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新闻传记))教学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 (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6春高中语文(北京版选修(新闻传记))教学课件:第7课《烛之武退秦师》 (共6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04: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左传》其书
1、本文出自《左传》,对这一事件在《春秋》里也做了记录,内容却仅仅是一句话,那就是“晋人秦人围郑”,请问同学们,这两部书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它以《春秋》所记的年代为次序记录史实,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它们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
2、从对这一事件的记录看,说说两部书特点上有哪些差别吗?
明确:《春秋》客观记录历史事件,只作大事记式的记录,语言精炼;
《左传》中出现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侧重于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事件的始末,叙事详细。
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
这里的“左氏”,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3、史书体例
①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如《左传》。
②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史书编纂体例,如《战国策》。
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纪”,皇族、外威、一般人物称“传”,列国诸侯称“世家”或“载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
④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史书编纂体例,如《汉书》。
⑤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编纂体例,如《史记》。
4.文体常识
编年体史书是以________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它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但也有不便于集中描写人物、事件,一个人物、事件分散在不同的年代,读者不易了解其全貌的不足。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国。《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宋代司马光编纂的《 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年代
左传
 资治通鉴
3.解词义
(1)晋军函陵 军:______________
(2)是寡人之过也 是:______________
(3)越国以鄙远 鄙:______________
(4)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______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______________
渡河 
驻军
这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做边邑
增加
(6)何厌之有 厌:________
(7)既东封郑 封:______________
(8)肆其西封 肆:______________
(9)若不阙秦 阙:______________
(10)唯君图之 唯:______________
(11)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______________
(12)失其所与 与:______________
  
满足
疆界,这里用作动词,成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希望
依靠 
结交、亲附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用四字短语概括各段大意。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秦晋围郑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
一是晋公子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没有以礼相待。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晋国为何要联合秦国攻郑呢?
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①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②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一在氾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问题导读
临危受命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问题导读
说退秦师
写“夜缒而出”有何作用?
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等内容。
内容上,一是表明情况已经相当危急,一触即发;二是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划分层次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
//
//
//
//
//
烛之武此次见秦伯的目的是说服秦伯退师,但他并没有一见秦伯就开始说服,而是首先向秦伯承认郑国处在危亡的境地,以此博得秦伯的好感,为接下来的说服做准备。这充分表现了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在策略上,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第一步:“秦、晋围郑……敢以烦执事。”
第二步:越国以鄙远……君之薄也。
烛之武在这里指出了灭亡郑国实际上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是不利的。秦、晋毕竟是两个国家,它们之所以会走到一起,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如今烛之武明了地指出了亡郑的后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第三步: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在动摇秦伯之后,烛之武便开始引诱秦伯了。亡郑对秦国不利,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则“君亦无所害”,保全郑国对秦国是有利的。到底是亡郑还是保全郑国,秦伯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第四步: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步: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
说完历史,烛之武又回到现实,进一步分析晋贪得无厌,在东边和在西边都想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且是建立在使秦国土地减少的基础上扩大自己的领土。这就使秦伯意识到了如果自己跟晋国合作,不仅不能获利,而且还会遭受损失:使秦伯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最后烛之武借此奉劝秦伯要从长远的的利益考虑这件事。
----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小结:
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劝说艺术
① 讲究语言艺术
② 善于分析利弊
③ 善于揣摩心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打动对方。
④ 善于利用矛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主要矛盾。
劝说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结果一:秦伯和郑国结盟,秦伯派三位大夫守卫郑国,秦军退师。
结果二:晋国退军。
第四自然:晋师撤离
本文是如何结尾的?晋文公给出的理由“不仁”“不知”“不武”可否交换顺序?。
不可换顺序:晋文公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
秦助重耳
秦晋之好,两国为姻亲,穆公之女嫁与重耳。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帮助,才回晋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文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是智者?
烛之武:
佚之狐:
伯乐之智
郑文公:
自省之智
秦穆公:
审时之智
晋文公:
屈伸之智
游说之智
人物形象
佚之狐:
郑伯:
能洞明事理,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
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如何从“志士、勇士、辩士”三方面对烛 之武的形象进行分析?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他正确把握天下形势,并且熟知历史,洞察秦晋之隙,然后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军。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烛之武一直不得重用,其间忍受的痛苦寂寞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烛之武在这种怀才不遇的痛苦中,并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经书,关心时事,终于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完成人生的最后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时代铸就英雄。
你怎么认识烛之武这一形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文章行文特色(艺术特色)
1、伏笔照应,组织严密。
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二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
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
2、情节波澜起伏,生动活泼。
大军压境(十万火急)
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
烛之武发牢骚(波澜)
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
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
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
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一张一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说理透彻。
文章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
在说理这个主题上,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动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A.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D.名词作动词
越国以鄙远。 (把........作为边邑,意动用法)
晋军函陵。(驻扎)
既东封郑 (使.....成为边境,使动用法)
2.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夫晋,何厌之有 ( 餍)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3.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义: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 古义:离开。 今义: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敢以烦执事
执事 古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4.一词多义
(一)虚词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
(因为,连词)
(拿,用,介词)
(把,介词)
(用,介词)
(表顺承,连词“而”)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代词,哪里)
(代词,之)
(兼词,于此)

今急而求子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朝济而夕设版焉。
(才,连词,表顺承)
(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以其无礼于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代词,郑国)
(代词,指代“行李”)
(代词,指代“那件事”)
(代词,自己的)  
(语气副词,还是,表商量)

烛之武
公从之
臣之壮也 行李之往来
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何厌之有
唯君图之
子犯请击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代词,代秦军)
(动词 去)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夫晋,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那,那个)
( 成年男子)
推辞
一种文体
辞别
偏僻遥远的地方
边邑,意动用法,以……为
边邑
浅薄,鄙陋
疆界,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成为疆界
名词,疆界
动词,封闭,查封
特殊句式
A.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许之。
夜缒(烛之武)而出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晋惠公)许君焦、瑕
(介词)
(主语)
(主语)
(宾语)
(宾语)
(宾语)
(主语)
B.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
何厌之有
C.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 状语后置)
(于楚贰─ 状语后置)
(有何厌── 宾语前置)
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
随堂练习
1.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于是)
D.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
3.下列句子中对“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答案】 B(代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无实义。)
4.对下列句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越国以鄙远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阙秦以利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 C(①连词,因为;②③④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
【答案】 D(A项若:①如果,②你。B项说:①文体的一种,②同“悦”。C项辞:①推辞,②告辞。D项都当“无”讲。)
6.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答案】 A(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分析本文人物的形象
3、总结本文的文言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