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导入新课?初中我们学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崤之战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重、难点:
1.?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一、 《左传》 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传” :传注,注释。
“左氏”:左丘明。
《春秋》:编年史,简括的历史大事记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
目 录
隐公(元年~十一年)
桓公(元年~十八年)
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闵公(元年~二年)
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文公(元年~十八年)
宣公(元年~十八年)
成公(元年~十八年)
襄公(元年~三十一年)
昭公(元年~三十二年)
定公(元年~十五年)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春秋左传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战国策》--国别体战国策卷一 东周
战国策卷二 西周
战国策卷三 秦一
战国策卷四 秦二
战国策卷五 秦三
战国策卷六 秦四
战国策卷七 秦五
战国策卷八 齐一
战国策卷九 齐二
战国策卷十 齐三
战国策卷十一 齐四战国策卷十二 齐五
战国策卷十三 齐六
战国策卷十四 楚一
战国策卷十五 楚二
战国策卷十六 楚三
战国策卷十七 楚四
战国策卷十八 赵一
战国策卷十九 赵二
战国策卷二十 赵三
战国策卷二十一 赵四
战国策卷二十二 魏一战国策卷二十三 魏二
战国策卷二十四 魏三
战国策卷二十五 魏四
战国策卷二十六 韩一
战国策卷二十七 韩二
战国策卷二十八 韩三
战国策卷二十九 燕一
战国策卷三十 燕二
战国策卷三十一 燕三
战国策卷三十二 宋卫
战国策卷三十三 中山司马迁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左传》中的故事一鼓作气 唇亡齿寒
鞭长莫及 尔虞我诈
居安思危
风马牛不相及
不以一眚掩大德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多行不义必自毙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何谓“郩之战”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重在写人物议战,
不着重写交战情景。 《春秋》经文记载很简单: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击秦师于崤。癸巳,葬晋文公。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二、战争背景: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首先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
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
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 重耳出亡图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 多次战争。
殽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烛之武退秦师》,秦背弃晋,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 系开始破裂。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兼词:诸 焉 盍 乃赏成,献诸抚军.(《促织》)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颜渊、季路侍坐。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
固定句式无乃……乎?:恐怕……吧、只怕……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其 –语气副词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蹇叔 对这次出征持有有怎样的看法?(用原文回答)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态度?(用几个词语概括)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蹇叔哭师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这一段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1.郑商人弦高遇秦军采取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超乘者三百乘
以乘韦先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秣马厉兵(厉兵秣马)
【解释】: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孟明的话与哪一段谁的话相印证,说明了什么?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参乘 cānshèng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鸿门宴》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这一段包含几层意思?主要写的是什么?
2.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3 .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 (省略)原文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郭)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驾车,古代战车的御者一般坐在中间,但如果主帅的战车上因为要安置指挥作战的战鼓,所以主帅居中间位置,这时御者就得坐在左边。战车的右边有一名有勇力的人负责保卫尊者,称为车右或骖乘。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1、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2、 这一段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孟明的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最后一段如何照应开头?
秦穆公的言行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征?三、故事情节(文中有哪些场面)
开端:蹇叔谏袭郑、蹇叔哭秦师
发展:王孙满观秦师 、 弦高犒秦师
皇武子巧辞客 、秦灭滑而还
高潮与结局:先轸论战击秦师、败秦于殽
尾声:文嬴请释三帅、原轸怒斥纵囚、
秦穆公哭师四、人物形象蹇叔:老成持重,远见卓识
弦高:忠心爱国,机警灵活
原轸:多谋善断,勇猛暴烈
秦穆公:刚愎自用,知错必改
王孙满:观察敏锐,聪颖过人作者对秦、晋、郑三国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 ;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气,重整军威。
????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一、擅写战争
1、略写战争场面,重在揭示战争胜负的规律。
2、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将众多纷纭的历史事件、交错复杂的诸多矛盾、性格迥异的各色人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外交辞令精彩,擅长以人物语言来描写人物。
三、行文严密,反复照应。写作特 点通假字:(1)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避
(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餍
(3)堕军实而长寇雠:隳
(4)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缧
(5)乡师而哭:向
(6)则束载、厉兵、秣马矣:砺
(7) 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粢
(8) 公使阳处父追之 甫文言知识整理---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1)若潜师以来:发兵
(2)秦师遂东:向东出发
(3)左右免胄而下:下车步行
(4)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做生意
(5)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喂草料
(6)遂墨以葬文公:穿黑色衣服
(7)晋于是始墨:同上
(8)武夫力而拘诸原:竭尽全力
(9)秦伯素服郊次:穿素服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2)入险而脱:险要的地方
4、动词用作名词:
(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装载之物
5、意动用法:
(1)秦不哀吾丧:以……为哀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辛劳
(3)以闲敝邑: 使……休息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他们的,代词)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它,指秦军,代词)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其中,代词)
(4)吾子取其麋鹿 (那里的,指原圃中的,代词)
(5)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语气,副词)
(6)其为死君乎 (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为1师之所为,郑必知之2为吾子之将行也3为从者之淹4何施之为?5莱驹为右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②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宾语前置句: ①尔何知! ②何施之为
3、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4、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课文研读:
1 第一段写的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
2 这两个场面的最主要人物是谁?
3 在这两个场面中蹇叔说了什么?
4 他的语言表明什么?
5 蹇叔对战争的预测应验了吗?
具体从文章当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6 王孙满从出征的秦军看到什么?
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7 郑国商人弦高与秦军做了两件什么事?
这一内容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8 第七段主要写了怎样的内容?
孟明的话印证了什么?
9 第八段中原轸和栾枝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原轸是怎样驳倒对方观点的?
10 第四至九段与文章前三段的关系?
11围绕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
12 最后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 彼,才能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