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
内容解读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你心中陆游是怎样的形象?
家国理想、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导入
陆游名句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2、本诗的陆游是你认识的陆游吗?
好像不是
这首诗一改了 “铁马冰河”、“中原干戈”的恢宏壮阔气势,而像田园诗词一般悠闲无事,给人感觉不像出自陆游之笔。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七言诗2221/ 2212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
这些年世态人情淡薄得似纱,可谁让我要骑马客居京城享受这份繁华?
只身于小楼中,听春雨淅淅沥沥了一夜。深幽小巷中明早还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吧。
纸张短小斜放着,闲时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冒起的白色小泡沫,阵阵茶香飘来。
身着白衣,不要感叹会被风尘之色所玷污。我回家仍会身着它赶上清明。
整体感知
知人论世:解读诗作的钥匙
【文本解读】
1.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这就是“知人论世”。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都在为收复中原、报效国家而奔走。他年轻时投身军旅,渴望像将军一样驰骋沙场,写下“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诗句;即使到了晚年,仍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叮嘱家人在他死后用胜利的消息告慰英灵。
【原文内容】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知人论世:解读诗作的钥匙
【文本解读】
2.但现实却很残酷,他多次被朝廷冷落,闲居乡野长达五年。直到六十二岁时,才被重新征召到临安(今杭州),担任严州知州。他来到都城,看到的却是官场的黑暗:奸臣把持朝政,出卖国家主权;君臣沉迷享乐,对国家危亡漠不关心。这种“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景象,和他心中的报国理想形成了巨大反差。
【原文内容】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知人论世:解读诗作的钥匙
【文本解读】
3.此时的他,早已没有了被启用的欣喜,更多的是对世态炎凉的失望。“世味年来薄似纱”,他用“薄纱”比喻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既形象又悲凉;“谁令骑马客京华”的“谁令”二字,看似是疑问,实则是内心的苦闷——为什么自己一生忠心报国,却只能在这远离前线的京城做一个闲官?这种矛盾和无奈,正是他创作这首诗的情感基础。
【原文内容】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心境的矛盾与切换:从愤懑到暂得宁静
【文本解读】
1.诗的前两句充满了愤懑和厌倦,仿佛给全诗定了一个低沉的基调。但读到第二联,笔锋突然一转,眼前的画面变得清新明亮起来:诗人住在小楼里,听了一夜的春雨,想着明天清晨深巷中一定会传来卖杏花的声音。
这是多么美的场景!春雨淅沥,杏花盛开,叫卖声里带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心境的矛盾与切换:从愤懑到暂得宁静
【文本解读】
2.一方面,他对官场的黑暗感到失望,内心充满郁闷;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在自然中寻找片刻的宁静。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时,会暂时放下心事,去感受身边的美好一样,陆游也在“小楼春雨”中找到了短暂的安慰。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心境的矛盾与切换:从愤懑到暂得宁静
【文本解读】
3.“一夜听春雨”是现实的描写,“明朝卖杏花”则是想象的画面,现实与想象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4.这种从愤懑到宁静的切换,不是逃避,而是诗人在困境中自我调节的方式。他知道杏花春雨的美好只是暂时的,却愿意在这短暂的美好中让心灵得到休息。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细节中的真性情:闲适中的惆怅
【文本解读】
1.诗的第三联,诗人描写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在矮小的纸上随意写着草书,在晴朗的窗前细细品鉴茶汤。
2.这里提到了两个细节:“作草”和“分茶”。陆游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书法名家,尤其擅长草书,他的书法如同他的诗一样,充满激情。但此时他写草书,用的是“矮纸”“斜行”,显得随意又闲散,仿佛只是打发时间。
【原文内容】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节中的真性情:闲适中的惆怅
【文本解读】
3.“分茶”是宋代文人的一种雅趣,把茶粉调成泡沫,欣赏茶汤的变化,这本是悠闲的乐事,可诗人用了一个“戏”字,似乎在说这只是无聊的游戏。
