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质量检测(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B.碳酸氢钠可用作食品膨松剂
C.金属钠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2.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矿泉水 B.蔗糖溶液
C.Fe(OH)3胶体 D.稀硫酸
3.用中子轰击X原子产生α粒子(即氦核He)的核反应为XnYHe。已知元素Y在化合物中呈+1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5
B.6Y和7Y属于同种元素
C.Y的核素种类由p决定
D.金属性:X>Y
4.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5.(2024·张家口高一期中)在澄清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HC、K+、Cl-、OH-
B.H+、Cl-、Na+、C
C.Na+、Ba2+、Cl-、C
D.H+、K+、S、Fe3+
6.(2024·漳州高一期中)科学家发现了利用泪液来检测糖尿病的方法,其原理是氯金酸钠(NaAuCl4)溶液与葡萄糖发生反应生成纳米金单质颗粒(直径为20~60 nm),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氯金酸钠中金元素的化合价为+3
B.检测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氯金酸钠(NaAuCl4)溶液可导电,NaAuCl4溶液属于电解质
D.纳米金单质颗粒分散在水中所得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7.(2024·烟台高一期中)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酒精(C2H5OH)所含氢原子的数目为0.6NA
C.常温常压下,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NA
D.1 mol 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l·L-1盐酸中溶质的粒子数相等
8.(2024·聊城高一期中)下列事实及其解释错误的是( )
A.氯水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Cl2具有漂白性
B.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反应,且密度比钠小可以隔绝空气
C.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在空气中生成的Na2O会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D.为了提高漂白粉的漂白效果,使用时可加少量盐酸,原因是Ca(ClO)2+2HClCaCl2+2HClO
9.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铁与硫酸铁溶液反应:Fe+Fe3+2Fe2+
B.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l-+AgNO3AgCl↓+N
C.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2H+CO2↑+H2O
D.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H++OH-H2O
10.(2024·枣庄高一检测)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一部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①~⑥不可能出现金属元素
B.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⑤>③
C.六种元素中,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定最强
D.六种元素,相互结合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
11.某品牌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下:
净含量:500 mL保质期:12个月 主要离子成分:(mg·L-1) Cl-:6.0 S:3.0 HC:43.0 Na+:5.0 Ca2+:10.0 Mg2+:1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矿泉水可看作多种盐和碱的混合溶液
B.该矿泉水充分煮沸后饮用更易补充Ca2+
C.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4 mol·L-1
D.饮用1.5 L该矿泉水,则摄入7.5×10-3 mol Na+
12.(2024·福州高一期中)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在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CO2和N2,判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在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反应为2CO+2NO2CO2+N2
B.该反应中CO作还原剂
C.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中N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N2
13.(2024·海口高一检测)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同周期并相邻,Y是组成水的元素之一,Z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W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W位于第3周期第Ⅶ族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Y
C.Z与W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X、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呈酸性
14.(2024·保定高一期中)二氧化锰的有关转化关系如图,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O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2
B.反应⑤(另一种产物为Al2O3)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C.反应③④中MnO2均作催化剂
D.反应①②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5.如图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Z、N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
B.X、N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低
C.Z的氧化物能分别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
D.X、N与H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酸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11分)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 、溶液、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滴入少量,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gNO3在水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
