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7:5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张骞通西域
1.(跨学科·语文)王之涣《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汉朝时把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  )
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下面是小张同学收集的有关西汉前期西域的资料。据此可知,汉武帝首次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
·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3.“封侯”是古代统治者对有功之臣的表彰手段之一,其封号多与功绩有关,汉武帝取“博广瞻望”之意,封张骞为“博望侯”,表彰的是他哪一项功绩 (  )
A.凿空西域 B.平定祸乱
C.开疆拓土 D.经略西南
4.(2024湖北中考)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  )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
5.《汉书·郑吉传》记载:“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始于张骞”意为(  )
A.号令从张骞开始颁布
B.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沟通和联系
C.中央政权派张骞开始正式管理西域
D.张骞打击西域,导致西域归顺汉朝
 丝绸之路
6.“丝绸之路从亚洲腹地、黄河文明的古老土地上起步,汇集了北方草原骑马民族、江河流域定居农业民族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又辐射向外,将世界几大古老文化圈……联系了起来……搭起一个历史演进的大舞台。”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张骞通西域 B.盐铁专卖
C.北击匈奴 D.班超经营西域
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由下面的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丝绸之路路线为 (  )
A.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B.长安→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洛阳→西亚→河西走廊→欧洲→西域→中亚
D.洛阳→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8.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据此推断,丝绸之路 (  )
A.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B.加速了西汉海上航路的开辟
C.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交往
D.使中国与世界连为一个整体
9.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10.《汉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区域:“东则接(连接)汉,厄(关隘)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这一区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始于 (  )
A.西汉政权的建立 B.班超经营西域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D.甘英出使大秦
11.《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孙国曾发生叛乱,引起西域各国惶恐不安,都护郑吉调动士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旧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这说明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
A.有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B.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C.加强了东西方物种的交流 D.促进了各民族间和睦相处
12.(2025佛山月考)据《汉书》载:“(公元前111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而《续汉书》载:到西汉末年时,武威郡“户万七千五百八十一”、张掖郡“户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二”。这表明 (  )
A.休养生息初见成效 B.边防建设持续发展
C.中央机构不断完善 D.专制皇权高度强化
13.东汉时期,他奉命出使西域,重建西域与汉朝的联系。他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71岁时才回到中原,不久因病去世。“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典故都与他有关。材料的“他”是 (  )
A.霍去病 B.张骞
C.卫青 D.班超
1.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记载:“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诚信)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司马迁称张骞的活动为“凿空”,是因为 (  )
A.司马迁和张骞都是西汉时期名人
B.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
C.张骞被匈奴扣留10余年的艰辛历史
D.司马迁为写《史记》而夸大张骞活动
2.下图是我国发行的一组纪念邮票,其纪念的历史事件 (  )
A.强化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
B.给政府造成沉重经济负担
C.保证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D.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象征
3.(2025鹤壁月考)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下列出土的汉代文物反映了 (  )
A.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B.罗马帝国丝织技术领先全世界
C.罗马帝国冶炼技术远高于中国 D.汉代农业技术领先于全世界
4.下图为1953年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于什格提的“汉归义羌长印”。“归义”是汉朝政府给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这件文物充分表明西汉时期该地区 (  )
A.雕刻技术先进 B.与内地联系密切
C.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是诸侯王的封国
5.(回归教材)“鎏金铜马”出土于汉武帝茂陵,其站姿挺立,体态矫健,造型匀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据考证,它的艺术造型源自汉朝御厩中饲养的中亚大宛国“汗血马”。“鎏金铜马”能够佐证 (  )
A.畜牧业的兴盛 B.冶炼技术的进步
C.“推恩”的实行 D.中外交流的繁荣
6.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古西域国之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发行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文物可用于说明(  )
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中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7.(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 (汉景帝后期)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一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什么
【政治之盛】
材料二 敦煌壁画
(2)材料二描绘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护之。宣帝改曰都护……
——《后汉书》
(3)材料三中“宣帝改曰都护”是在哪一年 这样做起到了什么作用
【外交之盛】
材料四 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以及铸铁术、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等地的特产,如毛织品、胡桃(核桃)、石榴、胡萝卜、大蒜等陆续传入中国。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B项正确。
2.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等西域地方政权夹击匈奴,D项正确。
3.A 解析:据题干“封张骞为‘博望侯’”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来,形成了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之举被称为“凿空”,A项正确。
4.B 解析:据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B项正确。
5.B 解析:题干信息“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于张骞而成于郑吉”,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B项正确。
6.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形成了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起步”的标志性事件,A项正确。
7.A 解析:据题干“丝绸之路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再到更远的欧洲和北非,A项正确。
8.C 解析:从题干信息中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使汉朝的物品和技术传到西域,同时也使西域的物品和文化传入中原。这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交往,C项正确。
9.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D项正确。
10.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区域为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C项正确。
11.A 解析:根据材料“都护郑吉调动士兵平乱,并及时安抚各国,使得各国依旧愿意服从汉王朝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域都护平定了乌孙国内的叛乱,并安抚西域各国,维护了西域的社会稳定,体现了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有助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A项正确。
12.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威、酒泉等地设置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表明汉朝时期边防建设持续发展,B项正确。
13.D 解析:根据“他经营西域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并结合所学可知,“他”指的是投笔从戎的班超,D项正确。
能力提升
1.B 解析:据题干“司马迁称张骞的活动为‘凿空’”和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使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以前未曾有过这样的沟通,“凿空”促进了人们对西域地区以及更远地方的了解,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为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新的交流时代,B项正确。
2.D 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大漠雄关”“西域胜境”等体现的是丝绸之路,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
3.A 解析:据题干“罗马金币”“漆器和丝绸”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A项正确。
4.C 解析:根据题干“‘归义’是汉朝政府给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归义羌长印”为汉政府发给羌族首领的官印,其中“归义”是汉政府给予其统辖的边远少数民族首领的一种封号,表明西汉时期该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项正确。
5.D 解析:鎏金铜马的艺术造型源自中亚大宛国的汗血马,说明在汉朝时期,中外交流较为繁荣,从而使汉朝能够接触到中亚地区的马匹,并将其形象应用于艺术创作中,D项正确。
6.C 解析:古西域的龟兹国遗址发现了正面铸有“五铢”,背面铸龟兹文符号的五铢钱。这一文物可用于说明古西域与汉王朝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说明了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故C正确。
7.(1)“文景之治”。
(2)事件:张骞出使西域。
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时间:公元前60年。
作用: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起点:长安。
作用: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