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7: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百家争鸣
 老子和《道德经》
1.下图是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所刻。老子所代表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下图中的书法内容是我国历史上某位思想家提出的。他是 (  )
A.孔子 B.墨子
C.孙子 D.老子
3.(2025泰安期中)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这部书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道德经》中提到老子思想的核心是 (  )
A.“道” B.“仁政”
C.“法治” D.“兼爱”
4.《老子》中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意指不可搅动太繁,否则鱼肉易碎,治国也不可政令繁苛多变。该名言体现了老子的治国理念是 (  )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
C.仁政治国 D.无为而治
5.下面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相关著作是 (  )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孔子和儒家学说
6.2024年9月28日,两岸人士在北京共同纪念孔子诞辰2 575周年。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  )
A.“仁” B.礼法并用
C.“道” D.“兼爱”“非攻”
7.(回归教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上述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治国思想是 (  )
A.严刑峻法 B.以德治国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8.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9.子夏为人太宽厚,容易被人利用,孔子就劝导他要学会拒绝;子张为人太苛责,孔子则劝导他为人要宽容,多看别人的优点。这表明其教育原则是 (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学而不厌 D.举一反三
10.(2024赤峰中考)有学者称,孔子是大量而有系统地传播贵族学术到民间来的第一人,他把贵族宗庙里的知识变换成人类社会共有共享的学术事业。由此可知,孔子的做法有利于 (  )
A.维护旧贵族的统治秩序
B.弘扬正气和社会风化
C.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D.减轻压迫和改善民生
11.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一部书,该书是 (  )
A.《道德经》 B.《诗经》 C.《孔子》 D.《论语》
 百家争鸣
12.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家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认识著书立说和四处奔走,宣传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且不受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这说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
A.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B.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13.观察下图,这位思想家是 (  )
A.庄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14.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因汇集天下贤士交流辩驳学术而成为学术中心,当时的儒家代表最可能在此提倡 (  )
A.仁者爱人,勤俭节约
B.选贤任能,以法治国
C.实行仁政,仁者无敌
D.无为而治,兼爱非攻
15.(2025唐山期中)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中学加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16.战国时期,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由此可见,墨子和孟子 (  )
A.都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 
B.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
C.都主张树立君主的权威 
D.都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1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繁荣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新篇章。下列主张属于道家学派思想的是 (  )
A.仁者爱人
B.民贵君轻
C.“尚贤”“节用”
D.顺应自然
18.(新情境)2025年是“五四宪法”颁布71周年,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宪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主张“以法治国”的代表人物是 (  )
A.孟子 B.老子 C.韩非 D.孔子
19.兵家也是当时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他编写的一部兵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此书是 (  )
A.《孙子兵法》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20.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  )
A.开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B.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C.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D.为秦统一中国提供理论支持
1.下图是一则寓言漫画,故事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后人由这个故事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结论。它所表达的思想最接近 (  )
A.儒家;仁者爱人 B.墨家;兼爱非攻
C.道家;福祸相依 D.法家;以法治国
2.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提出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观念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践行 孔子说有,这个观念就是“恕”。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表明孔子主张 (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以法治国 D.民贵君轻
3.有人这样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治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与之正确对应的是 (  )
A.道、墨、法、儒 B.墨、法、道、儒
C.法、道、墨、儒 D.道、法、墨、儒
4.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是 (  )
A.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B.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C.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D.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
6.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著作中的言论。这些言论的共同点是主张 (  )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A.中央集权 B.以民为本
C.国家统一 D.为政以德
7.(2025石家庄期末)下图是《诸子百家关系图》。由此可知 (  )
A.政治局势影响思想传播
B.儒家始终居于核心地位
C.诸子百家思想日益趋同
D.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
8.(2025咸宁期末)一位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君子以自强不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严重阻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C.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一源泉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他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墨子》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材料二中诸子百家的治国智慧。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人物提出不同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我们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10.(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伟人的诞生】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摘编自《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思想的碰撞】
材料二 ①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兼相爱,交相利。
(2)阅读材料二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名言                
【行为与抱负】
材料三 
(3)以上分别是孔子《杏坛讲学》和《周游列国》的邮票图片。相传孔子曾坐在杏坛上弦歌讲学,教弟子读书。他也曾周游列国,传讲自己的治国主张。请列举孔子在教育上的成主张和治国主张各一例。
【思想与现实】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A 解析: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该书又称《道德经》。A项正确。
2.D 解析:根据书法内容“道法自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道法自然”,他的学说集中于《道德经》中,“道法自然”即出自《道德经》,D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老子”“《道德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道”,其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A项正确。
4.D 解析:材料“治大国若烹小鲜”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天平。故选D。
5.A 解析:材料是老子的主张,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是道家的经典。故A符合题意。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A符合题意。
7.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这则材料说明孔子的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B项正确。
8.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C项符合题意。
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针对子夏、子张的性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体现了其教育原则——因材施教,A项正确。
10.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故C符合题意。
11.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D项正确。
12.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各陈其说,思想比较自由,不受统治思想的排挤和束缚,学术氛围宽松,D项正确。
13.C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拥护正义之战,C项正确。
14.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仁者无敌”。故选C。
15.C 解析: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同时倡导“节俭”“节用”。故选C。
16.B 解析:根据材料“孟子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和“墨子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可知,孟子和墨子都关心百姓,都具有关注民生的情怀,故B项正确。
17.D 解析:道家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D项正确。
1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C项正确。
19.A
20.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A项正确。
能力提升
1.C 解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明了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C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恕”就是人与人相处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体现了仁者爱人的思想内涵,B项正确。
3.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道家学派;“中央集权的法治派”指的是法家学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指的是墨家学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指的是儒家学派。由此可知,材料中正确对应描述的是道、法、墨、儒,D项符合题意。
4.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段材料的意思分别是“用道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极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自己”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主在最后”,据此可以得出,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思想是以德治国,以民为本,A项正确。
5.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孔子、墨子、韩非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
6.C 解析:根据“一同天下”“定于一”“一天下”“一匡天下”等关键词可知,尽管这些思想家分属不同流派,但都主张实现国家统一,C项正确。
7.D 解析:据图片信息可知,孟子借鉴了墨子、孔子的思想,而荀子借鉴了墨子、孟子和庄子的思想,而且韩非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却师从于儒家代表荀子,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既相互争辩,同时也相互吸收融合,D项正确。
8.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百家争鸣的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体现,由此可知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C项正确。
9.(1)他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培养了大量人才,传播了自己的思想学说。
(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容私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主张奉法强国。
(3)共同目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启示: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思考国家发展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
10.(1)如何治理国家。
(2)儒家:①;道家:③;墨家:④;法家:②。
(3)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办私学。
治国主张:以德治国。
(4)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