。
(2)①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填“<1 nm”或“>100 nm”)。
(3)常温下,饱和②溶液 (填“能”或“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4)从物质的组成来看,④属于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
(5)查阅资料可知,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其浓度越小,氧化能力越弱。对于反应4Cu+10HNO34Cu(NO3)2+NH4NO3+3H2O,NH4NO3的摩尔质量为 ,该反应中,每生成0.8 g NH4NO3,转移的电子数为 NA。
17.(11分)(2024·大庆高一检测)短周期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可用于文物年代的断定,且其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Z最外层电子数总和的一半。Y、Z可形成YZ4型化合物且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关于三种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
注:△、□、○分别表示X、Y、Z形成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X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而与X相邻的同主族金属元素Q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 (填化学式),由此可以判断,X、Q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
(3)向1 L 2 mol·L-1的NaOH溶液中通入1.5 mol 可获得含溶质的溶液,若是两种盐的混合物,不使用其他试剂,可将固体转化为纯净物的化学反应为
(写化学方程式)。
(4)用合适的方程式证明的酸性强于⑥ ,依据该事实 (填“能”或“不能”)判断出Y、Z的非金属性强弱,理由是 。
18.(10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下表是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相关信息。
元素 信息
X 其中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测定文物的年代
Y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Z 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其原子半径最大
W 常温下,其单质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Q 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
回答下列问题:
(1)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由Y与Z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可作供氧剂,该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的类型为 。
(3)Y、Z、Q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4)常温下,将W的单质通入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中,可以得到消毒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研究W、Q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比较其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b.比较其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c.比较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
d.比较其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19.(11分)化学方法在文物保护中有重要作用,某博物馆修复出土铁器的部分过程如下:
(1)检测锈蚀产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3O4、Fe2O3·H2O、FeO(OH)、FeOCl,由产物可推测,铁器可能与 (填2种反应物的化学式)发生反应而被腐蚀(铁的腐蚀是指铁单质转化为铁的化合物)。
(2)分析认为,铁经过了如下腐蚀循环:
Ⅰ.Fe转化为Fe2+;
Ⅱ.Fe2+在自然环境中形成FeO(OH);
Ⅲ.FeO(OH)和Fe2+反应形成致密的Fe3O4保护膜;
Ⅳ.Fe3O4保护层被氧化为FeO(OH),如此往复腐蚀。
①FeOCl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为 (填序号)。
②FeO(OH)和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③Ⅳ反应为Fe3O4+O2+H2OFeO(OH),还原剂为 ,每反应1 mol还原剂,转移 mol电子。
20.(12分)Cl2O又称次氯酸酐,是强氧化剂,极易溶于水,沸点为3.8 ℃,42 ℃以上分解为Cl2和O2,高浓度时易爆炸。某学习小组利用Cl2和潮湿的碳酸钠反应生成Cl2O,再用水吸收Cl2O制备HClO溶液,装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实验中须控制Cl2与空气(不参与反应)的体积比为1∶3,装置B的作用是 (答出两条即可)。
(3)装置C中生成Cl2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使反应充分进行,实验中采取的措施有 。
(4)若装置C不冷却,则进入装置D中的Cl2O会大量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
(5)装置E所盛试剂是 ,作用是 。
章末质量检测(二)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
1.A A项,漂白粉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在空气中久置变质,是因为其中的次氯酸钙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错误。
2.D Na2O2久置于空气中最终转化为碳酸钠而变质,D错误。
3.C A项,NaHSO4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故溶液中不存在HS,错误;B项,稀释前后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不变,c(Na+)===0.1 mol·L-1,错误;C项,稀释前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n(S)=n(S)=0.5 mol·L-1×20×10-3 L=0.01 mol,则m(S)=nM=0.01 mol×32 g·mol-1=0.32 g,正确;D项,稀释用烧杯、量筒、玻璃棒,100 mL容量瓶和胶头滴管用来定容,错误。
4.C 氯水应避光保存的原因是HClO不稳定,光照分解产生HC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O 2HCl+O2↑,C错误。
