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环境与发展(2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环境与发展(2份,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08 15:41:56

文档简介

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单选题
人类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对应不正确的是( )
A.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③④—人类社会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中
C.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 D.⑦⑧—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①②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 )
A.森林面积锐减 B.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C.伦敦烟雾事件 D.日本骨痛病事件
3.③④过程最可能直接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 B.土地沙漠化 C.畜牧业产量急剧下降 D.日本水俣病事件
2025年某研究显示,我国某流域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主要来源于上游矿山开采和冶炼废水排放,沿岸居民血铅超标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 15%。完成下面小题。
4.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壤盐碱化 C. 水体污染 D. 土地荒漠化
5.该环境问题对沿岸居民的直接危害是( )
A. 诱发地质灾害 B. 影响人体健康 C. 导致气候异常 D. 破坏植被生长
我国西北地区某县 2000-2024年生态治理数据: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20%,人工防护林覆盖率从 10% 提高至 35%,农民收入中生态旅游占比达 15%。完成下面小题。
6.该县主要的环境问题曾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沙漠化 C. 酸雨危害 D. 湿地萎缩
7.该县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是( )
A. 陡坡开垦 B. 全面禁牧 C. 生态修复与产业结合 D. 大量开采地下水
2023年某油轮在某海域泄漏原油 5000 吨,导致周边 100 平方公里海域污染,沿岸渔业减产 80%,多国因渔业资源争议引发外交摩擦。完成下面小题。
8.该突发环境事件直接威胁的国家安全领域是( )
A. 政治安全 B. 经济安全与生态安全
C. 科技安全 D. 文化安全
9.为降低此类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禁止油轮通行 B. 加强国际协作 C. 减少石油消费 D. 限制渔业生产
某跨国河流上游国家修建水库,导致下游国家年径流量减少 30%,农业灌溉用水短缺,粮食减产,引发两国水资源争端。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案例中的环境安全问题是( )
A. 跨国水污染 B. 水资源短缺 C. 全球气候变暖 D. 土地盐碱化
11.该环境安全问题对下游国家国家安全的影响是( )
A. 加剧粮食危机,威胁社会稳定 B. 促进节水技术研发
C. 提高国际地位 D. 改善生态环境
下图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定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图中阴影区域为根据不同模式计算的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果积排放总量对应的升温幅度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据图示信息可知( )
A .碳排放量越多,升温幅度不确定性越小
B .碳排放量与升温幅度呈正相关
C .碳排放量与升温幅度之间的关系不确定
D .本世纪未全球升温幅度约为5℃
1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 )
A .太阳辐射增强 B .大气保温作用减弱
C .全球碳循环过程改变 D .大气热量收支失衡
14.该趋势会导致( )
①海岸线侵蚀减弱 ②资源危机加剧 ③海洋渔业资源增加
④极端天气增加 ⑤作物种植区和产量变化 ⑥人类生存空间扩大
A .①②⑤ B .②④⑤ C .③④⑥ D .①③⑥
我国 “双碳” 目标(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提出后,光伏、风电装机容量 2023 年较 2020 年增长 50%,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 30%。完成下面小题。
15.我国提出 “双碳” 目标主要是为了保障( )
A. 能源安全 B. 环境安全 C. 粮食安全 D. 科技安全
16.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保障环境安全的作用是( )
A. 增加碳排放量 B. 减少化石能源依赖 C. 加剧资源短缺 D. 降低环境承载力
普通干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碱性锌锰电池两类,它们都含汞、镉、铅、锌等重金属物质。废电池被弃后,外壳会慢慢地腐蚀,其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逐渐渗入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下图示意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并最终进入人体的过程(图中数码分别表示土壤、地下水、植物和畜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重金属没有直接进入人体,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B.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畜禽、地下水和土壤
C.重金属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D.重金属毒性大,通过以上循环,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巨大危害
