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总结提升
一个时代主题: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一大主要特征: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和科技文化进步
一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一大繁荣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两大制度创新:夏朝开创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承袭;西周创立分封制,稳固了西周的统治
两种农业技术:铁器和牛耕技术
两大文明标志:甲骨文和青铜器
三大社会变革: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政治上,变法改革(代表:商鞅变法);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主要学派:儒、道、墨、法、兵)
1.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
制度 时期 概况
世袭制 夏朝 启在禹死后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分封制 西周 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县制 春秋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商鞅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以后地方管理模式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2.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异同
比较项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不同点 目的 争霸战争(成为霸主) 兼并战争(拓展疆土)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军队数量 军队数量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定胜负 军队人数成倍增长(最多达百万)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相同点 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3.理解春期战国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4.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类别 地位或价值
思想 文化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为政以德”
百家争鸣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经》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体诗歌,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
天文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先民们就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对日食、月食、哈雷彗星等天文现象都有所记载
历法 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医学 扁鹊 战国时期的名医,发明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问世,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1.(2024兰州中考)范文斌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而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2.(2024河南中考)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如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3.(2024泸州中考)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4.(2024成都中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强调“为政以德”,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这里,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 ( )
A.道德规范要求
B.文化教育模式
C.人才选拔途径
D.国家治理方式
5.(2024青岛中考)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
老子 孔子 墨子 韩非
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主张: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详解答案】
体验中考真题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反映了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
2.A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A项正确。
3.A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可知,春秋时期,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认同华夏观念,并且在战国时期主动融入了华夏族,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
4.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法家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二者关注的共同点是国家治理方式,D项正确。
5.D 解析: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四位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或方略,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孔子倡导德治与礼制,墨子强调“尚贤”,韩非则推崇法治,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