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2.了解作者及家人三次养猫经历的情感波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敢于认错、勇于自责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经历中的情感波澜,厘清文章的结构。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
教学过程
一、内容导入
提到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相信同学们都不陌生,大家还知道有关猫的什么词语吗
交流:阿猫阿狗,老鼠见猫,猫鼠同眠,照猫画虎,三脚猫 ……
点拨:几千年前猫就被驯化了,成了人类生活的一分子。今天,让我们同郑振铎先生一起感受“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吧。
二、速读感知拟标题
探究任务:速读课文拟标题,体会文章结构之妙。
探究方法:
1.阅读课文时划出你认为标志情节的重要语句。
2.从猫和人的关系上围绕三只猫的故事拟出三个题目,每个题目字数限定在6-8字。
3.三至五名学生复述三个故事,其他同学感悟本文结构之巧,全班展示。
成果展示:
1.标题:猫病死我辛酸,猫丢失我怅然,猫冤死我悔恨。
2.结构之巧
(1)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2)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3)这三次在内容上也是疏密相间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细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细一些,文章波澜起伏, 感彩越来越浓厚。
三、默读课文,认识不同的猫
探究任务:分析三只猫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标记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的地位、结局等方面的语句,梳理作品内容。
2.思考三只猫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小组内形成结论。
成果展示:
1.不同之处:
颜色方面:如雪的花白猫,黄猫,脏兮兮的花白猫。
性情方面:很活泼的猫,更活泼的猫,很忧郁的猫。
家中地位方面:招人喜欢的猫(被宠爱的小猫),宠爱有加的猫,若有如无的猫(遭冷遇的小猫)
结局方面:病死的小猫,丢失的小猫,冤死的小猫。
养猫人的心情:让人心酸的小(白)猫,让人怅然的小(黄)猫,让人自责的小(花)猫。
相似之处1:喜欢晒太阳。
如:
第一只小猫”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第二只小猫喜欢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爬上爬下。
第三只小猫也常在大家“晒太阳闲谈着时”出来蜷伏于主人脚下。
三只小猫都有着共同的爱好,如同人类一样喜欢阳光,它们在阳光里展示着生命的美丽。
相似之处2:相似的悲剧命运
明确:在这三只小猫享受它们生命的快乐时,悲剧诞生了,它们被不可逆转的死亡带走,或者被他人强行抱走,或者被主人冤枉致死。它们是弱者,它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我们应同情弱者,平等地对待生命。
四、精读课文,定焦第三只猫
1.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 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2.说说你对第三只猫的认识。
明确:
(1)它的外形、性情
第三只猫长得不好看,毛色花白,很瘦,还因为钻火炉底毛被烧脱好几块。
它不活泼,好像是具备天生的忧郁性似的,后来胖了,但是仍然不活泼,也不去捉老鼠。
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2)它的结局
它因为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被误认为是伤害了芙蓉鸟而挨了打,最后悲惨地死去。
小结:这样一只面貌丑陋的猫,面带忧郁,有点懒惰,只是因为多看了笼里的鸟儿一眼,就遭受了灭顶之灾。
3.对第三只猫的遭遇,“我”又有怎样的感受
第三只猫是张婶从门口捡的,后来被我误认为是伤害芙蓉鸟的凶手,挨了我的打,含冤死去。我不喜欢它,冤枉了它,我很自责,心里感到惭愧。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联系背景,理解情感。
我们常说,读书应该知人论世,我们来看看郑振铎写此文的背景,说一说你的看法。
明确:郑振铎(1898—1958)文学家、学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爆发,曾作为学生代表参加社会活动。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1月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大革命失败后,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刊》第199期上。当时,“科学、自由、民主、平等”等”五四”思想广泛传播,郑振铎深受其影响。
预设1:表达了作者喜欢猫,做错了事情勇于自责的感情。
预设2:告诉读者做事情不能够光凭主观臆断妄下断语,要调查研究,否则会犯错误,后悔莫及。
预设3:作者是为了表达他对弱小者的同情,更流露出他追求平等、勇于自责的思想感情。
五、主题探究
文中出现了六个"爱猫"之人:“我”、妻子、三妹、路人、张妈,谁才是真正的爱猫之人
预设:
“我”和妻子:不是真正的爱猫之人,我们对于猫是具有偏见的,也是由于我们的主观臆断才导致第三只猫临死却未能归家,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但“我”也是善于反思的,从对于第三只猫始终抱有悔恨与愧疚可以看出来。
三妹:她对于猫的喜爱是有条件的,更喜欢外表可爱、性情活泼的猫,对于长相丑陋但并无过错的第三只猫却也不予理会;在第三只猫被冤枉时,也不加维护。
路人:路人夺走了并不属于他的猫,这是自私的占有,并非真正的爱
张妈:她将冻在门外的第三只猫拾了进来,可见其爱心。且在我们都断定第三只猫是真凶时,张妈并未附和,可见其并未对第三只猫有偏见,且也不曾妄下断语。而张妈的不敢辩解,并非其不想,是由于她卑微的身份不能辩解,所以她保护第三只猫的最好方式只能是默默无言。
名言链接
在社会中,有“缺陷”的人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反省,才能避免不幸。
——郑振铎《文艺作家们向哪里走 》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接纳与包容。
——泰戈尔
小结:所以,带有偏见、自私的我们并非是真正的爱猫之人,只有毫无偏见、始终以平等态度对待第三只猫的张妈才是真正的爱猫之人。从中我们也明白了人要善于自省,摒弃偏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生命。
课堂小结
滴水见人生。作者看似在讲述“三只猫”的故事,实际上写尽了世间百态:小说通过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来折射人性的善恶,感知人情的冷暖;以无情的自我解剖来激发起人们向善向上的力量。透过小题材,洞见大人生!这就是郑 振铎先生的《猫》这篇小说恒久的艺术魅力。
作业布置
1.走近生活,去寻找并关爱那些可怜的小动物,然后把你们组的爱心瞬间用美篇记录下来并转发班级圈。
2.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