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第一节 植被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3 15: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一节 植被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掌握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解释非地带性植被的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
能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植被对气候、水文、土壤的反作用
人地协调观
能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植被保护的对策,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地理实践力
能够结合实际现象,调查学校或社区周边植被类型,开展植被相关的探究活动
重点
植被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的反作用
学习重难点
植被的分布规律
结合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难点
课程导入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银杏的栽培区甚广:北自东北沈阳,南达广州,东起华东海拔40-1000米地带,西南至贵州、云南西部(腾冲)海拔2000米以下地带均有栽培。
银杏的分布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银杏的生长需要阳光充足,风力小,良好的排水条件...
植被
自然界的植物总是成群地生长在一起,共同构成覆盖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植被就是一个地区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被
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
主要植被类型
森林、草原、荒漠、苔原
主要的植被类型
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由于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森林
森林植被的类型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此外,在寒带地区也有一定分布。
森林
热带雨林——地球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
环境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气温高而温差小,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匀
植被特征
A.耐阴、喜湿、喜高温、树种繁多的植被类型
B.雨林结构层次复杂,大体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及种类多样的层间植物
主要分布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等地区
森林
热带季雨林
环境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温高,气温年较差比热带雨林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
植被特征
A.森林有季相变化,旱季多数树种落叶
B.主要生物种类与热带雨林相近,但数量不及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
亚洲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
主要的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环境特征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春秋季短促,冬季气温较低、降水少,降水分配不均,但无明显旱季
植被特征
与热带雨林相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较简单
分布地区
除欧洲、南极洲外,其余各大洲均有分布,其中以我国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
主要的植被类型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环境特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旱
植被特征
A.植物叶子坚硬,边缘呈锯齿状,叶片不大或退化为尖刺状,叶片表面有蜡层、茸毛,具有旱生特征
B.硬叶植被通常并不高大,丛林的结构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少
分布地区
欧洲地中海地区、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及澳大利亚的西南部和东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的智利中部也有小片分布。
主要的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环境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或温和
植被特征
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以减少水分和能量流失
主要的植被类型
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和环境特征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温和短促、冬季严寒漫长
植被特征
A.以耐寒的松、柏类针叶树种为主
B.常由单一树种构成,具有十分典型的景观特征
C.其分布的北界为森林分布的最北端
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植被的类型
热带稀树草原
温带草原
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了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草原。
主要的植被类型
热带稀疏草原——“动物的国王”
环境特征
在热带干湿季气候条件下形成,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干季和湿季分明
植被特征
A.树木种类不多,有零星乔木和灌木分布,分布稀疏,草长得很高
B.景观季节变化明显:干季时,树木落叶,到处枯黄;而湿季一到,则满目翠绿,郁郁葱葱
主要的植被类型
温带草原
环境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长,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且多集中于夏季。
植被特征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简单。
主要的植被类型
荒漠植被
植被特征
荒漠的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有时100平方米的面积上只有1~2种植物,主要是极度旱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
分布地区
荒漠植被大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内陆地区
主要的植被类型
苔原植被
苔原以苔藓、地衣、小灌木为主,植物种类、数量都很少,生长期短,多呈匍匐状、垫状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地形、土壤、生物、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景观
气候
地形
土壤
生物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气温的高低
苔原带
热带雨林
日照的长短
短日照植物
长日照植物
降水的多寡
革质叶片
蜡质叶片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
一般而言,低温、少雨、弱光照和强风的地区,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能够适应的植物种类少,植被也比较稀疏。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地形主要通过影响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植物的种类与分布。
海拔
一般情况下,受海拔等因素的影响,海拔越高的地区,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越少,植被相对比较稀疏。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祁连山植被带谱
有些山地,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随海拔上升降水量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会出现植物的多样性先增加再降低的特殊现象,如我国的祁连山。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水土保持,植物种类和数量往往比较少,故植被相对稀疏。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土壤质地、酸碱度等对植物的生长与分布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植被景观特征。
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茶树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生物对植被的影响