5.B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为歧化反应,过氧化钠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B错误。
6.B A项,H2O中不存在H2,错误;B项,两者摩尔质量均为28 g·mol-1,28 g N2和CO的混合气体物质的量为1 mol,所含分子数是NA,正确;C项,He为单原子分子,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物质的量为1 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 mol×22.4 L·mol-1=22.4 L,错误;D项,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离子数目,错误。
7.D A项,配制500 mL 0.100 mol·L-1 NaCl溶液用到的仪器有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错误;B项,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步骤正确的顺序为②①④③,错误;C项,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由于后面还需要加入蒸馏水定容,所以不必干燥,错误。
8.A 常温常压下,气体摩尔体积不为22.4 L·mol-1,所以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为22.4 L,A不正确;对于反应:H2O(g)+CH2+CO,从基本反应类型分析,属于置换反应,从元素的价态变化分析,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正确;燃烧是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参与,C正确;做焰色试验前,常用稀盐酸清洗铂丝,将杂质转化为易挥发的金属氯化物,然后在外焰上灼烧至与原火焰颜色相同,表明金属氯化物已完全挥发,D正确。
9.D 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18.4 mol·L-1,A正确;100 mL该浓硫酸的质量为100 mL×1.84 g·mL-1=184 g,B正确;稀释过程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因此稀释后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00%= 9.8%,C正确;题中没有说明稀释后溶液的密度,无法判断稀释后溶液的体积,不能计算出稀释后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D错误。
10.D A项,Cl2溶于水生成盐酸和弱酸次氯酸,Cl2+H2OH++Cl-+HClO,错误;B项,MgCO3不溶于水,不能拆,MgCO3+2H+Mg2++CO2↑+H2O,错误;C项,NaHCO3溶液与少量Ba(OH)2溶液混合,OH-完全和HC转化为水、C,部分C和Ba2+生成碳酸钡沉淀,2HC+Ba2++2OH-C+2H2O+BaCO3↓,错误;D项,向Ca(C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二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次氯酸根离子部分转化为弱酸次氯酸,反应为Ca2++2ClO-+CO2+H2OCaCO3↓+2HClO,D正确。
11.C 碱石灰能吸收Cl2,A不正确;新制氯水中的盐酸能与CaCO3反应生成CO2气体,而HClO与CaCO3不反应,所以向新制氯水中加入少量CaCO3,不能判断HClO是否存在,B不正确;NaOH能与盐酸反应生成NaCl和水,但无明显的现象,所以利用加盐酸的方法无法确定钠与H2O的反应产物NaOH,D不正确。
12.D 托盘天平精确度为0.1 g,不可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A错误;灼烧应放在坩埚中,而不是蒸发皿中,B错误;设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根据化学方程式:
2NaHCO3Na2CO3+CO2↑+H2O Δm
2×84 62
x(3.000-2.880)g
x≈0.325 g,因此碳酸钠的质量约为3.000 g-0.325 g=2.675 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约为×100%≈89.2%,C错误;灼烧后的样品放在空气中冷却,碳酸钠吸水,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D正确。
13.B Cl2+H2OHCl+HClO,氯水中主要含有Cl2、HCl、HClO;因溶液中含有HCl,遇到紫色石蕊,石蕊溶液变红;HClO因具有强氧化性而体现漂白性,则溶液褪色;氯水中含有氯气,则溶液呈浅黄绿色。
14.B A项,氯气会和碱石灰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错误;C项,氧化铜在加热时可以和CO反应,错误;D项,加入Ba(OH)2后,氢氧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NaOH,引入了新杂质NaOH,且Na2CO3能与Ba(OH)2反应生成BaCO3沉淀,错误。
15.A 若溶液中没有氯化钾,则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比等于2∶1,溶液中有氯化钾,则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浓度比大于2∶1,图示中钾离子和Y的浓度比为1∶1,所以Y离子不可能是S,A错误;根据稀释前后物质的量不变,c1 mol·L-1==0.8 mol·L-1,B正确;c(Na+)=0.8 mol·L-1,Y不是S,则Y是Cl-,c(Cl-)=0.90 mol·L-1,X表示S,c(S)=0.40 mol·L-1,所以溶液M中K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0 mol·L-1,C正确;c(K2SO4)=c(S)=0.4 mol·L-1,c(NaCl)=c(Na+)=0.8 mol·L-1,K2SO4与Na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D正确。
16.(1)ClO- (2)ab (3)①Cl2 ②NaClO+H2O2O2↑+NaCl+H2O (4)65.4%
解析:(1)“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Ca(ClO)2],因此漂白粉和“84”消毒液具有杀菌消毒功能,主要是因为两者均含有ClO-。(2)钠的焰色试验为黄色,钙的焰色试验为砖红色,用焰色试验可以鉴别Ca(ClO)2溶液和NaClO溶液,a选;加入Na2CO3溶
液,Ca(ClO)2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NaClO溶液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b选;加入NaCl稀溶液,Ca(ClO)2溶液和NaClO溶液均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c不选。(3)①将“84”消毒液与洁厕剂(含有盐酸)混合,ClO-与Cl-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l-+2H+Cl2↑+H2O;②“84”消毒液与双氧水溶液混合会发生反应,减弱杀菌消毒功能。该反应生成三种常见物质,其中一种是O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O元素由-1价变成0价,则Cl元素由+1价变成-1价,生成Na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H2O2O2↑+NaCl+H2O。(4)反应①中生成2 mol Cl2需要1 mol Ca(ClO)2,质量为143 g,而漂粉精的质量=≈218.5 g,所以Ca(ClO)2的质量分数=×100%≈65.4%。
