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临安春雨初霁》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8 16:2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理解全诗,能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诗句的意思。

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陆游创作的风格和特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教学目标

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导入
清代爱国主义志士梁启超在读陆游诗集时写道“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热烈赞赏了陆游诗歌中渴望建功立业、为国驱驰之志至老不衰的高昂格调,高度评价了陆游千古难遇的奇男子气概。我们学过陆游哪些诗歌?请谈谈你心目中的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出生于北宋灭亡之际,成长在偏安的南宋。家庭的流离、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使他从小就有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收复失地的强烈意志。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2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二)写作背景
这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与《书愤》同一年春写就)
背景介绍
(三)解题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文本详析
(一)整体感知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诗歌大意:
如今的世态人情淡得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做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着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文本详析
1.首联: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1)“世味年来薄似纱”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比喻,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
(2)“谁令”——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失地,既是重新起用,应是老骥伏枥,为何有此语?
明确:讽喻,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情感:迫不得已来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首联提挈全诗,奠定了抑郁惆怅的感情基调。
(二)研读诗歌
诗人被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为何还会叹气呢?
诗人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
知人论世
此时的陆游已62岁,且已在家赋闲5年,对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也认清了,现在的陆游深感毕生愿望实现渺茫。
叹,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世味薄
谁令
客京华
人世情味淡薄
反问、自问自悔
作客、自讽
文本详析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1)画面: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
(2)手法:借景抒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明媚的春光与自身落寞的情怀构成了鲜明对照,表达了旅居京城时的郁闷惆怅,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
2.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文本详析
2.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以乐景写哀情
这是一种误解。
小楼
春雨
杏花
深巷
江南春景图
国事家愁,涌上心头。
听了整夜的春雨声,杏花虽美,无心欣赏,更添其乱
一夜
景愈美,情愈深沉
有人评此联更多的是流露出对春天的喜悦和热爱之情,你怎么看待?
3.颈联: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文本详析
颈联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1)手法——用典
(2)效果——“矮纸”指短纸、小纸,“草”是草书。此处用了张芝的典故。张芝擅长草书,但平时多写楷书。人问其故,他说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工夫写。陆游借以表明自己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以草书消遣。
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自己却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茶消磨时光,用日常细节含蓄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愤懑之情。
文本详析
此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无聊”的?
闲作草
戏分茶
诗人不是借书法抒其豪兴,而是借这种费事的草书消磨时间
此本是茶道高手才能驾驭的游戏,诗人借此来消磨时间
诗人心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壮志难酬,无处排解,不愿与世俗合流,因避于一隅,寻求内心片刻的平静。
“无聊”并非诗人所愿
郁闷、惆怅
4.尾联: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文本详析
尾联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手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1)用典: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意为京都风尘会把人的白衣裳变黑。——官场污浊,但洁身自好
(2)等到清明节我便可到家——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还不如回乡躬耕。——悲愤,厌倦官场,希望归乡。
文本详析
作者“叹”什么?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素衣风尘
表面上是叹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自己不如挂冠归去躬耕乡野。
实质上是叹息自己报国无门,不受重用。
自我安慰,怨愤而又无奈的思绪。
回应首句“世味”
到家
与首联“客”遥遥对应
文本详析
(三)归纳主旨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
②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③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文本详析
(三)归纳主旨
2.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
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营造了闲适恬静的境界,实际上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
文本详析
(四)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细读《书愤》和《临安春雨初霁》两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
1.这两首诗在意象的选取上有何不同?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1)《书愤》:选取中原、山岳、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等意象,意境恢弘气势。
(2)《临安春雨初霁》:选取纱、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等意象,意境清新明丽。
文本详析
2.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事件?
明确:(1)《书愤》:
首联回忆早年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追怀往事,写两次抗金斗争的胜利。
颈联写怀才不遇,岁月蹉跎。
尾联赞美诸葛亮的《出师表》。
(2)《临安春雨初霁》:
首联谈及“世味薄”与“客京华” 。
颔联写一夜未眠听春雨,春光在卖花声里透出。
颈联写闲书煮茶,消磨时光。
尾联写京中风尘污浊,不如回乡躬耕。
文本详析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用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
明确:
(1)《书愤》:
①比喻。“北望中原气如山”,陆游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雄心比作山,形象生动写出了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气势之足。
②列锦。颔联六个名词叠加,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艺术效果。
③用典。颈联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自称“万里长城” 自比,表达诗人捍卫国家,舍我其谁的决心 。
④虚实结合。前四句回忆往事,为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
(2)《临安春雨初霁》:
①比喻。“薄似纱”将情感比作纱,写出了当时社会人情的淡漠。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明媚的春光反衬其落寞情怀,在京城无事可做,整夜听雨的郁闷惆怅。
③用典。尾联化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在京城闲居无聊,不如回乡躬耕,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和归乡的愿望。
文本详析
4.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相同点是什么?
明确:
(1)《书愤》:
①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②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
(2)《临安春雨初霁》:
①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伤感。
②对恶浊的官场的厌倦和盼望归乡的心情。
相同点:都表达了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对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了心中的悲愤。
相同点:都表达了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对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了心中的悲愤。
作业布置
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陆游,站成了高高耸立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的一座爱国主义情怀的丰碑。
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一书中这样评价陆游:“读陆游,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个活得非常较真的人……当然不是去一味计较个人私利。”回顾所读的有关陆游的文字,谈谈你对刘小川这段话的理解,写一段不少于500字的感想。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