生物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也会对植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热带雨林林下潮湿环境
特殊的植物果实形态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人类通过植树造林、种草防沙等措施营造人工植被,以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北防护林
阅读活动:塞罕坝机械林场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此后的50多年间,人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建成了世界上同类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前的11.4%提高到2018年的80%,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是全国人工林平均水平的2.76倍,全国森林平均水平的1.58倍,
世界森林平均水平的1.23倍,创造了“沙地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当地的人工林,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42亿元,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对大气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也在不断改造着其生存环境。
植物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或释放二氧化碳和氧气,引起大气成分的变化。
植被对大气圈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植物的枯枝落叶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植被对土壤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作用
森林、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
阅读活动:森林的环境效应
森林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对于人类的生存、区域气候和水循环的调节、生态平衡的维持和局部环境的净化均有着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森林呼吸消耗大量热能,使得夏季林区气温较低,而冬季则因林内散热较少而使气温略高,从而缓解了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的树冠、林下植物和枯枝落叶层能截留部分雨水,这些雨水通过下渗、蓄积,形成地下径流,在雨后可以不断缓慢地补给河川,增加枯水期流量,起到了消洪、滞洪作用。同时,森林中的植物使地表土层免于遭受雨水的直接冲刷,森林根系牢牢固结土壤,保持了水土。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风林在防风范围内,一般可以使风速降低20%~-50%,有效保护农田,使其免遭风沙侵袭。由于森林的生态作用,土壤的肥力还可以得到增强。
总结与练习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知识总结
课堂练习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下图为某森林中的成层现象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森林中的植被争夺阳光能力由强到弱排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2.该森林的植物种数量多、垂直结构丰富,说明该地( )
①气温较高 ②降水量较多
③气温较低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A
A
课堂练习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上层光照最强,下层由于高大乔木遮挡,光照越来越弱。图中植被争夺阳光的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①>②>③>④,故选A。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植被与环境。据所学知识,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因此①②正确,故选A。
课堂练习
下图①②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③为东亚某地区的典型植物,该种植物高度不足50厘米,但根系长达20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不同 B.土壤性质不同
C.海陆位置差异 D.水分条件差异
4.③植物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
A.植被稠密 B.种类繁多
C.群落结构简单 D.群落结构复杂
5.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降水充沛 B.土壤肥沃
C.森林密布 D.气候干旱
D
C
D
课堂练习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气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根据材料分析可知,①为热带草原气候下的纺锤树,树干可储水,以应对干季水分不足的情况;②为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树木,降水多,根系不发达;③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物,因气候干旱,水分不足,根系发达,向深处扎根寻求水源。综上所述,造成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分条件差异,D正确。
4.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的特征。骆驼刺是温带荒漠地区的特殊植物,据图可以看出,与其他两幅图片所示地区相比,骆驼刺所在地区的植被特征是群落结构简单,C正确;热带雨林群落结构复杂、植被稠密、种类繁多,A、B、D错误。
5.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骆驼刺根系发达,有利于吸取地下水,据此可知骆驼刺生长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D正确;沙漠地区由于降水稀少,植被稀少,产生的有机物较少,土壤难以得到有机质补充,较为贫瘠,A、B、C错误。
课堂练习
白刺是多年生灌木,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植被和沙源共同影响灌丛沙堆的发育。下图示意我国西部地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流沙区白刺灌丛沙堆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推测白刺的特点有( )
①根系发达 ②叶片肥大 ③耐贫瘠 ④植株高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7.相比地势低洼处,沙堆上白刺生长茂盛的主要优势是( )
A.光照强烈 B.风力强盛 C.表土紧实 D.水分充足
8.研究发现灌丛沙堆达到一定高度后不再增加,成因最可能是( )
A.风力减小,泥沙堆积减弱 B.沙源增多,白刺被埋退化
C.动物增多,植被遭到破坏 D.水分亏缺,白刺生长受限
D
C
D
课堂练习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的特征。据图文信息可知,白刺为荒漠植被,耐贫瘠,为适应干旱环境,根系可能较发达以便吸取更深层地下水,①③正确;叶片肥大,会加剧水分蒸腾,不利于植物保持水分,②错误;从景观图可看出,植株并不高大,④错误。故选D。
7.解析:本题考查植被的生长习性。相比地势低洼处,沙堆上风沙堆积较多,表土紧实,由材料可知,白刺喜沙埋,能阻挡风沙并将其固定在周边形成灌丛沙堆,因此,相比地势低洼处沙堆上白刺生长茂盛,C正确;虽然沙堆地势较高,但对光照影响不大,A错误;沙堆对风有一定阻挡作用,因此地势低洼处风力更强盛,B错误;相比沙堆,地势低洼处地下水埋深较浅,水分更充足,D错误。
8.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灌丛沙堆的发育受植被和沙源共同影响,而干旱地区水分是植被生长的主导因素,因此最可能是水分亏缺,白刺生长受限从而影响到灌丛沙堆的高度,D正确;区域气候、地貌难以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在灌丛生长、发育及退化阶段中,风力、沙源变化较小,A、B错误;短期内动物数量增多的可能性不大,C错误。
课堂练习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10.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
A.动物践踏 B.气温过高
C.水分缺乏 D.盐渍侵害
C
D
课堂练习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根据材料“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可知,短生命植物生长期内土壤墒情较好,为短生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所以其根系较浅,B错误;短生命植物的生长周期短,因此其植株矮小,D正确;茎上开花、叶面宽大不是短生命植物的特点,A、C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植物生命周期的因素。由材料可知,短生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完成生命周期,由此可得知该地区的水分条件仅在该时间段适宜短生命植物生长,而其生长的干旱荒漠地区大部分时间降水量少,水分缺乏,故水分是影响其生命周期的主要因素,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