17.(1)0.735 0 (2)②①③⑤⑥④ (3)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4)AC (5)重新配制
解析:(1)配制250 mL 0.010 00 mol·L-1 K2Cr2O7溶液时,需要溶质的质量为0.250 L×0.010 00 mol·L-1×294 g·mol-1=0.735 0 g。(3)使用容量瓶前必须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4)转移溶液时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会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所配溶液中K2Cr2O7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A项符合题意;容量瓶不干燥,含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所配溶液中K2Cr2O7的物质的量浓度,B项不符合题意;称量一定质量的K2Cr2O7中含有KCl杂质,所配溶液中K2Cr2O7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C项符合题意;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偏少,所配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配溶液中K2Cr2O7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D项不符合题意。
18.(1)Cl2O7 HClO (2)H++OH-H2O
(3)Cl2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处于中间价态
(4)①MnO2+4HCl(浓)MnCl2+Cl2↑+2H2O ②AC
(5)Cl2+2NaClO22ClO2+2NaCl
解析:(1)Y、Z均含氯元素,Y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且为氧化物,则Y为Cl2O7;Z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且为酸,则Z为HClO。(2)HClO4为强酸,则高氯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高氯酸钠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OH-H2O。(3)Cl2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处于中间价态,所以Cl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4)①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②该反应中部分H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部分HCl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既体现了HCl的还原性,又体现了HCl的酸性。(5)该反应中,NaClO2中Cl元素的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4价,故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则另一产物为NaCl,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l2+2NaClO22ClO2+2NaCl。
19.(1)HC+OH-C+H2O
(2)2Na2O2+2CO22Na2CO3+O2
(3)没有必要,因为从A装置出来的气体有CO2、H2O(g)、HCl,三者与Na2O2反应均生成O2,且关系均为2Na2O2~O2,故HCl的存在不影响纯度的测定 78%
(4)NaHCO3 3
解析:(3)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的HCl及CO2、H2O(g)进入装置B中会发生反应:4HCl+2Na2O24NaCl+2H2O+O2↑、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g)4NaOH+O2,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三个反应中都存在物质的量关系:2Na2O2~O2,故HCl的存在不影响纯度的测定,故在A、B装置之间没有必要增加一个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n(O2)==0.05 mol,则10.0 g Na2O2样品中含有Na2O2的物质的量n(Na2O2)=2n(O2)=0.1 mol,其质量是0.1 mol×78 g·mol-1=7.8 g,故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为×100%=78%。(4)图像中0~A消耗HCl的体积25 mL,大于 A~B消耗HCl的体积20 mL,说明向30 mL NaOH溶液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2,反应所得溶液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0~A段除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外,还发生了反应HCl+NaOHNaCl+H2O。A点溶质为NaHCO3,A~B段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反应至B点时溶液为NaCl溶液,根据元素守恒可知n(NaOH)=n(HCl)=n(NaCl)=0.045 L×2 mol·L-1=0.09 mol,由于NaOH溶液的体积是30 mL,故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c(NaOH)==3 mol·L-1。
20.(1)82 g·mol-1 164 (2)①2 ②0.3 mol
(3)17% (4)①+3 ②8.96
解析:(1)NaBO3的摩尔质量是(23+11+16×3) g·mol-1=82 g·mol-1;3 mol H2O2中含有 6 mol 氧原子,所以2 mol NaBO3与3 mol H2O2含有的氧原子数相等,NaBO3的质量为82 g·mol-1×2 mol=164 g。(2)①n(CO2)==0.2 mol,所以 0.1 mol 过碳酸钠(xNa2CO3·yH2O2)固体中含C元素物质的量为0.2 mol,所以x为2;②过碳酸钠分子式为2Na2CO3·yH2O2,0.1 mol过碳酸钠的质量是31.4 g,过碳酸钠的摩尔质量为314 g·mol-1,所以106×2+34y=314,解得y=3;则0.05 mol过碳酸钠中含H原子的物质的量是0.3 mol。(3)设溶液体积为1 L,5.3 mol·L-1的过氧化氢溶液含5.3 mol H2O2,其密度是1.06 g·cm-3,所以该溶液质量为1 060 g,则H2O2的质量分数是×100%=17%。(4)②300 mL 1 mol·L-1 NaClO2溶液中n(NaClO2)=1 mol·L-1×0.3 L=0.3 mol,根据反应4NO+3NaClO2+4NaOH4NaNO3+3NaCl+2H2O,n(NO)=×0.3 mol=0.4 mol,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4 mol×22.4 L·mol-1=8.96 L。
1 / 3(共52张PPT)
模块质量检测(二)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
B. 碳酸氢钠可用作食品膨松剂
C. 金属钠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 “血液透析”利用了胶体的性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钠燃烧产生的过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O2,导
