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8:1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邢台月考)下表所示目录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一书。据此判断,目录中“    ”处应填入(  )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第9课 秦统一中国………………….…...52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58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63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67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73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78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84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如图漫画反映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 (  )
A.兼并六国,一统天下 B.制度创新,中央集权
C.焚书坑儒,严控思想 D.北击匈奴,开拓疆域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是小历同学搜集的与秦朝相关的资料和文物,它们可以用来研究秦朝的   (  )
A.中央官职结构 B.国家统一措施 C.地方管理制度 D.疆域面积
4.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下列连环画中反映“伐无道,诛暴秦”这一口号的历史事件是 (  )
A.约法三章  B.大泽乡起义
C.四面楚歌  D.指鹿为马
5.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十二年,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思想控制 D.采取和亲政策
6.《沁园春·雪》中“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对秦始皇、汉武帝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秦皇汉武”是我国封建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皇帝,下列与之相关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
A.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
B.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C.汉武帝采纳“推恩”建议;尊崇儒术
D.汉武帝实行盐铁酒的官营、专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7.(2025镇江期中)右图为汉朝耧车模型(图一)和长信宫灯(图二)。它们可以用于研究汉朝的(  )
A.郡国并行制度 B.黄老无为思想
C.经济发展水平 D.国家治理方式
8.刘秀登基几年后,还乡宴请宗亲。酒酣喜悦之际,宗亲们说刘秀“少年时老实厚道,温柔绵绵,没想到他能有今天”。刘秀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以下信息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
A.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 B.刘秀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
C.刘秀治理天下采取较温和手段 D.“光武中兴”时期是个繁荣的时期
9.悬泉置遗址(如右图)是汉武帝时期设于河西走廊地区交通线上的一座规模较大的驿站。遗址中出土文物7万余件,其中简牍3万余枚,记录了汉代与西域各国往来的历史。与该遗址密切相关的史实是 (  )
A.巨鹿之战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丝绸之路
10.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11.东汉末年,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五禽戏”的中医学家是(  )
A.张仲景 B.扁鹊 C.华佗 D.黄帝
12.“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忏悔”等佛经中的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佛教艺术如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等也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这说明 (  )
A.佛教是中国本土兴起的宗教  B.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
C.佛教迎合了贫苦民众的愿望 D.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指出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共同作用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4分)
1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治国思想,历史的选择具有深刻的必然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关于政治社会方面的意见,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旧。儒家,是综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经验所发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所发生的思想。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初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最大的贡献是培养国力,但不适合于统一大帝国的治理。为了从意识形态方面维护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采纳了儒家出身的官僚董仲舒的建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先秦时期儒家和法家的政治主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治国思想与所处时代的关系。(6分)
15.(2025承德月考)小文同学在历史老师带领下,就中国的一些著名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了网上研学之旅。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帝辛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山东济宁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
材料二 1974—1977年在秦始皇陵东1千米处,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 260平方米。二号坑东西长124米,宽98米,占地面积为6 000平方米。三号坑占地面积520平方米。三个兵马俑坑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 000件,战车100辆,战马100匹。
材料三 东汉顺帝初年,张陵入鹤鸣山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使青城山成为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1)材料一中“宋国”的产生源于哪种政治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的特点。(8分)
(2)材料二从侧面反映出秦朝哪一无偿劳动的繁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王朝统治的特点。(6分)
(3)东汉后期,道教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派别,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派别是哪个,并归纳这一派别创立之初的社会背景。(6分)
【详解答案】
1.C 解析:根据题干目录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解决王国问题、尊崇儒术和北击匈奴,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因此,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C项正确。
2.B 解析:根据所学及漫画可知,“秦始皇”“朕为天下第一个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反映了秦始皇开创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制度创新,自称皇帝,设立三公的史实,B项正确。
3.B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都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
4.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伐无道,诛暴秦”可知与秦末农民起义相关,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与“伐无道,诛暴秦”对应,B项正确。
5.A 解析: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A项正确。
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上采纳“推恩”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尊崇儒术;在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酒的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
7.C 解析: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也进一步发展,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体现了汉时手工业者的高超技艺。因此耧车和长信宫灯都体现了汉朝的经济发展水平,C项正确。
8.C 解析:据题干信息“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刘秀采取较温和手段治理国家,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
9.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悬泉置遗址”“记录了汉代与西域各国往来的历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悬泉置遗址位于丝绸之路上,其出土的文物可以用于研究中原与西域的交往情况,因此与该遗址密切相关的史实是丝绸之路,D项正确。
10.A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国古代就已经对新疆地区进行经营管理,这说明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A项正确。
11.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这套体操叫作“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C项正确。
12.D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皆大欢喜”“大千世界”“忏悔”等体现了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寺庙建筑、佛像雕塑等体现了佛教对中国艺术产生影响,这充分说明了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D项正确。
13.(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
地方制度:郡县制。
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等。
(2)措施:采纳“推恩”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主动出击匈奴。
作用: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3)秦始皇:消极或压制态度,“焚书坑儒”。
汉武帝:重视儒学,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共同目的:巩固中央集权和维护社会稳定。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4.(1)儒家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法家政治主张:以法治国。
(2)变化:由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到尊崇儒术。
原因:加强大一统帝国治理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15.(1)制度:分封制。
特点:依据血缘关系远近与功劳大小分封;严格的等级结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无偿劳动:徭役或兵役。
特点:军事实力强大,武力统一;统治时间短暂;统治残暴;等等。
(3)派别:太平道。
社会背景: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阶级矛盾尖锐。(东汉末年,统治黑暗,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