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读
书
破
万
卷
修
辞
立
其
诚
TALK
WALK
张岱年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素养目标
01
01
02
02
03
03
04
04
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明确作者观点。
整体把握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理念。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论证方法,体会严谨准确、简易朴实的语言特色。
深入理解文章观点的社会现实意义,从中得出对自己的启示。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文学常识
壹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作者介绍
01
张岱年(1909年—2004年)
张岱年,男,汉族,用名宇同,别名季同,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
作者介绍
01
张岱年(1909年—2004年)
张岱年先生1933年任清华大学助教,1936年写成名著《中国哲学大纲》。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78年起张岱年先生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张先生被推为会长。张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著作等身,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导师,桃李满天下。
作者介绍
01
学术研究
有三个方面:
中国哲学史的阐释,
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
文化问题的探讨
主要作品
《中国哲学大纲》
《真与善的探索》
《中国伦理思想研究》
《张岱年全集》
写作背景
01
本文创作于1992年。当时社会处于快速发展变化时期,在学术领域以及社会言论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违背真实、追求不实或曲意迎合等现象。同时,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哲学、思想表达等相关问题也有了新的思考与探讨。在此背景下,作者强调“修辞立其诚”这一古老原则的重要性,旨在呼吁人们在学说、言论、文章等方面秉持真实,端正学风,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表达观点,这对于匡正当时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引导正确的学术和思想表达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体知识
01
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比较专门系统的研究之后,总结和论述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论述文中价值很高的一种文体,它的写作不是一时的有感而发,不是简单地零敲碎打,也不是肤浅地泛泛而谈;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专门的学术研究之后,呕心沥血的长篇论文著作。
一般情况下,按学科分类,学术论文可以分成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学术论文
学术性
科学性
理论性
创造性
整体感知
贰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字音字形
02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fáng碍 妨 依fù 附
fáng疫 防 fú合 符
páng徨 彷 包fu 袱
纯cuì 粹 醉xūn xūn 醺醺
荟cuì 萃 香xūn 薰
cuì火 淬 xūn陶 熏
字音字形
02
曲学阿世
哗众取宠
顺风转舵
错综纷繁
指学些邪门歪道的东西,以迎合时尚。
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指头绪纷繁,变化多端。
题目解读
02
“修辞”
“修辞”在这里并非单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修饰词句等狭义的修辞含义,而是指在发言、著论、写文章等方面的表达行为。
“立其诚”
“立其诚”意思是要确立、秉持真实的态度。
整个题目蕴含的意义就是强调在进行各类表达活动时,要以真实为原则,要让自己所表达的内容与客观实际相符,做到心口一致、言行一致等。
结构梳理
02
壹
叁
贰
肆
第一部分
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并概述“立其诚”的含义。
第二部分
具体阐述“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第三部分
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
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探究文本
叁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探究文本
03
什么是“修辞立其诚”?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点?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探究文本
03
文章开篇引用《易传·文言》中的名句,指出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原则,并对“立其诚”重新定义,从历史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界定,强调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就是现代所谓的“真”。至此,本文的中心议题“立其诚”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思考:这一段作者是如何行文的?
探究文本
03
本文开篇为什么用那么多文字来解释“修辞立其诚”的意思
①“修辞立其诚”是一句古语,与现代汉语有一定距离,且内涵丰富,不解释的话读者不易明白。
②开篇用较多文字解释了“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能够使文章立论更加明确地为读者所知。
③“立其诚”的三层含义隐含了做到“修辞立其诚”的要求,详细解释,能够让读者知道怎样才能做到“立其诚”。
探究文本
03
名实一致
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一致
言行一致
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
表里一致
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
作者将“立其诚”的含义分为哪三层?具体意思是什么?
探究文本
03
“修辞立其诚”的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文中强调,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人们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主要是因为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这种不正确的人心扭曲必须改变,而改变的方法就是说真话、讲实话。
探究文本
03
这三段在论述方法上有何相同点?论述效果有何不同?
相同点
效果上
都运用了首先提出观点,然后展开具体论述的方法。
第一段从“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论及属性相异的‘文学’”,体现了作者论证的严密性。
第二段从浅、深两个层次展开分析,并引用古语印证,最后得出结论,逻辑感强,有说服力。
第三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探究文本
03
从文中看,应如何认识客观世界?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首先,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其次,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文章第7段引用《心术上》的名言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引用的这段话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外物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认识外物要尊重其客观性,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尽量排除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
探究文本
03
文章第9段引用《汉书 儒林传》中的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者反对“曲学阿世”,批评这种做法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说明“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号召大家要遵行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文章第8段主要写了什么?