致火势加剧,因此金属钠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应该
用干沙或干土灭火,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能观察到丁达尔效应的是( )
A. 矿泉水 B. 蔗糖溶液
C. Fe(OH)3胶体 D. 稀硫酸
解析: 矿泉水、蔗糖溶液、稀硫酸都是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
效应,A、B、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用中子轰击 X原子产生α粒子(即氦核 He)的核反应为 X
n Y He。已知元素Y在化合物中呈+1价。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B. 6Y和7Y属于同种元素
C. Y的核素种类由 p 决定
D. 金属性:X>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核反应为 X n Y He,结合元素Y在化合物
中呈+1价,说明Y处于第ⅠA族,而Y的质量数为7,可推知Y为
Li,则X的质子数 Z =3+2=5,质量数 A =7+4-1=10,X为B。
X是B,质子数是5,质量数 A =10,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0-5=5,
原子核外电子数是5,则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0,A错误;6Y和7Y的质子数相同,都是3个,而中子数不同,分别
是3、4,二者是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种原子,互为同位素,B正确;
Y是Li,Li的核素种类由其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C错误;
X是B,属于非金属元素,Y是Li,属于金属元素,所以元素的金属性:X<Y,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解析: 称量时,应“左物右码”,A项错误;摇匀时,应把容
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B项错误;过滤时,烧杯
紧靠玻璃棒,漏斗末端应靠着盛滤液的烧杯内壁,C项错误;蒸发
结晶时,将液体盛放到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
搅拌,使溶液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2024·张家口高一期中)在澄清透明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组是( )
解析: A项,HC 、OH-反应生成C 和水,不能大量
共存;B项,H+、C 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不能大
量共存;C项, Ba2+、C 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不能大量
共存,选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2024·漳州高一期中)科学家发现了利用泪液来检测糖尿病的方
法,其原理是氯金酸钠(NaAuCl4)溶液与葡萄糖发生反应生成纳
米金单质颗粒(直径为20~60 nm),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氯金酸钠中金元素的化合价为+3
B. 检测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C. 氯金酸钠(NaAuCl4)溶液可导电,NaAuCl4溶液属于电解质
D. 纳米金单质颗粒分散在水中所得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解析: 电解质是溶于水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NaAuCl4溶液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2024·烟台高一期中)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2.24 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3 NA
B. 标准状况下,2.24 L酒精(C2H5OH)所含氢原子的数目为0.6 NA
C. 常温常压下,46 g NO2和N2O4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 NA
D. 1 mol 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 mol·L-1盐酸中溶质的粒子数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A项,标准状况下,2.24 L Cl2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0.1 mol Cl2与足量铁反应时氯元素化合价由0变为-1,则转移0.2
mol电子,则转移的电子数为0.2 NA,错误;B项,标准状况下,酒
精不是气体,不确定其物质的量,错误;C项,NO2和N2O4的最简
式均为NO2,46 g混合气体中含有1 mol NO2,由于1个NO2中含有3
个原子,则混合气体中含有原子总数为3 NA,正确;D项,0.5
mol·L-1盐酸的体积未知,不确定HCl的物质的量,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2024·聊城高一期中)下列事实及其解释错误的是( )
A. 氯水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Cl2具有漂白性
B. 钠保存在煤油中是因为煤油不与钠反应,且密度比钠小可以隔绝
空气
C. 钠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产物是Na2CO3,原因是钠在空气中生成的
Na2O会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
解析: 氯水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氯气没有漂白性,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A项,电荷不守恒,应为Fe+2Fe3+ 3Fe2+,错误;
B项,硝酸银是可溶性盐,要拆写,应为Cl-+Ag+ AgCl↓,错
误;C项,碳酸钙是难溶性盐,不能拆写,应为CaCO3+2H+
Ca2++CO2↑+H2O,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2024·枣庄高一检测)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短周期元素的一部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①~⑥不可能出现金属元素
B. 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⑤>③
C. 六种元素中,③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一定最强
D. 六种元素,相互结合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④可能是Al,A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同主族元
素从下到上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也逐渐增
强,因此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⑤<③,B错误;③有可能是
氧或氟元素,没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某品牌矿泉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矿泉水可看作多种盐和碱的混合溶液