18.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降低重金属污染严重程度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回收利用或者固化深埋废旧电池
C.将废旧电池扔到垃圾场 D.增强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应急响应
二.综合题
19.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 ;B表示 。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 ;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 活动,以 的形式向环境输出。
(3)图中箭头③表示 ,箭头④表示 。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 。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 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动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并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废旧电动汽车处理市场潜力巨大。下图为我国某废旧电动汽车回收利用示意图。
(1) 说出电动汽车废旧电池处理不当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 简述该企业对电动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意义。
(3) 为促进电动汽车废旧电池回收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图中箭头⑤⑥表示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如开发资源、排放废弃物),⑦⑧表示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如资源供给、灾害反馈)。选项 C 中 “⑦⑧— 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 表述错误,故 C 不正确。
2.答案:A
解析:①②过程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如森林资源、矿产等),可能导致森林面积锐减(资源过度开发)。B(光化学烟雾)、C(伦敦烟雾)、D(骨痛病)均是③④过程(排放废弃物)导致的污染事件。
3.答案:D
解析:③④过程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日本水俣病是工业废水排放汞污染导致的,属于此类环境问题。A(矿产减少)是①②过程导致的;B(土地沙漠化)多因过度开垦,与废弃物排放无关;C(畜牧业下降)非直接由废弃物排放引起。
4.答案:C
解析:重金属超标源于矿山废水排放,属于水体污染问题。A(水土流失)、B(盐碱化)、D(沙漠化)均为生态破坏,与题干不符。
5.答案:B
解析:沿岸居民血铅超标直接反映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A(地质灾害)、C(气候异常)、D(植被破坏)均为间接或非直接影响。
6.答案:B
解析:西北地区生态治理的核心是沙漠化土地减少和防护林建设,说明其主要环境问题曾是土地沙漠化。
7.答案:C
解析:“人工防护林(生态修复)+ 生态旅游(产业结合)” 兼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有效的环保措施。A(陡坡开垦)、D(开采地下水)会加剧环境问题;B(全面禁牧)不符合实际。
8.答案:B
解析:油轮泄漏导致海域污染(生态安全)和渔业减产(经济安全),并引发外交摩擦,直接威胁这两个领域的国家安全。
9.答案:B
解析:海洋污染具有跨国性,需加强国际协作(如共同制定防泄漏标准、联合清理)才能有效应对。A(禁止通行)、D(限制渔业)不现实;C(减少石油消费)与突发污染无直接关联。
10.答案:B
解析:上游截流导致下游年径流量减少 30%,核心环境安全问题是水资源短缺。A(水污染)、C(气候变暖)、D(盐碱化)均未体现。
11.答案:A
解析:水资源短缺导致粮食减产,可能加剧粮食危机,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影响国家安全。B(节水技术研发)是积极影响,非对国家安全的威胁;C、D 与题意不符。
12.答案:B
解析:图示显示,累积碳排放量越多,全球升温幅度越大,二者呈正相关。A(不确定性增大)、C(关系确定)、D(升温幅度预测无依据)均错误。
13.答案:C
解析:大气中 CO 浓度增加会改变全球碳循环(如植物光合作用、海洋吸收等环节失衡)。A(太阳辐射不受 CO 直接影响)、B(保温作用增强)、D(热量收支失衡是结果,非直接影响)。
14.答案:B
解析:全球升温会导致②资源危机(如水资源分布变化)、④极端天气增加、⑤作物种植区和产量变化。①(海岸线侵蚀加剧)、③(渔业资源减少)、⑥(生存空间缩小)表述错误。
15.答案:B
解析:“双碳” 目标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核心是保障环境安全。
16.答案:B
解析:新能源(光伏、风电)替代化石能源,可减少碳排放和化石能源依赖,利于环境安全。A(减少碳排放)、C(缓解资源短缺)、D(提高环境承载力)表述错误。
17.答案:C
解析:重金属通过土壤→植物→畜禽→人体的链条累积,即使未直接进入人体,也会通过食物链危害健康,是 “隐形杀手”。A(危害大)、B(①应为土壤,②地下水,③植物,④畜禽)、D(长期累积危害)错误。
18.答案:B
解析:回收利用或固化深埋可减少重金属泄漏,是合理措施。A(回收石墨与重金属无关)、C(扔垃圾场会污染)、D(应急响应是事后措施,非降低污染程度)。
二、综合题
19.(1)人类社会;环境
(2)物质和能量;消费;废弃物
(3)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人类社会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4)环境承载力(或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环境的自净
20.(1)重金属(如铅、镉)渗入土壤和水体,污染土地和水源;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
(2)减少重金属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回收利用电池材料(如锂、钴),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原材料依赖,促进可持续发展。