4.这些细节背后,藏着诗人的无奈。他本想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如今却只能在京城做一个闲官,用写字、分茶来消磨时光。表面上看,他很闲适,甚至有些享受这种生活,但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闲得无聊”的惆怅。
【原文内容】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细节中的真性情:闲适中的惆怅
【文本解读】
5.陆游的“闲”,不是真正的清闲,而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他越是写这些悠闲的场景,我们越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因为他的志向从未改变,只是现实让他不得不暂时“放下”。
【原文内容】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永恒的追问与无奈:从诗中见人生
【文本解读】
1.诗的最后两句,诗人说“素衣莫起风尘叹”,意思是不要感叹白色的衣服被风尘弄脏了,言外之意是京城的官场黑暗,自己不会被污染;“犹及清明可到家”,则是说趁着清明时节,还能回家乡。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永恒的追问与无奈:从诗中见人生
【文本解读】
2.这两句看似是自我安慰,其实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自己在京城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与其在这里忍受官场的龌龊,不如回家乡去。但“回家”真的是他的心愿吗?他一生都想留在前线,收复失地,回家其实是一种被迫的选择。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永恒的追问与无奈:从诗中见人生
【文本解读】
3.再回到开头的“谁令骑马客京华”,这个“谁令”的追问,贯穿了全诗。它像是诗人对命运的质问:为什么我一心报国,却只能来到这里做一个闲官?为什么我的理想总是无法实现?这个问题,他一生都在寻找答案,却始终没有答案。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四、永恒的追问与无奈:从诗中见人生
【文本解读】
4.就像他在诗中写的,即使有杏花春雨的美好,有写字分茶的闲适,也无法掩盖内心的惆怅。他的一生,都在“报国”与“无奈”中挣扎,而这种矛盾,正是他的诗作打动我们的原因——因为他写出了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总结
1.《临安春雨初霁》看似写的是春天的景象和闲居的生活,实则藏着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他用细腻的笔触,把对世态炎凉的失望、对自然美好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无奈,都融入了诗句中。
总结
2.当我们读懂这些,就能明白:陆游不仅是那个“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迈诗人,也是一个在现实中挣扎、在矛盾中寻找平衡的普通人。
3.他的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灵魂的痛苦与坚韧,也让我们懂得:即使理想难以实现,心中的热爱与追求,永远不会消失。(共20张PPT)
《临安春雨初霁》
诗句解读
我们以往的古诗鉴赏学习中,大都是从“知人论世”开始的,(‘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在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时候,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陆游的诗歌创作,深受时代的影响
“陆游生于南宋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歌,体现了人生和文学上的双重特点:人生追求方面豪壮爱国,主张北伐;文学上写下了数千首慷慨悲壮的爱国诗歌。”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临安春雨初霁》,走近陆游。
导语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背景
导入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作家作品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
陆游的诗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他的绝大多数的篇章都是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因此有人把他的诗誉为“诗史”;同时他在创作理论方面也主张写实,要从事社会实践,他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又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正象所有杰出的作家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两种艺术方法的不同程度的结合。他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
作家作品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世态人情近年薄如纱,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做客呢?
