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水资源问题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条件和农业的命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水资源为14亿km3,工农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量25%和70%。因人口急剧增长,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减少25%。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均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虽然中国的水资源量为2.8万亿m3,排在世界的第六位,但人均量却排在109位。全国一半的城市缺水,其中108个严重缺水,目前1.33亿hm2耕地中,尚有0.55亿hm2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有0.93亿hm2草场缺水,全国每年有0.2亿hm2农田受旱灾威胁,农村8000万人和6000万头家禽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量达3000亿m3。
建国以后,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修建起8万座水库,发展灌溉面积0.49亿hm2。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79座,完成土石方上亿m3。与此同时,在水资源利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既有水多的威胁,更有水少的威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威胁,在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守着雨水过日子,神州大地虽有水库星罗棋布,但却是20世纪50—60年代的产物,80%带病运转,岌岌可危,367万km2的水上流失区日益剥蚀着大地的肌体,每年北方冬春旱灾,麦子不能正常播种,在南方水乡泽国,因污染出现“富有的贫困”现象。上述情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洪涝
水多成灾。洪涝灾害是破坏水资源平衡的毁灭性危害,损失极大。大范围的大雨、暴雨使江河水位陡涨,甚至河堤决口,大面积农田被淹,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绝收,年均损失粮食150亿kg。建国50多年来,平均每年洪涝在0.08亿hm2,其中1951、1962、1980、1983年受涝农田面积在0.82亿hm2,成灾面积407万hm2。20世纪90年代,老天爷给人们带来3个下马威,其中:1994年全国洪涝面积极为严重,一些地区发生建国以来罕见的洪灾,其洪水量级之大,台风登陆次数之多,受灾面积之广,经济损失之重均超过了大灾之年的1991年。
二、干旱
农业缺水巨大,常受干旱的威胁,平均每年损失粮食400亿kg,常年缺水量达300亿m3,受灾面积达0.2亿hm2。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发生旱灾达105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我国北方的旱灾更为频繁。自16世纪以来的400多年中,每百年发生旱灾少的31次,多的达91次。新中国建立后,干旱发生的频率仍然很高,面积大,范围广。进入20世纪90年代,干渴的土地越来越多,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0.31亿hm2,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均比20世纪50年代成倍增长。1994年的江淮伏旱引人注目,持续干早45—75天,镇江、南京、无锡、常州伏旱连秋旱,受灾面积117.6万hm2,有2700万人、1066万头牲畜家禽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严重,稻谷1/5枯死,棉花脱蕾脱铃、花生不开花,山芋不牵藤、多种经营损失3亿余元,成鱼和特种水产成批死亡,家畜被迫低价转卖,交回运输受到影响。1995年本因大水之年,可旱魔依旧不依不饶、南方先涝后旱,东北是东涝西旱,西北是春旱连夏旱,全国有260万hm2土地几乎颗粒无收。进入1996年西北五省区,200多万hm2小麦无法播种,3万hm2麦苗全部枯死。
三、水体污染
近几年来,全国年均污水排放量达360亿吨左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km河川,有1.9万km受到污染,0.5万km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不堪入目。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较重,86%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水体严重污染,养鱼业造成巨大损失,浙江省的嘉兴市是重要的商品鱼基地,北部水域共有外荡养殖0.38万hm2,1995年,受污染水域0.19万hm2,经济损失364万元;1996年上半年,受污染水域0.16万hm2,死成鱼124万kg,鱼苗1500万尾,经济损失1007万元。
四、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是地表面岩土体在人为和自然的地质作用下而产生的变形,导致地面建筑物被毁,人民的生命财产受损的事件,目前与水资源有关系则有以下几类。①地面沉降。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地大量地或过量抽汲地下水,致使地下松软地层压缩,造成地面沉降,此灾害涉及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海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最大累计沉阵量达2.63m,天津市沉降区面积达730km2,地面沉降是随地下水水位降低幅度和地下水开采发生相应变化。②地面塌陷。此灾70%由人类活动所引起,广东省的凡口铅锌矿,因矿坑排水导致地面开裂、塌陷,产生大小陷坑160多个,近70万hm2农田受损,4000m铁路和150m公路遭到破坏,7000m2建筑物受到影响。我国的煤城抚顺和七台河,地面60%沉陷,迫使许多企事业单位搬迁,数十万人受灾。损失年均4亿元以上。③地裂缝。过量抽汲地下水,在一定的土层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地裂。古城西安从东向西出现三条地裂缝,钟楼、大雁塔古迹文物深受其害,钟楼墙体中出现数条裂缝,西北大学内出现一条500m裂缝,东郊昆仑机械厂一座三层楼因出现裂缝,单位从中间拆掉一个门洞,成为真正的“半边楼”,全市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④矿井突水。工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因采掘打眼放炮,破坏了围岩结构,引起地下溶洞,暗河陡然涌入矿井造成事故,全国突水事故经济损失约50亿元。
五、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加快
水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所不可代替的物质,更是城市正常生活和工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城市在近几年发展640座,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普遍不足,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使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每年因此损失1800亿元。由于城市工业过度集中和人口增长,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远远超出容许范围,造成许多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产生水资源的一系列负效应。如地面变形等、南方的海水入侵、北方的地下漏斗。
六、水土流失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旱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流失加剧和植被覆盖率减少,破坏水资源平衡有密切关系。还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厘米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江河、湖泊因泥沙淤积,降低行洪、蓄洪和陡洪的能力,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m,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5亿吨,已超过黄河入海泥沙1/3,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库容累计200亿m3,相当于废弃库容1亿m3的水库200座。
《第三节 水资源》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是( )
A.江河湖泊水 B.高山冰雪融水 C.大气水 D.地下水
2.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北方多,南方少 B.西北多,西南少
C.南方多,北方少 D.东北多,西南少
3.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开发地下水
4.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
A.冬春多,夏秋少 B.冬春少,夏秋多
C.东部多,西部少 D.东部少,西部多
5.调节河水水量季节变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兴修水库 B.节约用水 C.跨流域调水 D.防止水污染
6.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方案的主要优势是( )
A.输水线路较短 B.人口少,最为经济
C.可以利用已有河道及天然湖泊 D.南高北低方便引水
7.下列地区中,缺水严重的是( )
A.三江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8.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 B.水资源内流区多、外流区少
C.水资源的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 D.水资源的季节变化是秋季多、春季少
9.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的水能蕴藏量占我国水能蕴藏量的( )
A.60% B.40% C.70% D.90%
10.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主要有( )
A.跨流域调水 B.防治水污染
C.兴修水库 D.节约用水
11. 下面关于我国水资源、水能资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也占世界前几位
B.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长江水系最多,黄河第二
C.我国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D.我国正在兴修的河南小浪底工程将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二、读图综合题
12.阅读有关南水北调工程材料,分析回答:
社会各界关注的南水北调工程已于2002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确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调水,以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适应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南水北调工程将把我国的哪四大流域连接起来?
