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的建立与统一
1.曹魏的第四个皇帝曹髦被权臣架空,“见威权日去,不胜其愤”,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曹魏政权随即很快被篡夺。该权臣是 ( )
A.诸葛氏 B.司马氏 C.琅琊王氏 D.江东孙氏
2.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其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千米。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
A.曹操 B.孙权
C.司马懿 D.司马炎
3.掌握历史朝代顺序有利于历史的学习。下图①处应该填写的是 ( )
A.东晋 B.秦 C.西晋 D.周
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4.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5.西晋时,鲁褒在《钱神论》中说:“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视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文章问世后,广为传诵。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 )
A.民勤乐业 B.清谈论道
C.兄友弟恭 D.唯利是图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这说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 )
A.连年不断混战局面
B.西晋采取分封制产生的弊端
C.晋惠帝的昏庸无能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7.西晋初年出现了“八王之乱”,这场混乱的直接目的是 ( )
A.争夺地盘 B.争夺中央政权
C.争夺人口 D.争夺国宝
8.“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材料强调八王之乱的( )
A.背景 B.过程 C.措施 D.影响
9.魏晋时期“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纳租调,服力役……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材料反映了西晋 ( )
A.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
B.民族内迁,缺少文化认同
C.汉族南迁,人口大量减少
D.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
10.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 )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11.“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大一统时代
北方各族的内迁
1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 ( )
A.匈奴、大月氏、羯、氐、羌 B.匈奴、大宛、鲜卑、羯、氐
C.匈奴、犬戎、羯、氐、羌 D.匈奴、鲜卑、羯、氐、羌
13.江统( —310年)《徙戎论》中写道:“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 ( )
A.匈奴和鲜卑 B.突厥与吐蕃
C.契丹与党项 D.蒙古与女真
14.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 ( )
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
15.(回归教材)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内迁各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主要是为了( )
A.加强经济交流 B.证明地位正统
C.学习先进文化 D.缓和社会矛盾
1.(跨学科·语文)《三国演义》最后一回(第120回)为“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至此东汉末至三国历史结束,一统于( )
A.东晋 B.刘宋 C.西晋 D.前秦
2.(2025廊坊期中)下图反映了晋惠帝 ( )
A.昏庸无能
B.大兴土木
C.重用权贵
D.善待百姓
3.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下表为不同等级的封国概况。晋武帝这一做法 ( )
辖下民户数 封国等级 置军人数
2万户 大国 上、中、下三军5 000人
1万户 次国 上、下二军 3 000人
5 000户以下 小国 1 500人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八王之乱 D.推动了人口内迁
4.每个王朝兴盛的原因总离不开“励精图治”“与民休息”这些关键词,但是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下图的晋墓壁画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哪一原因 ( )
A.皇族争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D.皇帝暴病而亡
5.下图展品为现藏于河南洛阳博物馆的“晋归义胡王”金印,学者认为印文中的“胡”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此金印可以用来研究 ( )
A.西晋统一全国 B.北方民族内迁
C.西晋八王之乱 D.中原人口南迁
6.(回归教材)据史料记载,内迁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声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些历史现象体现了少数民族( )
A.与汉族合同为一家人
B.自愿接受中央政府管理
C.浓厚的英雄崇拜情结
D.对中原地区文化的认同
7.(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炎即位之初)立即分封宗室二十七王,并任用宗王为重要诸州的都督。分封与宗王出镇是晋初企图借以巩固司马氏政权的重大措施。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措施导致西晋爆发了哪场内乱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此次内乱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材料四 山西发生饥荒,皇族司马腾乘机掳掠内迁各族人民,卖往山东、河北作奴婢,用来换取军粮。当时20多岁的石勒,也在被掠卖的行列中。后来石勒起兵反晋,建立后赵政权。
(2)根据材料三,指出内迁各族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四,指出西晋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内迁各族人民的。
(4)西晋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只存在了50年。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西晋“短命”的原因。
【详解答案】
基础达标
1.B 解析:由材料“曹髦……于是率僮仆数百人进攻权臣,结果失败被杀”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权臣”是司马昭。司马昭死后,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B项符合题意。
2.D 解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D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C符合题意。
4.A 解析: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这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腐朽。结合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故选A。
5.D 解析: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讥讽西晋时期奢靡腐败、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故D正确。
6.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宗室亲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是西晋采取分封制产生的弊端。故选B。
7.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故选B。
8.D 解析: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材料强调的是八王之乱的影响,D项正确。
9.A 解析:据材料可以得出,魏晋统治者针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十分残暴,这使得内迁少数民族十分怨恨,民族矛盾尖锐,综上,材料反映了西晋实行暴政,民族矛盾尖锐,A项正确。
10.A 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题干材料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选A。
11.A 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朝代的特征是纷争不断,短暂而亡。故选A。
12.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时期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D项正确。
13.A 解析:据材料“江统( —310年)”“关中之八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魏晋时期,“戎狄”指西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这一时期内迁的主要是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所以文中的“戎狄”主要是指匈奴和鲜卑,A项正确。
14.D 解析: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内迁到陕西关中一带,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内迁到山西一带,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D项正确。
15.B 解析:据题干“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证明自己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B项正确。
能力提升
1.C 解析: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故C符合题意。
2.A 解析:漫画“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反映了他的无知和对民间疾苦的不了解,充分说明晋惠帝昏庸无能。故选A。
3.C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晋武帝大肆分封同姓诸王,导致诸侯国实力膨胀,最终导致了八王之乱,沉重打击了西晋的统治,C项正确。
4.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生活奢侈腐化,养尊处优。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中央政权,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316年匈奴人灭亡了西晋。题干图片晋墓壁画可以印证西晋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养尊处优。C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据材料“应当是指晋武帝司马炎所封的匈奴首领”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晋武帝司马炎册封匈奴族首领有助于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因此这体现了北方民族内迁,B项正确。
6.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鲜卑族声称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表明他们对中原文化中黄帝、大禹的尊崇,从而反映出他们对中原地区文化的认同,D项正确。
7.(1)内乱:八王之乱。
原因: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昏庸无能。
(2)名称:鲜卑、羌、氐、匈奴、羯。
趋势:民族交融。
(3)西晋统治者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
(4)西晋统治腐朽;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晋惠帝昏庸无能;西晋对内迁各族的残酷统治,激起了他们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