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卷面不高的绢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赶在清明前我还可以回趟家。
整体感知
世味薄纱:矛盾心境中的爱国热忱
【文本解读】
1.诗的开篇,陆游便发出世态淡薄如纱的感慨。当时的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官场充斥着苟且偷安的风气,正直之士难以施展抱负。陆游此时已六十二岁,经历了多次仕途挫折,对人情冷暖有着深刻体会。
【原文内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薄纱:矛盾心境中的爱国热忱
【文本解读】
2.但他话锋一转,用“谁令骑马客京华”责备自己:既然深知世态炎凉,为何还要踏入这繁华京都?这种自我责备的背后,藏着他对实现报国理想的不死心——即便官场险恶、年岁已高,他仍选择来到京城等待任职。
【原文内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薄纱:矛盾心境中的爱国热忱
【文本解读】
3.表面上是对世味淡薄的无奈,骨子里却是对国家的执着与坚持。
这种“感慨世态”与“行动执着”的反差,恰恰凸显了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爱国之火。
【原文内容】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闲作草与分茶:闲适表象下的愤懑无奈
【文本解读】
1.春光里,陆游在小楼中闲写草书、细品分茶,画面看似雅致悠闲。写草书需要闲适心境,分茶更是讲究细腻的茶艺,这些细节都透露出他此时的“空闲”。
2.结合时代背景,这种“闲”却充满苦涩:南宋王朝风雨飘摇,陆游收复失地的抱负毫无着落,严州知州的职位与他的远大理想相去甚远。
【原文内容】“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作草与分茶:闲适表象下的愤懑无奈
【文本解读】
3.他只能用书法和茶艺打发时光,表面越是闲适,内心的无聊与愤懑就越强烈。
这种“外在雅致”与“内心焦灼”的反差,让我们看到一位胸怀天下却报国无门的诗人,在无奈中挣扎的痛苦境地。
【原文内容】“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春雨杏花:京城祥和与家国忧思的碰撞
【文本解读】
1.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之神魂”。
春雨绵绵是听觉的细腻,卖花声里是市井的生机,连宋孝宗都称赞其意境之美。
但陆游的“一夜听雨”并不惬意,他听的是春雨,更是内心的愁绪。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雨杏花:京城祥和与家国忧思的碰撞
【文本解读】
2.深巷中叫卖杏花的,是临安城里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他们安于现状,如同“暖风熏得游人醉”的享乐者。而陆游却在这祥和景象中,想到中原失地未收、遗民忍死望恢复,个人的国事家愁与京城的浮华形成尖锐对比。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雨杏花:京城祥和与家国忧思的碰撞
【文本解读】
3.对他人而言,临安是繁华京都;对陆游而言,“临安”二字更像是对朝廷偏安的讽刺——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安定,而是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叹息。
【原文内容】“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壮志难酬:朝廷偏安与诗人理想的反差
【文本解读】
1.陆游的许多诗作都充满北伐豪情,如“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字里行间都是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壮志难酬:朝廷偏安与诗人理想的反差
【文本解读】
2.现实是残酷的:宋孝宗对他的期许不过是“严陵山水胜处,可以赋咏自适”,将一位“一身报国有万死”的志士视为闲散文人。朝廷主和,诗人主战;朝廷求安,诗人求变。
3.这种巨大的反差,让陆游的痛心溢于言表。他一生渴望“拥马横戈”,却始终被边缘化,理想与现实的割裂,成了他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悲怆主题。
素衣风尘:归乡之语中的失望与坚守
【文本解读】
1.诗人劝诫自己:不必担心京城的尘埃玷污白衣,清明时节便可归乡。“素衣”象征清白志向,“风尘”暗指官场浊气,他以此表明不会被坏风气同化。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素衣风尘:归乡之语中的失望与坚守
【文本解读】
2.刚获官职却盘算归期,背后是对京城的失望——与其在这闲居无聊、志不得伸,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看似洒脱,实则是激愤之语:他何尝不想留在京城施展抱负?只是看透了朝廷的软弱,才无奈选择离开。
3.六十二岁的他,少年意气已去,但光复中原的壮志未减,这句“归乡之语”,是失望,更是对自我操守的坚守。
【原文内容】“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总结:负重前行的孤勇者形象
1.全诗表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无比纯粹的灵魂:他感慨世味淡薄,却始终对国家抱有希望;他表面闲适雅致,内心却为家国命运焦灼;他被朝廷冷落,却从未放弃呐喊。
2.即便到了晚年,在严州任上,他仍写下“安得铁衣三万骑,为君王取旧山河”的炽热诗句。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让陆游成为一位逆时代潮流而上的孤勇者。
总结:负重前行的孤勇者形象
3.他的痛苦、愤懑、失望,皆源于对国家最深沉的热爱;他的形象,也因此超越了时代,成为后世敬仰的精神标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心中的热血永远不会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