(2)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和中线是将 (河流)的水调往 地区。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调水可利用 河道,经过 、 、 、
、 五个省级行政区。
(4)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是从 水库调水,经过 、_ 等省级行政中心一直输往北京、天津。
(5)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的黄淮海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6.3%,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4.7%,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1%左右,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的6%。黄淮海地区水资源十分紧张。
(1)我国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有哪些?
(2)应如何解决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A 6、C 7、C 8、A 9、C 10、C 11、C
12、(1)长江 淮河 黄河 海河(2) 长江 华北(3)京杭大运河 江苏 山东 河北 北京 天津(4)丹江口 郑州 石家庄(5)能够有效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13、1)提示:水资源本身不足,而农业需水量很大,水资源污染破坏等。(2)节约用水,推广节水技术等。
《水资源》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规律是( )
A.东南多,西北少
B.东多西少
C.夏秋多,冬春少
D.夏秋少,冬春多
2、我国正在建设中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 )
A.水污染问题
B.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
C.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D.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
二、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漫画甲
材料二:图乙为2001年3月公布的国家节水标志。
材料三: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低于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属于用水紧张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三个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什么问题? 。
(2)材料中的节水标志,圆形(原为绿色)代表地球,留白的部分为一只手托起一滴水。你怎样理解这一标志? 。
《水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我国设计经济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我国水资源的现状,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和讲解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准备课堂讨论。
2.教师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准备相关投影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作游戏,今天我出个字谜给大家猜猜:大于号,小于号,全靠小心别去掉。(打一字)答案:水。
讲授新课
教师板书:第三节 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教师提问:什么是水资源?水是宝贵的资源,分组讨论,它宝贵体现什么地方呢?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学生先看书总结,然后小组讨论。)
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略)
承转:刚才我们学习理论知识,下面我们看一看P75的图3.13“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的分布示意”,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图)
提示:一个国家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答题可以表明这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和分布空间分布情况。由图并结合P75-76的文字,可以得出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从空间分布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从时间分配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详情见课本说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 以旱地为主。我国将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学生阅读课文P76活动中的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影响,并完成活动中的题目。)
板书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教师:阅读一段材料:【三峡大坝建成】“三峡大坝是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三峡大坝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建成。”我国为什么建设三峡大坝?(引导学生回答,缓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状况,引出要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话题。)
教师: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明确:兴修水库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提示学生我们周围的水库的意义,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理解水库的作用。)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多媒体出示南水北调示意图,并简单解说引滦入津、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的作用及意义,提示学生分析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教师: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水资源紧缺。
教师提问:我国水资源短缺有其它原因吗?有没有浪费、污染的原因?
展示材料(中国水资源浪费材料。)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教师板书:污染、浪费严重。
教师提问:我们身边有水资源的污染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那我们应如何解决我国的水资源问题?(引导学生看书P79-P80。)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比起保护水资源节水显的更重要。我们应如何节水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提问:对于我们而言,家庭节水比农业和工业的节水显得更重要。小组讨论:家庭里有哪些水资源是可以节约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学总结:(略)
课后作业:完成P81-P82活动题。
课件15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水请你说说水的用处从空间分布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从时间分配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一、时空分布不均缺水多水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北部 东北平原西部华北平原 辽东半岛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区武夷山脉 海南岛过渡
少水
丰水 思考: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千辛万苦找水喝!在有限的水源里取水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严重缺水区缺水区供需基本平衡或有余区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现状如何缓解我国的缺水状况?兴修水库 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 跨流域调水 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制定法律、法规
?有偿使用
?制定“中国水周”
?制定“节水标志 ”
1、我国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做了
哪些工作:2、请你为节约 、 保护水资源提建议。 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家庭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请你以“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为主题,创作一则广告语,形式不限,写、讲或画漫画都可以。创新活动课件20张PPT。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 水资源水是宝贵的资源 大家思考一下人类的哪些活动要用到水资源呢?
日常生活
农业
工业
等方方面面都要利用到水资源
人类在一、时空分布不均 想一想哪些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这个问题。 我国水资源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又有着怎样的分布状况呢?从空间上看,水资源东多西少 南丰北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从时间上看,降水夏秋多、冬春少。北京、上海、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水旱灾害频繁旱灾水灾 西北水资源不足,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兴修水库 是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之一。 跨流域调水 是解决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跨流域调水路线示意图我国水资源现状材料: 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 若按人均水资源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水污染浪费水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农业节水:
灌溉方式的改变
变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节水:污水处理家庭节水:一水多用 珍惜每一滴水就是珍爱我们的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