B. 该矿泉水充分煮沸后饮用更易补充Ca2+
C. 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10-4 mol·L-1
D. 饮用1.5 L该矿泉水,则摄入7.5×10-3 mol 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该矿泉水中的主要离子有Cl-、S 、HC 、Na+、
Ca2+、Mg2+,可看作是盐溶液,A项错误;溶液中含有Ca2+和
HC ,加热Ca(HCO3)2发生分解生成CaCO3沉淀,故该矿泉
水充分煮沸后饮用不能补充Ca2+,B项错误;该矿泉水中Mg2+的
含量为12.0 mg·L-1,则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5×10-4 mol·L-1,C项正确;该矿泉水中
Na+的含量为5.0 mg·L-1,则1.5 L该矿泉水中Na+的物质的量为
≈3.3×10-4 mol,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2024·福州高一期中)汽车尾气系统中均安装了催化转化器。在
催化转化器中,汽车尾气中的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反
应,生成CO2和N2,判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在催化转化器中发生的反应为2CO+2NO 2CO2+N2
B. 该反应中CO作还原剂
C. 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之比为1∶2
D. 该反应中NO被还原后的产物是N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A项,CO和NO反应生成CO2和N2,C元素化合价从
+2升到+4,N元素化合价从+2降至0,化学方程式为2CO+
2NO 2CO2+N2,正确;B项,C元素化合价升高,
CO作还原剂,正确;C项,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则
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之比为1∶1,错
误;D项,N元素化合价从+2降至0,NO作氧化剂,NO被还
原后的产物是N2,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4·海口高一检测)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
依次增大,X、Y同周期并相邻,Y是组成水的元素之一,Z在短
周期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W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
径最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W位于第3周期第Ⅶ族
B.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X>Y
C. Z与W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 X、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呈酸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X、Y、Z、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
素,X、Y同周期并相邻,且Y是组成水的元素之一,则Y为O元
素,X为N元素,Z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则Z为Na元
素,W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则W为Cl元素。
A项,W为Cl元素,位于第3周期第ⅦA族,错误;B项,Y为O元
素,X为N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简单氢化物越稳定,故X<Y,
错误;C项,Z为Na元素,W为Cl元素,Z与W形成的化合物NaCl
是离子化合物,正确;D项,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硝酸,
Z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氢氧化钠,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2024·保定高一期中)二氧化锰的有关转化关系如图,下列有关
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O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2
B. 反应⑤(另一种产物为Al2O3)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
C. 反应③④中MnO2均作催化剂
D. 反应①②③④⑤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①:MnO2+4HCl
(浓) MnCl2+Cl2↑+2H2O,反应②:2Cl2+2Ca(OH)2
CaCl2+Ca(ClO)2+2H2O,反应③:2H2O2 2H2O+
O2↑,反应④:2KClO3 2KCl+3O2↑,反应⑤:3MnO2+4Al
3Mn+2Al2O3。反应③中的O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
反应④中O元素的化合价由-2价升高为0价,则相同条件下生成
等量的O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2,A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应⑤中Mn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降低为0价,二氧化锰作氧化剂,
Al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升高为+3价,Al作还原剂,则根据得失电子守
恒可知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4,B选;反应③、④中
MnO2均作催化剂,C不选;反应①②③④⑤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不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如图所示是部分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Z、N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
B. X、N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沸点相比,前者较低
C. Z的氧化物能分别溶解于Y的氢氧化物和N的氢化物的水溶液中
D. X、N与H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强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X、Y、Z、M、N分别是O、Na、Al、
Si、Cl。AlCl3熔融状态下以分子形式存在,不能导电,A项错
误;H2O分子间存在氢键,导致水的沸点比氯化氢的高,B项错
误;Al2O3是两性氧化物,能够溶于NaOH溶液和盐酸,C项正
确;HClO是弱酸,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11分)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 、 溶液、
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 溶液,观察现象;再分别滴入
