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石家庄期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其主要依据是 ( )
A.《史记》上的记载说明
B.考古发掘出其使用过的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相似
2.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 )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
3.“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对史前时期的一次推论,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制造劳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B.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
C.劳动在原始人进化中起着决定性因素
D.北京人外貌完全靠我们的想象和猜测
4.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得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5.下列图片内容共同体现了 ( )
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镰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A.制陶工艺的发展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定居生活的开始
D.原始农业的产生
6.下图是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骨哨。据此推知,河姆渡人 ( )
骨哨吹响之时,发出的声音正是鹿鸣的声音。专家认为这种骨哨子就是当时河姆渡人用来猎鹿的工具,以声音对其进行诱引,从而完成对野鹿的诱捕
A.具有很高音乐素养 B.从事农业生产
C.捕猎仍是食物来源 D.过着定居生活
7.河姆渡人的房屋是以桩木为支架,上面架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盖顶的干栏式建筑。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将中国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向前推了3 000多年。这( )
A.证明了长江流域的富庶
B.代表了发达的中原文化
C.体现了先民的劳动智慧
D.反映了不同区域的交流
8.下列图片能印证 ( )
A.原始居民制陶技术高超 B.黄河流域的历史遗存丰富
C.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技术水平 D.我国远古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9.下面都是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玉器。这些玉器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 )
玉琮(象征神的徽章) 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玉璧(祭天用的礼器)
A.手工业的进步
B.治国理念萌芽
C.审美意识进步
D.娱乐活动丰富
10.(2025廊坊月考)距今5 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在上述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 ( )
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体现出了阶级分化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
11.右图是发生在远古传说时期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 ( )
A.部落联盟的兴起 B.华夏族的形成
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早期国家产生
12.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
A.实行禅让制度 B.政权更替频繁
C.职位不再世袭 D.出现阶级分化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2025苏州期末)在历史学习中,小吴了解到“满天星斗”是新中国考古学主要奠基人苏秉琦先生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要观点,并尝试根据所学知识验证苏先生得出的这一结论。请你一起参与完成。(20分)
步骤1:梳理旧石器时代主要遗址。
材料一
文化分期 主要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 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山西匼河
旧石器时代中期 山西许家窑、山西丁村、广东马坝、湖北郧阳
旧石器时代晚期 北京山顶洞、山西峙峪、河北虎头梁
步骤2:搜集早期人类使用的劳动工具信息。
材料二
(1)据材料一,指出旧石器时代我国古人类主要分布在哪两条河的流域。(6分)
(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所用石器的制作方式。图二中劳动工具的出现,表明当时已出现什么产业 (9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帮助小吴归纳中华文明起源特征。(5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最终发明了农业……人类开始相对安定的定居生活,在黄河、长江、辽河流域等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较迅速地发展和繁荣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时空定位 距今约7 000年;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距今约6 0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自然环境 气候温暖湿润 气候冬冷夏热
生产与生活 人工栽培水稻;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使用磨制石器、陶器和骨器;建造干栏式房屋 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材料三 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 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 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产生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与生活的共同点。指出造成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认识。(6分)
15.某班同学正在开展“史前人类文明”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进来。(24分)
【适应自然的能力】
材料一 人类能够使用和控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了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摘编自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
【产生原始农业】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农业产生于约1万年前。人类栽培的谷物有粟、稻、黍、稷、麦等;种植的蔬菜有芥菜、白菜或油菜等;种植的作为纺织原料的作物有大麻及苎麻等;驯养的家畜有狗、猪、羊、牛、马、鸡等,人类还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当时的人们制造出石、木、骨、蚌质的农具,其种类有整地农具耒、耜、铲、锄、犁,收割农具刀、镰,加工农具磨盘等。
【开始定居生活】
材料三
【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四 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各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形成华夏民族】
材料五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北京人”怎样用火“对付自然”。(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原始农业的特点。(6分)
(3)写出图一、图二房屋复原图的名称及住在其中的原始居民。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最终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谁 (4分)
(5)从材料五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4分)
【详解答案】
1.B 解析: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们之所以称元谋人为“人”,其主要依据是考古发掘出其使用过的粗糙的石质工具。故选B。
2.C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故C符合题意。
3.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化石和考古发现是研究古代人类的第一手史料,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B项正确。
4.D 解析: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可能已经知道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故D符合题意。
5.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石镰”“粟和黍”“陶猪”可知,“石镰”是农业生产工具,“粟和黍”是农作物,“陶猪”体现了家畜饲养,三幅图片都与原始农业有关,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原始农业的产生。故D正确。
6.C 解析:据题干可知,河姆渡人借助骨哨诱捕野鹿,这说明捕猎仍是河姆渡人的食物来源。故C正确。
7.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使用了榫卯结构技术,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先民的劳动智慧,C项正确。
8.D 解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陶壶、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即我国远古人类会制作磨制工具、陶器、乐器骨笛等。故D符合题意。
9.B 解析:题干中象征神的徽章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祭天用的礼器玉璧等反映了良渚古城时代利用神、人、天等力量进行治理,是治国理念的萌芽,B项正确。
10.B 解析:据题干可知,距今5 000年左右,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故B符合题意。
11.B 解析:据图片信息“黄帝”“炎帝”“蚩尤”“涿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炎黄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日后形成华夏族。故B正确。
1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推举贤能的人做首领,实行的是禅让制,故A项正确。
13.(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制作方式:旧石器时代所用石器是通过打制方式制造出来的;新石器时代在打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磨制技术。
产业:农业。
(3)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多元一体,中原核心;地处大河冲积平原;文明具有原生性;兼容并蓄,延绵不断。
14.(1)采集、渔猎无法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人类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
(2)共同点: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种植粮食作物;都饲养家畜;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3)特点:多元一体。
认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的发展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15.(1)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用火照明,用火御寒;等等。
(2)农作物种类繁多;发展了养殖业;有多样的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
(3)图一:半地穴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图二: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原始居民。
原因:自然(地理)环境不同。
(4)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
首领:黄帝。
(5)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的过程中融合而成,多元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