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位于河南郑州的炎帝(右)、黄帝(左)雕像
图中巨型雕像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通过良渚、陶寺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
3. 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思考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为什么能证实早期国家的产生?
良渚zhǔ古城
1、时间:
2、地点:
距今约5300-4300年
浙江余姚
3、概况
①农业:发现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良渚博物院展示的现代稻谷(左)和良渚遗址出土炭化稻谷(右)
②城市建筑: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内城中有人工建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③水利系统: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复原图
以考古成果良渚文化为例来看社会发生了那些变化?
代表神权的玉琮
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
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
区分等级的良渚墓地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农业发展
贫富分化、阶级差异
大型城市的出现
和原始农业的发展
玉器:权力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神权崇拜、发达的宗教信仰体系
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习近平
神人兽面纹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平面示意图
(1)时间:
(2)地点:
(3)考古发现: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①宫城、陶制的建筑材料
②墓葬。大型墓葬集中分布,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小型墓葬没有任何随葬品。
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
③随葬品。大型墓葬的随葬品来源十分广泛。
反映出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陶寺遗址铜环
陶寺遗址兽面形玉饰
陶寺遗址石磬
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
朱书符号的陶壶
陶寺古城
④小件青铜器、带有书写符号的陶壶,有可能是观象台的遗迹。
(4)意义:
陶寺古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知识对比
城市平面图
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有哪些共同点?
宫殿复原图
宫殿复原图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城市平面图
良渚古城
陶寺都城
知识对比
城市平面图
良渚古城遗址和陶寺都城遗址有哪些共同点?
都形成了早期城市
宫殿复原图
宫殿复原图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
城市平面图
良渚古城
陶寺都城
都出现宫殿建筑和私有制
都有象征阶级分化的礼器
都出现早期国家
中华文明探源
良渚遗址
陶寺遗址
焦家遗址
凌家滩遗址
二里头遗址
红山遗址
石家河遗址
三星堆遗址
石峁(mǎo)遗址
殷墟遗址
“满天星斗”式的中华文明起源
【多元】
红山遗址与凌家滩遗址玉人对比
陶寺、石家河、良渚、殷墟兽面形物(图)对比
红山、凌家滩玉龙和石家河玉凤对比
石峁遗址与良渚遗址玉钺对比
中华文明探源
“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互动借鉴”式的中华文明元素联系
【一体】
部落联盟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东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发祥于陕西北部,后向东迁徙。
黄帝(轩辕氏)
炎帝,号神农氏,生于渭水支流的姜水。
炎帝(神农氏)
原在我国东部,后来发展到山东、河南、安徽一带,是最早进入中原的部落。
蚩尤
阪泉之战
阪泉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阪泉(河北)
炎帝——黄帝
炎帝失败,归顺黄帝
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史记》
炎黄联盟想象图
阪泉之战想象图
涿鹿之战
炎 黄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
涿鹿
指南车
地点:
交战双方:
结果:
意义:
涿鹿
炎黄部落_——蚩尤部落
炎黄部落联盟胜利
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华夏族的形成
黄帝
炎黄联盟
华夏族
汉族
炎帝
蚩尤
其他部落
阪泉之战
涿鹿之战
败
败
炎帝黄帝——人文初祖
世界华人——炎黄子孙
炎黄联盟
融部族
涿鹿之战后,黄帝因此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崇为人文初祖,华人也自称为“炎黄子孙”。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族是由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交融而成。
禅让制
(1)原则:
(2)概况:
(3)事迹:
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尧→舜→禹
01
02
03
尧鼓励人们发展生产。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
禹治水有功,被民众尊称为“大禹”。
大禹治水
相传,当时洪水滔天,禹的父亲鲧(gǔn)受舜之命治理水患。他采用封堵的方法,过了许多年都没有成功,后被处死。禹接替父亲治水,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引洪水入海。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忠。禹竭尽全力治水,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入”,后来人们以此形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画像石拓片(局部)
方法:
精神
品质:
疏导的办法
坚持不懈、大公无私、无私奉献、
勤劳勇敢、勇于创新、敬业精神。
材料研读
【史料实证】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
华夏族是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
过程中逐渐融合,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龙是由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的身体组成。
学史崇德
大禹治水像
【小试牛刀】
1.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距今4300-4000年,被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该遗址已陆续发掘出城墙、宫殿区、大型宗教礼制建筑、王陵区、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该遗址的发掘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
D.部落联盟的兴起
B
2.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3.据统计,当今中国流行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统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姬姓系统的姓氏约占89%。这表明( )
A.百家姓氏,皆自炎黄 B.中华姓氏,源远流长
C.人文初祖,拓土开疆 D.姓氏文化,包罗万象
A
B
4.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女姻造人,黄帝创制等传说来自不同地区。在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程中,这些地域性传说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传说系统。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 )
A.创新性特质
B.区域性差异
C.连续性特点
D.一体性特征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