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7:5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王室衰微
1.《春秋》这部史书中记载的时间跨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  )
A.平王东迁 B.“国人暴动”
C.早期国家出现 D.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2.(2025保定月考)《史通·世家》中曾说:“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里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出(  )
A.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B.国家出现战乱的局面
C.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 D.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3.西周初期,诸侯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种变化说明 (  )
A.分封制在春秋逐步走向瓦解
B.卿大夫的社会地位提高
C.西周贵族特权遭到破坏
D.周天子加强了地方控制
4.史书记载:“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此事说明 (  )
A.周天子在经济上依附于强大诸侯国
B.周天子已不能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
C.诸侯成为霸主,开始左右周天子
D.诸侯国对周天子已不存在纳贡的义务
5.对下图中的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
注: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A.早期国家已开始形成 B.华夏认同感正在产生
C.诸侯国势力日益削弱 D.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
 诸侯争霸
6.《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
B.分封制度彻底崩溃
C.东周王朝统治被推翻
D.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7.“尊王攘夷”的意思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的真实意图是 (  )
A.恢复周天子的权威
B.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
C.争夺霸主地位
D.抵御南方楚蛮的扩张
8.(回归教材)“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仔细观察下图,对春秋时期社会特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和平发展是主流 B.经济大发展时期
C.诸侯争霸不断 D.周王控制诸侯
9.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魏绛和戎”有利于 (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政治清明 D.文化繁荣
10.春秋初期,列国对吴国以蛮夷视之;直到春秋晚期,晋国开始拉拢吴国抗楚,吴国才真正进入中原人的视野,列国也逐渐承认其诸夏的身份。这表明,春秋争霸战争 (  )
A.导致了政局动荡
B.造就了文化繁荣
C.推动了民族认同
D.削弱了周王威信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1.“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    ,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材料中横线处应填入 (  )
A.分封制的确立 B.周王室的衰微
C.诸侯国之间的竞相争霸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12.图中的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分别镌刻有“鸠浅”和“夫差”等字样,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手工业高超的铸造工艺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金属货币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D.山林和耕地得到开发
13.下图为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流通货币,可以用于佐证这一时期 (  )
A.冶铁技术高超 B.商业活动活跃 C.铁器牛耕普及 D.重农抑商盛行
1.为以下知识示意图确定一个主题,正确的是 (  )
A.分封诸侯的对象 B.三家分晋与战国的到来
C.春秋争霸的过程 D.全面了解周王室的衰微
2.(2025深圳期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相会结盟,规定同盟国要言归于好,让各国人民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周天子也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会盟说明春秋时期 (  )
A.争霸战争很频繁 
B.霸主有很大的影响力
C.争霸是为了结盟
D.霸主取代了“共主”天子
3.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业已经奠定
C.诸侯争霸使少数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
4.(跨学科·化学)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 146 ℃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Fe。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5.(回归教材)下图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史学界将它作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珍贵实物资料。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 (  )
A.牺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牺尊的腿上
C.牺尊的鼻环上 D.牺尊的背部
6.(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春秋时期,社会在变化中不断发展。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政治变化】
材料一 随着王权的沦落,诸侯对天子的朝聘、贡献大大减少,王室财政越来越拮据,不得不仰赖诸侯的资助,周桓王(东周第二位君主)曾派人向鲁国求赙(丧葬费)。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社会变化】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交融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经济变化】
材料三 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天子与诸侯关系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打着“攘夷”旗号成为春秋首霸的诸侯是哪一个,并简述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时期我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种新现象的出现有何影响。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历史进入春秋时期,A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材料“当周之东迁,王室大坏,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崛起,竞相争雄的局面,C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得分封制逐步瓦解,A项正确。
4.A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周天子葬礼的费用需要求助于诸侯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材料中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在经济方面,周天子依附诸侯国,A项正确。
5.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郑国国君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因此诸侯王才会使用周王的礼制。D项正确。
6.A 解析:“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的大意是随着平王东迁,进入东周以后,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称霸,分封制逐渐瓦解,势力强的诸侯国兼并势力弱的诸侯国,齐、楚、秦、晋这些诸侯国在争霸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争当霸主。A项正确。
7.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夺霸主地位时在政治上的阻力,C项正确。
8.C 解析:根据题干“春秋时期青铜胄”和“春秋时期青铜戈”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护头铜胄是军事装备,青铜戈是当时的武器装备,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诸侯争霸不断,C项正确。
9.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国君……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和所学知识可知,晋国和戎狄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建立了联系,诸戎部落与晋国人开展正常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这种经济贸易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魏绛和戎”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
10.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初期到春秋晚期,列国对吴国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从把吴国视为蛮夷到承认其诸夏的身份,体现了春秋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认同,C项正确。
11.D 解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深耕细作、山林开发和耕地扩大成为可能,直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D正确。
12.A 解析:图中的勾践剑和夫差矛上有精美的花纹和文字,这表明当时可以铸造较为复杂的花样,表明铸造工艺高超,A项正确。
13.B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流通货币”和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存在和流通直接反映了商业活动的繁荣程度。春秋时期多种货币的同时流通,表明当时的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相对频繁和活跃,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D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周天子虽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大大减弱,体现了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现象,D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齐桓公通过葵丘会盟要求各国言归于好,发展经济,周天子也认可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说明春秋时期霸主有很大的影响力,B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同伍于‘中国’”“号令中国”可知,楚国、越国在诸侯争霸中兴起,且以号令中国自居,体现了楚国、越国对中原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C项正确。
4.B 解析:材料中的化学反应是金属铁的冶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农业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B项正确。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器、牛耕,牛已经作为畜力被使用,牺尊的鼻子上有穿孔和牵引的绳子,说明了人对牛的驯服与使用。因此应把注意力集中在牺尊的鼻环上,C项符合题意。
6.(1)变化: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朝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原因:周王室衰微,仅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已无力控制诸侯,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2)诸侯:齐桓公。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各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密切了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弱小诸侯国被消灭,强大诸侯国的疆域越来越大,有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3)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不断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