森林,生活着黑尾鹿种群和它们的主要捕食者美洲狮和狼。1905年以来,该地黑尾鹿种群保持在4000头左右的水平,为了发展鹿群,美洲狮和狼被大量猎杀,鹿群数量开始上升,到1925年达到最高峰,约有10万头,由于连续多年的过度利用,草场极度退化,结果使鹿群数量猛降,到1942年,黑尾鹿种群数量仅剩8000头,而且大都身体瘦小,体质衰弱。20世纪70年代,当地政府制定并实施“引狼入室”计划,黑尾鹿种群数量逐渐上升,凯巴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黑尾鹿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 的结果,该过程 (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黑尾鹿遇上美洲狮时常常靠快速奔跑来逃脱,而美洲狮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黑尾鹿的机会,两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美洲狮和狼的存在,在客观上对黑尾鹿种群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理由是 。
(3)黑尾鹿的某一相对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抽样调查得知当年雌雄个体的比例为1:1,雌性个体中XAXA、XAXa、XaXa三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和20%,雄性个体中XAY、XaY两种基因型各占50%。则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由于不含A基因的个体易被天敌捕食,致使黑尾鹿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将会 (填“增大”或“减小”)。由此说明该黑尾鹿种群在不断地发生进化。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B D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D C C AC ABD BD BD AD
21.(1) ab 第一极体 AB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没有正常分离而是都进入到卵细胞中形成的
(3)Y和r、y和R连锁,且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2.(1) 杂合子 黄绿色
(2) 两/2 非同源染色体 3/7
(3)控制果皮底色的基因和其中一对控制果皮覆纹性状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
(4)8/17
23.(1) ③ RNA聚合 4
(2)tRNA
(3)DNARNA蛋白质
(4)甲硫氨酸-精氨酸-丝氨酸
24.(1) 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有丝分裂)前期
(2) 基因突变 染色单体互换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
(3) 多倍体体型更大/营养不会用于生殖生长,只用于营养生长,也会促使体型增大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可育配子
25.(1) 自然选择 是
(2) 协同进化 美洲狮和狼吃掉的大多是黑尾鹿种群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有利于鹿群的发展
(3) 60% 减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