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8: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1.(2025保定期中)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他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只重才能,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相传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据此可知,秦王嬴政(  )
A.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C.为统一大业作重要准备 
D.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
2.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图年代尺的    处 (  )
3.贾谊在《过秦论》中评议:“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贾谊这段评议是 (  )
A.对秦统一中国的否定
B.对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肯定
C.对秦建立皇帝制度的否定
D.对秦统一中国的肯定
4.郭沫若指出:“自从秦统一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在某些时期出现了分裂割据的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作者意在说明 (  )
A.秦朝暴政的表现 B.秦朝统一的原因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5.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权力的象征,始于秦始皇。先秦时期,印、玺通称,秦始皇规定,皇帝用的印章叫玺,而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这个规定被历代王朝所沿用。这体现了 (  )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礼仪完善
D.中央集权
6.(2025合肥期中)下图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 (  )
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
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
7.“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据材料可知,为了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秦朝设立了 (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8.“虽然他的帝国最终只维系了14年,但他的制度却成为后世所有帝王参照模仿的对象。”材料里的“他”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是 (  )
A.统一货币、文字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车辆和道路宽度 
D.实行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9.(回归教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文中的“书同文字”是指秦始皇 (  )
A.推行变法 B.统一文字  C.统一车轨 D.善用人才
10.秦朝的玺印,是古代人们在交往时作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下图是秦朝“宜阳津印”,图上的汉字最可能是 (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楷书
11.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小钱币,大历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并整理了如下示意图,据所学可知,其作用是 (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
B.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
C.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D.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
12.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如下图),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 (  )
A.积极策划统一六国大计 B.币制混乱状况得到扭转
C.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 D.陆上交通道路四通八达
13.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  )
A.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彰显秦王朝正统性
14.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等数郡,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秦始皇此举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
A.加强对边疆的统治 B.推动周边经济繁荣
C.加快郡县制的推行 D.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15.对中国人来说,长城是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秦构筑“万里长城”的初衷是 (  )
A.守卫京师安全 B.抵御匈奴南下袭扰
C.宣示疆域北至 D.凝聚民族力量
16.根据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判断,下列适合作为该示意图名称的是 (  )
A.秦灭六国示意图
B.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图
C.秦长城四至示意图
D.灵渠示意图
1.(2025秦皇岛期中)《秦颂》中有这样一幕,燕国太子丹说道:“燕丹请陛下停止攻韩。燕丹请陛下与六国相安无事。”秦王嬴政道:“五百五十年了,小国想要变成大国,大国想要吞并小国,战争不停止。百姓好像活在水火之中。”这一幕反映出当时 (  )
A.秦国积极招募各国的人才
B.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C.秦国在诸侯国中实力最强
D.六国想与秦保持长久和平
2.《编年纪》是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之一。它以年份为线索,完整地记录了墓主人“喜”的一生。据此,可以确定“喜”参加的是 (  )
A.春秋争霸战争 B.秦与匈奴的战争
C.秦末农民战争 D.秦的统一战争
3.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有着强大力量的神兽,后来人们喜欢将有本领、有作为的人比作龙。秦朝人们把秦始皇称为“祖龙”,并被后世认可。这主要是因为秦始皇 (  )
A.统天下、称皇帝 B.重农桑、轻徭役
C.兴儒学、统文字 D.促经济、定历法
4.(新情境)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及释意。从字的释义可知,郡县制的建立 (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华夏认同
D.延续了分封制度
5.(2025南京期末)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下列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最有利于文明延续的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货币
6.以下为秦朝修建的两大工程。秦朝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完成这两大工程,主要得益于 (  )
A.商鞅鼓励耕织
B.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C.文字得到统一
D.度量衡制度的统一
7.下表措施共同反映了秦始皇重视 (  )
A.边疆治理 B.经济发展
C.制度创新 D.工程兴修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 该诗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什么重要措施
材料四 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材料四反映了秦朝为能够“制六合”而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它的推行有何深远意义
材料五 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
(4)材料五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9.(唯物史观)秦始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首次完成了中国统一。下面我们一起探究他的历史功绩。
【灭六国统一全国】
材料一 秦王任用了许多能干的人。李斯原来是楚国的一小吏,被秦王拜为客卿。王翦是秦国名将,秦王因未采纳王翦的建议导致伐楚失败,就亲自到王翦家当面检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分析秦能灭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描述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创制度中央集权】
材料三
材料四
(3)材料三、材料四反映了秦朝的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的开创者是谁 他实施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定措施巩固统一】
材料五
(4)结合材料五,指出秦始皇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历史影响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C 解析:材料表明秦王嬴政非常重视人才,并重用这些有才能的人,这表明他在为统一大业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广纳贤才,增强国家实力,C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题干“建立秦朝的时间”和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晚期,B项正确。
3.D 解析:题干贾谊评价的是秦统一六国,这是对秦统一中国的肯定;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
4.D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从秦统一以后,统一始终是历史主流,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统一的意义,D项正确。
5.B 解析:秦始皇规定皇帝用的印章叫“玺”,而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称为“印”,这一规定体现了皇帝在地位和权力上的独尊地位,强调了皇帝与臣民之间的等级差异。这种制度上的区别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B正确。
6.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皇帝制,集权于一身,强化中央集权,凸显了皇帝个人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因此,皇帝制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权威,A项正确。
7.C 解析:秦朝设置御史大夫以加强对官员的监察,防止权力被滥用,C项正确。
8.D 解析:材料中的“帝国”是秦朝,“他”指秦始皇;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
9.B 解析:据材料“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B正确。
1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的是小篆。题干秦朝“宜阳津印”,图上的汉字是小篆,C项正确。
11.D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
12.C 解析:秦代度量衡器历年来多有出土,如“高奴禾石铜权”,除陕西等秦国故地外,在山东邹城(齐国故地)、江苏盱眙(楚国故地)等六国故地都有所发现。这表明秦朝统一的度量衡得以推行。故选C。
13.B 解析:据题干“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这些交通网络,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也就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14.A 解析:根据题干“迁徙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政府更有效地管理边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A项正确。
15.B 解析: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B项正确。
1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示意图反映的是秦朝的疆域四至。故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B 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分裂割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统一是当时的民心所向,B项正确。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的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以咸阳(今陕西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符合题意。
3.A 解析:据材料“秦始皇”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发动强大的攻势,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A项正确。
4.B 解析:“封”的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郡”的释义是为君主管理。由于郡的长官由朝廷任免,意味着朝廷能够直接掌控地方官员的任命,从而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B正确。
5.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文明延续,C项正确。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方权力被大大削弱。这种制度使得秦朝能够高效地调配全国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完成修建大型工程的任务,B项正确。
7.A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理,迁民至岭南,与南越、西瓯人杂居共处;为了加强对北方的统治,修筑了长城;为加强对西南的管理,派使节到西南夷,设置郡县。故这些措施说明秦始皇重视边疆治理,故A符合题意。
8.(1)“秦王”:秦始皇。
历史事件:秦统一六国。
(2)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统一文字。
(3)措施:实行郡县制。
意义: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走向统一的趋势。
9.(1)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秦王嬴政善于用人,具有雄才大略。
(2)过程: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
历史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制度: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开创者:秦始皇。
目的:巩固统治。
(4)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影响: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