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2025-2026学年历史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8 18:1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评估测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北京东城区期末)基于历史知识和历史证据生成历史想象是历史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下列历史想象图生动地描绘了 (  )
A.旧石器时代的共同劳动 B.我国稻作农业的繁荣
C.我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 D.我国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考古发现表明 (  )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距今约1万年)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距今约1万年)
A.农业生产使用打制石器  B.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C.粟是当时唯一的农作物  D.当时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3.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的布局,可以证明夏朝 (  )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4.(2025长春期末)“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  )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兼并战争,社会变革
C.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D.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5.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楚国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秦国商鞅提出“有功者,各以率授上爵”。由此可知,各国通过变法(  )
A.停止了兼并战争 B.普遍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彻底瓦解了旧贵族等级体系
6.商鞅主张“故法者,国之权衡也”,韩非认为“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据此可知,两人都主张 (  )
A.君臣有序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7.“百代皆行秦政制,万年咸用始皇心。”这是后人对秦始皇实行的各项制度及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的评价。该观点表明了秦朝 (  )
A.促进了古代思想文化发展高峰  B.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C.开创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D.开始出现了大一统的鼎盛局面
8.“秦砖汉瓦”是古代建筑构件上的艺术典范。如图,汉代瓦当种类丰富,纹饰精美,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审美、社会状况和思想意识形态。下图中的文字瓦当 (  )
A.表明西汉手工业分工非常精细 B.证实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
C.体现了汉朝大一统的思想理念 D.说明西汉重视民众的文化教育
9.某校历史社团开展“认识文物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学习活动,制作了一份电子信息报,将以下文物图片编排在一个版面。下列标题符合该版面主题的是 (  )
A.织梦流光·两汉器物  B.绮丽古韵·古代农耕生活
C.巧手禅心·工艺美学  D.青莹之韵·佛教色彩浓厚
10.(2025绵阳期末)“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几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A.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B.休养生息,稳定民心
C.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11.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反映的是 (  )
A.北魏的汉化改革 B.南朝政权的更迭
C.中原人口的南迁 D.西晋的短暂统一
12.北朝文人的作品除了与生俱来的游牧文化底色外,还吸纳了中原地区朴实敦厚的儒家文化;而南朝文人的诗歌除一以贯之的文学气质外,风格也渐趋于雄健豪迈之风。这一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 (  )
A.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 
B.政权更迭加剧南北方的冲突
C.人口迁徙促进经济发展 
D.政治变革加快少数民族汉化
二、非选择题(共64分)
1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1)材料一体现了哪些治国理念 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 (8分)
材料二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汉书·景帝纪》
  东汉初期,人口和垦田的数目有所恢复,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
——据《后汉书》整理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两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4分)
材料三 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黏谷)、粟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南朝)宋时豫章郡的良田可达一亩二十斛(石)。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逃往南方地区,南迁的人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许辉《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耕经济取得的新发展。概括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14.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张老师以“借鉴·发展”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22分)
任务一 【绘示意图——政治智慧固统一】
(1)政治制度的创新体现统治者的智慧。上面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秦始皇和汉武帝怎样的政治智慧 (8分)
任务二 【观看地图——交流互鉴促发展】
(2)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世界文明共同发展。简析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四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图四道路的开辟有何意义 (8分)
任务三 【阐述史实——变法改革增实力】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北语,一从正音”。还下令鲜卑族一律改穿汉装。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通过改革,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相互影响,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附带同化,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摘编自《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意义。(6分)
15.(2025西安期末)探究题: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22分)
【使用甲骨文】
材料一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一座商朝大墓,墓主叫妇好。其中一件甲骨残片(如图)记载:“辛巳这一天占卜,殷阵(人名)述所卜的事:征集妇好的3 000人,聚集万人的军队,商王命令征伐敌方,能受到上天的保佑。”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妇好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6分)
【统一文字】
材料二 (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统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迎合简约需要)。
——徐锴《说文系传》
材料三 高祖(北魏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说北方方言),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魏收《魏书》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在文字的书写和语言交流上秦朝、北魏采取的措施。概括这些措施的作用。(6分)
【探寻材料】
材料四 蔡伦字敬仲……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蔡)伦乃造意(创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年)奏上之,帝(汉和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全、都)称“蔡侯纸”。
——范晔《后汉书》
(3)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在探寻书写材料上,蔡伦作出什么贡献 这一贡献对文化、教育产生什么影响 (6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书写一条即可)(4分)
【详解答案】
1.D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故D符合题意;河姆渡人、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排除A;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半坡人种植粟,排除B;河姆渡人、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与古人类起源无关,排除C。
2.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题干中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都发现了炭化的谷物,这表明在史前时期这些地区已经存在农业生产活动,由此可知,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B项正确。
3.A 解析:由材料图片可知,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的布局反映了地位高者位居中心,这证明了夏朝等级有序,阶级分化,A项正确。
4.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相互争斗、兼并,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兼并战争,社会变革。故B符合题意。
5.C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故C正确。
6.C 解析:根据材料“故法者,国之权衡也”“法行而君不必忧,臣不必劳,民但而守法,上下无为而天下治”等信息可知,商鞅认为法律是一个国家判断是非的标准,韩非认为法律执行得好,君臣就不忧虑,这体现了二者都强调法的重要性,强调以法治国,C项正确。
7.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百代皆行秦政制,万年咸用始皇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开创的皇帝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C项正确。
8.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并天下”歌颂的是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一统的汉朝;“单于天降”指的是当时汉军击退匈奴贵族袭扰,维护西汉的统一与安宁;“长乐未央”是指希望汉帝国永续,传之“千秋万岁”;“四夷尽服”歌颂的是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归附大汉王朝。因此,上述瓦当中的文字均体现了汉朝大一统的思想理念,C项正确。
9.C 解析: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纹饰华美,亮丽如新,反映了西汉漆器制作的水平。薄如蝉翼的素纱单衣花纹绮丽,是稀世珍宝。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青瓷莲花尊体现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快速进步,制瓷水平高超。这几件文物共同体现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高超水平,C项正确。
10.C 解析:根据“八王之乱”“流民起义”“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等可知,西晋时期纷争不断,最终导致西晋短暂而亡,C项正确。
11.C 解析:从题干中“北人避胡”可看出北方人为了逃避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和袭扰而南迁,“南人至今能晋语”体现了中原人口南迁,民族交融,C项正确。
12.A 解析: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人相互借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变化,说明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发展,A项正确。
13.(1)理念:以民为本的思想,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以法治国。
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智慧。(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2)西汉:文景之治。
东汉:光武中兴。
(3)新发展: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东晋南朝统治者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视;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答出两点即可)
14.(1)图一: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确立皇帝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地方建立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皇帝和朝廷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图二:汉武帝在地方进行“推恩”,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邻近的郡管辖,削弱了诸侯实力;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解决了诸侯王问题,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等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2)内在联系:图三反映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图四反映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措施:说汉语;穿汉服;通汉婚。
历史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5.(1)妇好:喜好占卜,能征善战。
时期:从商朝开始。
(2)秦:统一书写形式。
北魏:统一发音。
作用: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交流。
(3)贡献:改进了造纸术。
影响:造纸术的传播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
(4)历史悠久;书写和发音统一;书法成为中国艺术代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