(3)制定法律法规,强制回收废旧电池;建立回收网络,鼓励消费者参与 “以旧换新”;研发高效回收技术,提高回收效率;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2026届高考地理一轮基础复习训练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一、单选题
下表为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代表性观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期 核心观点
① 人类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
② 人类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③ 人类谋求与自然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表中①②③对应的时期依次是( )
A. 采猎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 B. 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C.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D. 采猎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
2.③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形成的背景是( )
A.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B. 科技水平极度低下
C.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 D. 全球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某生态村推行 “种植 + 养殖 + 加工 + 旅游” 模式,耕地种植有机蔬菜,养殖区粪便用于生产沼气,沼气残渣作为肥料,农产品加工后通过电商销售,同时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生态村的发展模式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 )
A. 经济可持续发展 B. 生态可持续发展
C. 社会可持续发展 D. 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统一
4.该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 扩大生产规模 B. 提高科技水平
C. 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D. 增加旅游收入
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某航空公司将飞机餐的一次性纸制品包装替换为可重复利用的环保金属餐具,并与公益组织合作,将航班未消耗完的食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航空公司的做法在生态保护上的益处是( )
A.缓解资源枯竭 B.助力生态恢复 C.支持乡村振兴 D.推进降碳减排
6.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公民应( )
①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②优先选用私家车出行
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④使用绿色环保产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8.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种养循环模式”家庭农场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生猪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龙头企业供苗、料,并负责防疫与收购,农民按标准代为种、养,下图为该农业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该养殖模式的发展地区可能是( )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青藏地区
10.该模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进行合作的主要优势在于( )
A.增加农民收入 B.提高产品产量 C.扩大销售市场 D.保障产品品质
我国某钢铁企业从 “规模扩张” 转向 “绿色转型”,关闭高耗能高炉,引进余热回收系统,建立废钢回收基地,2025年碳排放较 2015年下降 4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企业转型体现的文明转变是( )
A. 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 B.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C.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 D. 从生态文明到信息文明
12.该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 )
A. 市场需求减少 B. 环境政策收紧 C. 劳动力成本上升 D. 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3 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森林覆盖率提高至 24%,长江禁渔让渔业资源恢复 3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主要保障的是( )
A. 资源安全 B. 环境安全 C. 粮食安全 D. 科技安全
14.长江禁渔体现的生态文明理念是( )
A. 征服自然 B. 顺应自然 C. 改造自然 D. 漠视自然
全球 196 个国家签署《巴黎协定》,承诺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支持,确保本世纪末全球升温控制在 2℃以内。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协定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基本观念是( )
A. 发展的观念 B. 公平的观念
C. 环境的观念 D. 以上都是
16.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主要体现了( )
