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总结提升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8:1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总结提升
一个局面:秦汉大一统
一条大动脉: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大政局动荡: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两大治世:“文景之治”(西汉文帝、景帝)、“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
两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和黄巾起义(东汉)
三大举措:秦始皇巩固统一、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三大领域的成就:科技(造纸术、医学、数学和农学);史学;宗教
1.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接受“推恩”建议,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思想文化 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
军事、民 族关系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总体评价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2.儒家思想地位的变迁
阶段 春秋(创立) 战国(发展) 秦朝(打击) 西汉(推崇)
地位 不受重视 受到打击 成为正统思想
相关史实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尊崇儒术
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其主张不能满足地主阶级实现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秦始皇推崇法家思想,用严刑峻法加强专制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秦朝 北击匈奴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西汉 和亲政策 西汉初期,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反击匈奴 汉武帝时大举反击匈奴。对抗的高潮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
凿空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 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逐渐形成,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海上丝绸 之路 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最重要的一条航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设置机构 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 出击匈奴 73年,东汉派兵出击匈奴
经营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30多年。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
4.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领域 时期 成就
造纸术 西汉 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工艺,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
医学 东汉末年 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称为“医圣”
华佗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数学 东汉 《九章算术》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农学 西汉 《氾胜之书》总结了农业生产经验,提出多种农业生产方法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写成《史记》,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 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末年 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道教兴起
1.(2024成都中考)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2.(2024北京中考)琅琊刻石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时所刻。刻石上的文字有“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该文物 (  )
A.见证了秦灭六国的过程
B.体现了楷书艺术的成熟
C.记载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D.反映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影响
3.(2024潍坊中考)“‘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起源于三代,在秦朝变为现实。”下列文物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
A.毛公鼎 B.刀形币
C.半两钱 D.瓦当
4.(2024·枣庄中考改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这样描述:“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制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此外,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这位“新皇帝”是 (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文帝 D.光武帝
5.(2024遂宁中考改编)《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
A.约法三章
B.焚书坑儒
C.休养生息
D.奖励军功
6.(2024泰安中考)《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出土的文物大部分是陶俑,还有铜器、铁器小件。这表明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7.(2024青岛中考)下表列举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部分治国理政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 (  )
时期 措施
西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秦朝 废分封,置郡县
西汉 颁布“推恩令”
A.巩固统治
B.加强皇权
C.分封诸侯
D.休养生息
8.(2024宿迁中考改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我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南稻北麦,南甜北咸”的饮食风格。下列源自西域的食物传入中原后,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些食物的传入始于 (  )
A.丝绸之路开辟 B.秦灭六国
C.西汉建立 D.东汉建立
9.(2024枣庄中考)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西汉时人们懂得造纸
B.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造纸原料
C.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10.(2024武汉中考)【丝绸与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发现于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接受汉朝西域都护统辖。“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面积不大,但色彩极为丰富,代表了当时丝织技术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
——摘编自郑茜《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桑、蚕、帛以及偏旁从丝的100多个与丝有关的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中产生的丝茸沉淀物与凸版印花技术的启发;汉代以来,丝织物不断西传,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诸国进行经济交流的主要产品。丝绸延绵数千年,至今依旧光耀神州,已成为国家文化的名片,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摘编自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考古发现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3)学校准备开展“建设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历史研学活动,请你从丝绸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的角度拟定一个活动主题。
【详解答案】
体验中考真题
1.A 解析:据题干“百代皆行秦政制”“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他们都肯定了秦朝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A项正确。
2.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在经济上,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C项正确。
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采用圆形方孔半两钱通行全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C项正确。
4.A 解析:根据材料“将……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新皇帝”是秦始皇,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5.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汉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为恢复发展经济,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至汉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C项正确。
6.A 解析:根据题干“《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即汉文帝霸陵,其出土的大部分文物是陶俑,还有铜器、铁器小件”可知,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记载,A项说法正确。
7.A 解析: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秦朝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郡县制,西汉颁布“推恩令”,旨在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是巩固统治,A项正确。
8.A 解析: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胡瓜、胡萝卜、胡桃、胡豆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故A正确。
9.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不是发明,C正确。
10.(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丝绸之路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汉朝丝织技术水平高超;以精绝国为代表的西域民众对中央王朝的认同;等等。
(2)丝绸催生了大量甲骨文字;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直接受到制丝过程的启发;丝绸将中国货通世界、与世交好的愿景传递。
(3)丝绸之路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