从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辩证关系来结合现实,进一步强调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的观点。
探究文本
03
文章第7、8两段,阐述“学说、言论、文章”诚伪问题,但文中却没有提到“诚伪”,作者这样写是不是偏题了?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没有偏题。第7、8两段承接上文对“立其诚”三层含义的论述,为第6段“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所领起。“诚伪”中的“诚”对应“立其诚”的三个“一致”,“伪”则对应其中的不一致。作者阐述做到“诚”的必要条件,从反面理解,也就是阐述了克服或避免“伪”的必要条件。因此,虽然作者在文中并未提到“诚伪”,但内容是紧紧围绕“诚伪”而展开论述的,与“立其诚”含义中的三个“一致”相吻合,不存在偏题之说。
探究文本
03
学说、言论、文章如何做到“立其诚”?
学说方面
人们追求真理,应尽量保持客观性,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不要对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言论方面
我们应该尊崇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端正学风。
文章方面
人们应端正心态,看清世事,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
探究文本
03
阅读第6-10段,这几段作者怎样从认识世界、端正学风、社会现实三个角度阐述“修辞立其诚”的重要性的。
论述角度 观点阐述
发言著论写文章
哲学与科学
做学问
说话做事
为人立身
追求真实,做到名实一致、言行一致和表里一致。
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正确地
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
端正学风,“务正学以言”。
人应当说真话,讲实话; 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
归纳总结
肆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问题探究
04
文章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立其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多处运用引用论证方法,文中引用了《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问题探究
04
古人曾言:“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两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观点一:不矛盾。“为文要曲”中的“曲”侧重指文章的外在形式,如构思、选材、立意、语言等,如情节曲折、谋篇曲折、立意曲折、善用曲笔等;而《修辞立其诚》中强调为人、作文要说真话、讲实话,侧重指文章的内容,强调文章的内容要真实,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曲”的形式有时反而会更有助于表达“真”的内容。
问题探究
04
古人曾言:“为人要直,为文要曲。”而《修辞立其诚》强调作文、为人都要说真话、讲实话。两者在“为文”的要求方面是否矛盾?你怎么看?
观点二:矛盾。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章有时候能如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想法、品德修养。一个正直的人,其文会充溢着浩然之气;反之,一个虚伪的人,其文会出现假话连篇的情况。因此,“为文要曲”和强调作文要说真话是相互矛盾的。
问题探究
04
为什么说《修辞立其诚》这篇文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在强调为人、作文要“真”的同时,直指社会现实:一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造成了人心的扭曲,使得人们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说真话、不讲实话;二是当今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使得人们忽略了客观真理。文章对这两个方面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因此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问题探究
04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观点一:从人生修养角度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诚实”“真诚”。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家“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之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心得,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带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能够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传播正能量的人。
问题探究
04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你认为“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哪些方面的启发?
观点二:从著书立说来看,“修辞立其诚”就是说信念一方面要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方面要表现于生活行动之中。简而言之,“修辞立其诚”就是强调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做到真实可信。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诚”。著书立说,把自己真实的见解表达出来,乃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语言特点
04
在文章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典内容。但在引用之后,又用浅显的文字加以说明分析,让人感受到经典的力量,又深刻地理解了内涵。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除了因论证的需要而引用典籍史料外,作者的语言十分平实朴素,丝毫没有艰涩之感。说理时娓娓道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符合大众的阅读和认知习惯。
文章主旨
04
本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进而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堂检测
伍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当堂检测
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常言说“作文如做人”,是说写文章体现人的修养,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自欺欺人。“修辞立其诚”,从写作要求看,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①__________,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中陈说的窘迫境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②__________。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述自
当堂检测
05
