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课题 铁的单质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无论是生活还是理论上,学生对于铁及其化合物都是比较熟悉的,这样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新知识降低了门槛。 学生已经学过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由于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实验探究式学习的经验较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做好知识教学,同时要向学生阐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又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探究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益。 从学科素养层面来讲,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化学学科素养是比较弱的,我们通过引导,让学生设计实验,从证据推理到模型认知。 学生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建构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这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其次,高一的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学习本节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安排
课时 教学内容 素养逐步达成
第一课时 铁的单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单元整体教学流程设计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2、能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进一步认识铁的化学性质。 3、以铁与水蒸气反应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理论模型。
教学 重难点 【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难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环节一:新课导入 人类利用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 展示“玉柄铁剑”这一铁制品的重要历史意义 将化学学科与历史学科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科融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能够从生产生活中意识到化学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为什么铁在西周时期就可以被人类所利用? 为什么铁在现代社会可以被广泛使用?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简单的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感悟本节课的知识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能够通过物质的实际应用推测出其具有的性质
环节二:新知讲授 铁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含量、 单质铁的物理性质 图文并茂,能够较快地让学生进入本节课堂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知道研究物质性质一般步骤
新知讲授 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氧化还原)认识铁的化学性质,并总结铁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价态变化规律 通过探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 通过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渗透对宏观辨识与徽观探析素养的培养
环节三:实验探究 由钠和水的反应类比推理铁与水发生的反应 【提出问题】铁能否与水发生反应? 通过生活常识及生产实例初步推测:铁高温下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 【猜想与假设】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什么? 类比推理:产物为H2及铁的氢氧化物 通过理论事实对假设进行进一步推理,得出铁和水蒸气的反应产物可能为氢气及四氧化三铁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从反应物及反应条件出发,考虑产物检测设计实验装置如下: 【得出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H2 和 Fe3O4,即: 让学生通过较复杂的实验再次经历预测----实验----解释----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该过程,让学生初步构建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研究模型,为学生以后的元素化合物学习打下基础。 在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地寻找证据、探寻问题解决思路、落实知识与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建构思维模型、渗透化学观念,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四:反思与讨论 上述实验装置有和缺点?如何改进? ①改变水蒸气的生成方式; ②氢气的收集方式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素材,并对其进行改进,拓宽学生思维视野 在设计与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做出猜想,从设计实验到完成实验,解决知识型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教 学 评 价
评价内容预设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堂实时评价单质铁的性质思维导图绘制提交纸质作业
板 书 设 计
铁的物理性质 铁的化学性质 铁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价类二维图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 【猜想与假设】铁与水蒸气反应的产物是氢气和四氧化三铁 【设计方案与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实验反思】对装置的改进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学习的铁单质中很多知识点在初中都有涉及,可以多提醒学生回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是从生产、生活中选相关素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如在进行铁单质性质的教学时,可通过教材中的 “思考与讨论” 创设教学情境,在让学生回忆初中和前两章学过的铁与盐酸、铁与硫酸铜、铁与氯气等反应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这样做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还可以让学生在回忆有关反应的宏观现象、化学方程式的前提下,进一步用离子方程式进行表征,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素养。第三是结合教学内容呈现相关图片或祝频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如通过呈现我国吉代的铁制品图片,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头趣,展现化学学科的价值。因此,从素养为本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