少量 ,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AgNO3在水中电离的电离方程式为 。
AgNO3 Ag++N
解析: AgNO3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AgNO3 Ag++N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①中分散质粒子直径 (填“<1 nm”或“>100
nm”)。
解析: 稀盐酸属于溶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
(3)常温下,饱和②溶液 (填“能”或“不能”)发生
丁达尔效应。
解析: 饱和氯化钠溶液不是胶体,不能发生丁达尔
效应。
<1 nm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从物质的组成来看,④属于 (填“酸”“碱”“盐”或
“氧化物”);上述标有序号的物质中,能导电的是
(填序号)。
解析: 从物质组成来看,硝酸银属于盐;题干中,能
导电的物质:稀盐酸和稀硝酸。
盐
①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查阅资料可知,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其浓度越小,氧化能力
越弱。对于反应4Cu+10HNO3 4Cu(NO3)2+NH4NO3
+3H2O,NH4NO3的摩尔质量为 ,该反应中,
每生成0.8 g NH4NO3,转移的电子数为 NA。
解析: NH4NO3的摩尔质量数值大小等于其相对分子
质量:(14×2+1×4+16×3)g·mol-1=80 g·mol-1;该反
应中,每生成0.8 g NH4NO3,对应物质的量:0.01 mol,则
转移的电子:0.08 mol,即0.08 NA。
80 g·mol-1
0.0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 (11分)(2024·大庆高一检测)短周期元素
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元素的
一种同位素可用于文物年代的断定,且其
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Z最外层电子数总和
的一半。Y、Z可形成YZ4型化合物且分子中
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关于
三种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图所示:
注:△、□、○分别表示X、Y、Z形成的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 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LiH+H2O LiOH
+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短周期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可用于文物年代的断定,则Y为C,其最外层电子数等于X、Z最外层电子数总和的一半;Y、Z可形成YZ4型化合物且分子中每个原子最外层均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且Z形成的酸中Z为+1价,则YZ4为CCl4,则Z为Cl;则X为第一主族元素,且其存在氢化物,X的氢化物中X为+1价,则X为Li。(1) 为LiH,与水反应生成LiOH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LiH+H2O LiOH+H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X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 ,而与X相邻的同主族金属元素Q
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 (填化学式),由此可以判
断,X、Q金属性较强的是 (填元素符号)。
Na2O2
Na
解析:X为Li,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 (为Li2O),而与X相邻的同主族金属元素为Na,Na在空气中燃烧可获得Na2O2,由此可以判断,X、Q金属性较强的是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向1 L 2 mol·L-1的NaOH溶液中通入1.5 mol 可获得含溶
质 的溶液,若 是两种盐的混合物,不使用其他试剂,可
将固体 转化为纯净物的化学反应为
(写化学方程式)。
2NaHCO3 Na2CO3
+CO2↑+H2O
解析: 为CO2,1 L 2 mol·L-1NaOH溶液中 n (NaOH)=2
mol,与1.5 mol CO2反应生成两种盐的混合物,则 为Na2CO3、
NaHCO3,NaHCO3受热分解为Na2CO3、CO2和H2O,反应方程式为
2NaHCO3 Na2CO3+CO2↑+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aClO+CO2+H2O
NaHCO3+HClO
不能
HClO
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
解析: 为H2CO3,⑥为HClO,利用复分解反应NaClO+CO2
+H2O NaHCO3+HClO证明 的酸性强于⑥,依据该事实不能判
断出Y、Z的非金属性强弱,理由是HClO不是氯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10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
很重要的作用。下表是5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相关信息。
元素 信息
X 其中一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测定文物的年代
Y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
Z 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其原子半径最大
W 常温下,其单质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
Q 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答下列问题:
(1)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由Y与Z形成的一种化合物可作供氧剂,该化合物中所含化
学键的类型为 。
(3)Y、Z、Q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第二周期第ⅣA族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S2->O2->
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4C这种核素在考古时常用来测定文物的年代,则X为C;Y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则Y核外有2+6=8个电子,Y为O;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则Z为Na;常温下,W的单质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则W为Cl;Q的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为4,由于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为8,则最高化合价为+6,最低化合价为-2,Q为S。(3)同主族时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Y、Z、Q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S2->O2->N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研究W、Q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案中不可行的是 (填字