己的所思所感。即使思考还不够深入,情感还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只有这样,写作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我们的心灵也才能获得成绩。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端正对写作的态度。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萧纲《答张缵谢示集书》),也就是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以随便应付、A( )的态度,为文造情、B( )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
当然,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③__________,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说真话,抒真情”,主要讲的是情感和态度,至于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写的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也是一种真实,和C( )绝非一回事。
当堂检测
05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又要求“真”
②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③有时可以直抒胸臆
解析:第①处,根据前文“既要……”的句式可知,此处应用“又要……”的句式;再根据后文“说真话,抒真情”可知,此处强调“真”,故此处可填“又要求‘真’”之类的内容。第②处,列举李密、归有光、陶渊明的文章是为了强调“真情实录”,突出其作者的真诚,再结合话题一致的原则可知,此处可填“仍能让人们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抒发真情,说真话,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不同情境下”可知,此处应与“有时需要含蓄委婉”语意相反,故此处可填“有时可以直抒胸臆”之类的内容。
当堂检测
05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只有这样,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成长,写作也才能逐步成熟起来。
解析:画框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心灵”“获得成绩”搭配不当,应改为“心灵”“获得成长”;二是语序不当,根据前文可知,写作是我们心灵的反映,故应先说“心灵”,再说“写作”。
3.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A敷衍了事 B言不由衷 C胡编乱造
当堂检测
05
解析:A处,所填成语作定语,修饰“态度”,根据其前的顿号可知,所填成语意思与“随便应付”相近,故可填“敷衍了事”之类的成语。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应付一下就把事情办了。B处,所填成语作状语,修饰“‘做’文章”,且意思与“为文造情”相近,再结合上文“以记叙真实的经历和抒发真实的感受为目的”、下文“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可知,此处可填“言不由衷”之类的成语。言不由衷:说的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心口不一致。C处,其前说的是“文学意义上的合理虚构”“是一种真实”,其后说“绝非一回事”,由此可知,所填成语与“合理虚构”意义相反,故可填“胡编乱造”之类的成语。胡编乱造:指光凭想象任意编造。
当堂检测
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是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这样一个工作过程。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就是把语言材料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明一个问题,或者表示一个意见。语言材料很多,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比如说,有个小孩很灵敏,很好玩,我很喜欢他。要把我对他的印象说出来,用什么词儿呢?用“灵”“机灵”“伶俐”“很鬼”“很有心眼儿”?或者用一般常说的“聪明”?这就有个选择,从中选一个最足以表示我对他的印象的说法。说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可以说“这个小孩真聪明”,也可以说“这个小孩真不笨”,这又有所选择。“他心灵手巧,样样都行”,这句话很整齐;“他干什么都很出色,真行”,这句话不像上一句四个字四
当堂检测
05
个字的,不整齐,但是也可以,也不错。我们可以很平实地说出对一个孩子的印象,“他举止动作活泼灵敏”,也可以打个比方,“这小孩真麻利,活像个小猴子”。这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从用词到说一句话、一段话,这里边可以选择的方面很多很多。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适当的说法,就是修辞的能力。上面举的是日常生活中无关重要的话。说重要的话,讲重要的道理,发表重要的意见,也需要选择,越是内容重要,越需要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辞很重要,应该具有这种能力。修辞不是把话这么装饰那么装饰,更不是自己制造什么花样翻新的说法,只不过是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而已。创造性地运用是可以的。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选择运用之中有独到之处。
(摘编自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当堂检测
05
4. 选文是如何向读者介绍“修辞”的?在主题上,它与课文《修辞立其诚》有何不同?
先对“修辞”作了简要阐释,接着举例说明“选择”的重要性,然后对比说明对“修辞”的不同认识,打消一些人对“修辞”的畏惧感,指出要创造性地运用“修辞”。
选文主要是说对“修辞”概念的理解,而课文主要是说修辞运用的原则。
当堂检测
05
解析:第一问:这段文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开头——“表示一个意见”),主要是通过设问的方式对“修辞”进行简要阐释。第二层(“语言材料很多”——“修辞很重要,应该具有这种能力。”),先指出“在表达的时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然后举非常熟悉的例子,然后又指出需要“认真细致地选择”等,说明选择修辞的重要性。第三层(“修辞不是”——最后),介绍了两种对修辞的偏颇认识:一是为装饰而装饰,一是翻新的说法。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修辞”。第二问:对比选文与课文在主题上的不同,可从者论述的内容入手,归纳概括。通过上一问的分析可知,选文《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主要是说对“修辞”概念的理解。下面对《修辞立其诚》进行结构内容分析:作者一开篇就追本溯源,先从“修辞立其诚”在文献中的意义说起,提出论题,继而分析了“立其诚”的意义,“其诚”即坚持真实性是发表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阐明了论题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首先分析“立其诚”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然后在理论论证基础上,作者将论题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分析了学说、言论文章等方面诚伪问题的根源,并阐述了“立其诚”对端正学风的重要作用。最后,作者提升了论题的高度,阐述“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原则,深化主题,明确“立其诚”的现实意义。由对《修辞立其诚》的结构内容分析,可知《修辞立其诚》主要是说修辞运用的原则。
读
书
破
万
卷
修
辞
立
其
诚
谢谢观看
名实一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TALK
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