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总结提升
一个主题: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大贡献: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一种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一种制度:禅让制
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和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河姆渡人、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两个出现早期国家的遗址:良渚古城遗址(长江下游地区)和陶寺古城遗址(黄河中游地区)
两场远古传说中的著名战役:阪泉大战(黄帝与炎帝)和涿鹿大战(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
三大主要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大禹治水)
1.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
项目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代表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 河姆渡人、半坡人、大汶口先民等
食物来源 以采集、狩猎为主 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
居住条件 洞穴,群居生活 建造房屋,开始定居
使用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社会分工 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 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分工
2.河姆渡人与半坡人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不同点 地理环境 生活在长江流域,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氏族文化的代表 生活在黄河流域,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氏族文化的代表
房屋样式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农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 主要种植粟、黍
相同点 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距今约7 000—6 000年),都处于氏族社会时期
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陶器
1.(2024新疆中考)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2.(2024临沂中考)下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3.(2024重庆中考)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 000—9 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 000—8 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 500—3 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4.(2024青岛中考)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5.(2024成都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 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6.(2024辽宁中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7.(2024苏州中考)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8.(2024福建中考)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9.(2024金昌中考)下面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0.(2024六盘水中考)“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11.(2024乐山中考)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 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 ( )
A.华夏认同 B.革故鼎新
C.道法自然 D.和而不同
【详解答案】
体验中考真题
1.A 解析:题干材料说明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故A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B;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C;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D。
2.C 解析:图片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C项正确。
3.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在多处遗址出土了稻、粟等遗存,这说明中国在很早就种植水稻、豆类、粟等农作物,反映的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符合题意。
4.B 解析:据题干“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及“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图片可知,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故B正确。
5.A 解析: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懂得种桑(树)养蚕,会种植农作物,这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农桑文明的出现,A项正确。
6.A 解析:图片文物都是陶器,这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烧制陶器,故A符合题意;图片文物都是陶器,不能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制作乐器,排除B、C、D。
7.A 解析: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可知,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A项正确。
8.A 解析:据材料“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A正确。
9.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均出土了龙形器物,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
10.A
11.A 解析:据题干“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 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腾”可知,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华夏认同。故A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