母)。
a.比较其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b.比较其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c.比较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
d.比较其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
ad
(4)常温下,将W的单质通入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
中,可以得到消毒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l2+2NaOH
NaCl+NaClO+H2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a项,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氢化物越稳定,与沸点无关,故比较其简单氢化物的沸点,不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不可行;b项,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反应越容易,故比较其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可行;c项,非金属性越强,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比较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可行;d项,比较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可判断非金属性强弱,没指明化合价是否是最高价,不可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11分)化学方法在文物保护中有重要作用,某博物馆修复出土
铁器的部分过程如下:
(1)检测锈蚀产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3O4、Fe2O3·H2O、FeO
(OH)、FeOCl,由产物可推测,铁器可能与
(填2种反应物的化学式)发生反应而被腐蚀(铁的腐蚀是
指铁单质转化为铁的化合物)。
O2、H2O
解析:根据锈蚀产物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Fe3O4、Fe2O3·H2O、
FeO(OH)、FeOCl可以推知,铁器可与O2、H2O发生反应而被腐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分析认为,铁经过了如下腐蚀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Ⅰ.Fe转化为Fe2+;
Ⅱ.Fe2+在自然环境中形成FeO(OH);
Ⅲ.FeO(OH)和Fe2+反应形成致密的Fe3O4保护膜;
Ⅳ.Fe3O4保护层被氧化为FeO(OH),如此往复腐蚀。
①FeOCl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
应的为 (填序号)。
+3价
Ⅰ、Ⅱ、Ⅳ
2FeO(OH)+Fe2+
Fe3O4+2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③Ⅳ反应为Fe3O4+O2+H2O FeO(OH),还原剂为 ,
每反应1 mol还原剂,转移 mol电子。
解析:①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氯元素为 -1
价,氧元素为-2价,所以FeOCl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Ⅰ.Fe转
化为Fe2+,铁元素价态升高,发生氧化反应;Ⅱ.Fe2+在自然环境中形
成 FeO(OH),铁元素的价态升高,发生氧化反应;Ⅲ. Fe3O4可以看做FeO·Fe2O3,所以FeO(OH)和Fe2+反应形成致密的Fe3O4保护层,铁元素的价态没有改变,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Ⅳ.Fe3O4可以看做
Fe3O4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FeO·Fe2O3,所以Fe3O4中+2价铁元素升高到+3价,铁元素的价态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所以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为Ⅰ、Ⅱ、Ⅳ。②Fe3O4可以看做FeO·Fe2O3,所以FeO(OH)和Fe2+反应生成致密的四氧化三铁保护膜,离子方程式为2FeO(OH)+Fe2+ Fe3O4+2H+。③Fe3O4和氧气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气在反应中作氧化剂,所以Fe3O4作还原剂;根据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4Fe3O4+O2+6H2O 12FeO(OH),所以1 mol O2完全反应转移4 mol电子,消耗4 mol Fe3O4,因此,每反应1 mol还原剂,转移1 mol电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12分)Cl2O又称次氯酸酐,是强氧化剂,极易溶于水,沸点为
3.8 ℃,42 ℃以上分解为Cl2和O2,高浓度时易爆炸。某学习小组
利用Cl2和潮湿的碳酸钠反应生成Cl2O,再用水吸收Cl2O制备
HClO溶液,装置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仪器a的名称是 ,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
分液漏斗
Cl +6H++5Cl- 3Cl2↑+3H2O
(2)实验中须控制Cl2与空气(不参与反应)的体积比为1∶3,
装置B的作用是
(答出两条即可)。
通过观察装置B中产生气泡的快慢调节气体
流速以达到Cl2与空气体积比为1∶3、除去Cl2中的HCl、使
气体混合均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装置A中利用浓盐酸和氯酸钾反应制得的氯气中混有
水蒸气和挥发出的HCl,再利用装置B中的饱和食盐水除去
氯气中的HCl,氯气在装置C中与潮湿的碳酸钠反应生成
Cl2O,装置D是溶解生成的Cl2O,装置E利用干燥管中盛装
的碱石灰吸收尾气,防止污染空气。(2)装置B中盛有饱
和食盐水,通过观察装置B中产生气泡的快慢调节气体流速
以达到Cl2与空气体积比为1∶3,同时除去Cl2中的HCl,使
气体混合均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装置C中生成Cl2O、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使反应充分进行,实
验中采取的措施有 。
(4)若装置C不冷却,则进入装置D中的Cl2O会大量减少,可能
的原因是 。
2Cl2+
Na2CO3 Cl2O+2NaCl+CO2
搅拌、使用多孔球泡
装置C中反应放热,温度升高Cl2O会分解
解析:由于装置C中反应放热,温度升高Cl2O会分解,若装置C不冷却,则进入装置D中的Cl2O会大量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装置E所盛试剂是 ,作用是
。
碱石灰
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
止污染空气
解析:氯气是大气污染物,需要进行尾气处理,则装置E所盛试剂是碱石灰,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欣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