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8: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根据下面历史时间轴提供的信息,可判断H处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破釜沉舟,大败秦军
B.王莽篡权,建立新朝
C.“光武中兴”,重整朝纲
D.“文景之治”,国力增强
2.(2025苏州月考)刘秀在称帝的第二年,统一战争还在进行之时,便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26—28年,他先后九次下诏,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这些措施 (  )
A.导致了黄巾起义爆发 B.推动了北方人南迁
C.促进北方民族交融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实行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是 (  )
A.巩固君主专制 B.促进地方经济
C.充实边疆军费 D.打击地方经济
4.《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记载,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历史上称这一景象为 (  )
A.“楚汉之争”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州牧割据
5.(回归教材)“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图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  )
A.绘画技巧的成熟 B.农耕技术的发展
C.南方地区的开发 D.盐铁官营的实施
6.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如下图)。水排以水力为动力鼓风冶铁,“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功能是(  )
A.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B.把被淹土地变良田
C.提高铁器冶炼质量 D.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7.(2025沧州月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亲族进入朝廷,形成了□□专权的局面。“□□”应是 (  )
A.宦官 B.外戚 C.皇帝 D.丞相
8.(2025廊坊期中)下图反映的现象 (  )
A.促进了社会出现比较稳定的局面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
C.导致了政治腐朽不堪与社会混乱 D.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9.(回归教材)以下两幅图片共同反映的东汉时期出现的现象是 (  )
A.外戚势力膨胀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大族势力强大 D.州牧割据现象严重
 黄巾起义
10.“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这反映了 (  )
A.当时人民的愤怒情绪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B.当时统治者对人民的蔑视和仇恨
C.当时人民的彷徨和苦难
D.当时统治者害怕人民起来进行起义的畏惧情绪
11.“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苍天”和“黄天”分别代表 (  )
A.东汉王朝,黄巾起义军 B.秦王朝,陈胜、吴广起义军
C.西汉王朝,王莽军队 D.秦王朝,刘邦、项羽起义军
12.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  )
A.对抗了社会不公
B.获得了多方支持
C.推动了道教发展
D.借助了宗教手段
1.这是七年级历史(上)某一课三个子目的小标题。根据这三个小标题,你认为该课最适合的题目是 (  )
A.东汉的建立
B.东汉的兴衰
C.东汉灭亡原因
D.东汉农民起义
2.(跨学科·语文)成语“得陇望蜀”出自《后汉书·岑彭传》。据记载,东汉初年,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光武帝刘秀下令给大将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这主要反映了东汉光武帝 (  )
A.缓和民族矛盾
B.捍卫王朝统一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3.(2024重庆中考)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  )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
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
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
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
4.丰厚的文化必将孕育出精彩的艺术。下列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图片体现的生活景象反映了 (  )
A.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
B.外戚专权,政治腐败不堪
C.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
D.“文景之治”,经济繁荣发展
5.下图是东汉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这一现象是 (  )
A.诸侯王发动叛乱 B.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
C.黄巾起义爆发 D.百家争鸣
6.(2025廊坊期中)秦末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王莽篡汉时期绿林赤眉起义,为东汉开国奠定了基础;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灭。这些史实印证了 (  )
A.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秦汉时期国家尚未统一
D.古代中国民风彪悍
7.(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东汉再现了治世局面的辉煌,但最终因黑暗的统治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让我们走进东汉,去探究这一朝代的历史。
【人物评说——帝王篇】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事朝,日昃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轻赋税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期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刘秀是哪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他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建武盛世”在历史上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历史解释——专权篇】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图示显示了东汉中期以后的什么政治现象 这种现象给东汉政权带来了什么影响
【史料实证——衰亡篇】
材料三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3)材料三中所说的起义爆发于哪一年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和这次起义对东汉造成的影响。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9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自立为帝,定国号为“新”,公元23年,王莽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新朝也随之灭亡,B项正确。
2.D 解析:刘秀的措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劳动力,有效促进了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D符合题意。
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A项正确。
4.B 解析:根据题干“光武”和所学可知,“光武”指的东汉建立者光武帝刘秀,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出现的“天下安平”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
5.B 解析:根据材料《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可知,汉代的耕作,以二牛一人一犁最为典型,应用最为普遍,这表明农业耕作技术已有进步,农耕技术发展,B项正确。
6.C 解析:根据材料“鼓风冶铁”“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并结合所学可知,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C正确。
7.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朝政实际由皇太后掌控。为了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皇太后通常依靠她的家族成员,这些亲属进入朝廷担任要职,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B项正确。
8.C 解析: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亲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就依赖身边的宦官,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C项正确。
9.C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所示的东汉绿釉陶水亭,亭上有武士守卫,图二壁画中有车辆、骑马随从等,展现了东汉高级官员出行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豪强势力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以维护其利益的现象,C项正确。
10.A 解析:“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道出了农民誓死抗争的心声,故A正确;材料说明民众对于统治者的反抗决心,排除B;材料体现出农民誓死抗争的心声,不是彷徨、苦难和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畏惧,排除C和D。故选A。
11.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其中,“苍天”指东汉王朝,“黄天”指黄巾起义军,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D 解析:根据材料“创立了太平道”“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借助了宗教手段来发动群众,D正确;对抗了社会不公,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太平道在民间传播,没有体现获得了多方支持,排除B;推动了道教发展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
能力提升
1.B 解析:只有“光武中兴”符合东汉的建立,排除A;黄巾起义是东汉灭亡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东汉农民起义,排除C、D;B符合题意。故选B。
2.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光武帝刘秀下令给大将岑彭: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可知,光武帝是为了平定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和称霸陇西的隗嚣两个地方反对势力而下令的,这体现了他对于维护王朝统一、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决心,B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3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这是一种实用技能的运用,体现了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C项正确。
4.A 解析:图片中东汉宅院中悠闲对坐畅饮的主客二人,翩翩起舞的雀鸟,洒扫的奴仆及“击鼓说唱俑”反映了东汉“光武中兴”时期人民生活安乐。故选A。
5.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项正确;西汉初,发生了“七国之乱”,东汉时没有出现诸侯王发动叛乱,排除A项;黄巾起义爆发是在东汉末年,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干中“东汉中后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
6.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大泽乡起义、王莽篡汉时期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都是农民起义,这些起义虽然主体是农民阶级,但他们的行动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A项正确。
7.(1)王朝:东汉。
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减轻刑罚,赦免囚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说法:“光武中兴”。
(2)政治现象: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时间:184年。
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影响: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