A. 代际公平 B.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因地制宜
17.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 鼓励一次性用品使用 B. 推广新能源汽车
C. 陡坡开垦种植粮食 D. 无限度开采矿产资源
二、综合题
18.下图为“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基础是____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该复合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_______。
A.垃圾归类,回收利用 B.过量开采地下水
C.建立“树木银行”(砍伐与更新相结合) D.开发利用太阳能代替矿物能源
19.中德合作建设的 “光伏 + 农业” 示范园位于宁夏,德国提供光伏技术,中国负责园区建设,光伏板下种植牧草,所发电量用于灌溉和加工,牧草喂养肉羊,产品出口欧洲。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该示范园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说明国际协作对该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3)简述此类项目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①时期人类崇拜自然,对应生产力极低的采猎文明;②时期强调 “征服自然”,对应工业快速发展、过度开发资源的工业文明;③时期追求人地协调,对应注重生态保护的现代文明。
2.答案:A
解析:③时期(现代文明)人地关系思想形成的背景是工业文明时期积累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污染、生态破坏),促使人类反思并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B(科技低下)是采猎文明特征;C(需求减少)、D(人口剧减)与实际不符。
3.答案:D
解析:该模式中,“有机种植、沼气循环” 体现生态可持续;“农产品加工、电商销售” 体现经济可持续;“农业观光旅游” 带动就业,体现社会可持续,故为三者统一。
4.答案:C
解析:模式的核心是 “养殖区粪便→沼气→残渣还田” 的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和资源浪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用可重复利用的金属餐具替代一次性纸制品,减少木材消耗和废弃物,直接推动降碳减排(减少造纸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
6.答案:B
解析:公民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包括①少用一次性制品(减少污染)、④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环保产业)。②(私家车出行)增加碳排放,③(发展环保产业)是企业或政府职责,故①④正确。
7.答案:B
解析:酒精厂废弃物中含 CO (回收率 60%,仍有排放),CO 是主要温室气体,关联大气保温(温室)效应。酸雨与 SO 、氮氧化物相关,臭氧层空洞与氟利昂相关,扬尘与固体废弃物堆放相关。
8.答案:D
解析:清洁生产的核心是 “全过程控制”,从原料到生产各环节减少污染(如糟液用于农田、沼气发电),而非无废弃物排放(A 错误);生产重点仍是主产品(酒精等),未隔断与其他工厂的联系(B、C 错误)。
9.答案:C
解析:模式以 “水稻种植” 为核心,水稻喜温喜湿,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以小麦为主,西北干旱少雨,青藏热量不足,均不适宜大规模水稻种植。
10.答案:D
解析:龙头企业 “供苗、料,负责防疫”,农户 “按标准种养”,形成标准化生产链,核心是保障产品品质(如生猪健康、水稻质量)。A(增加收入)是结果,B(产量)、C(市场)非主要优势。
11.答案:C
解析:企业从 “规模扩张(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文明特征)” 转向 “绿色转型(低碳、循环,生态文明特征)”,体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
12.答案:B
解析:我国 “双碳” 目标、环保政策收紧(如限制高耗能产业)是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A(需求减少)、C(劳动力成本)、D(技术落后)非主要原因。
13.答案:B
解析: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直接保障环境安全(如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14.答案:B
解析:长江禁渔通过减少人类干预,让渔业资源自然恢复,体现 “顺应自然” 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规律,而非征服或改造)。
15.答案:D
解析:《巴黎协定》中 “共同减排” 体现环境观念(保护全球环境);“发达国家支持发展中国家” 体现公平观念(代内公平);“保障发展权” 体现发展观念,故三者均有体现。
16.答案:B
解析:全球气候问题需各国协作解决,发达国家提供技术支持,体现共同性原则(全人类共同应对挑战)。
17.答案:B
解析: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符合生态可持续。A(一次性用品)、C(陡坡开垦)、D(无限度采矿)均破坏环境或浪费资源,不符合可持续理念。
二、综合题
18.(1)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2)人(或人类)
(3)答案:B
19.(1)①持续性原则:光伏供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牧草种植与肉羊养殖循环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可持续;
②公平性原则:中德技术与资源互补,共享经济收益,体现代内公平和国际公平;
③共同性原则:国际合作应对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体现全人类共同责任。
(2)德国提供先进光伏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提供土地、劳动力和市场渠道,保障项目落地;国际协作拓展产品出口市场(欧洲),实现经济可持续,推动项目长期运营。
(3)①加强国际技术与资源合作,优势互补;
②推广 “清洁能源 + 生态农业” 的循环模式,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
③树立全球一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