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时 第1课时
教法 演示 讲授 启发引导 学法 自学 合作探究 归纳总结
课程标准 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要求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世界海陆分布占比图,总结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明确其分布、面积大小、分界线以及轮廓、特征等。此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以及空间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构建对全球海陆面貌的基本认识,为后续学习地球表面海陆的运动和变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经过一段时间地理学习,他们具备一定地理基础和思维,但因年龄限制,部分内容与生活实际较远,需直观图文辅助理解。同时,学生对地球上海陆分布比例有一定了解,小学科学及日常媒体接触使其对海洋与陆地有初步认知,不过具体知识细节知之甚少。受新闻事件影响,他们对大洲相关知识兴趣浓厚、好奇心强,这对教学十分有利。但学生在学习方法、习惯、认识等方面存在不足,需教师引导与指导。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状况,说出海陆所占比例。在地图上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明确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综合思维:通过分析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海陆分布特点,理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探讨不同海陆形态对气候、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和区分大洲、大陆、半岛、岛屿等概念。清晰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及分布特征。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 “蓝色弹珠” 图片(宇航员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从这张照片上,大家看到地球主要是什么颜色?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积极回答问题,多数学生会指出地球主要是蓝色,说明海洋面积大。 设计意图:以直观震撼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关注地球海陆分布,自然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地球?水球? 教师活动: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各占多少呢?” 接着展示 “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讲解科学家通过测量计算得出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数据(海洋占 71%,陆地占 29%)。组织学生进行简单计算,如计算地球表面积为 5.1 亿平方千米时,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和图片,参与计算,得出海洋面积约 3.61 亿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 1.49 亿平方千米。海陆分布特点教师活动:展示东西半球图、南北半球图、水陆半球图,提问:“观察这些地图,说一说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半球观察海陆分布情况。总结: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北极地区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是一块陆地;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从水陆半球看,水半球海洋面积更大,陆半球陆地面积相对集中,但海洋面积仍大于陆地面积。强调:无论怎样划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图,小组讨论后发言,描述自己观察到的海陆分布特点。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教师活动:展示相关图片,分别指出大陆、岛屿、半岛的实例,如亚欧大陆、台湾岛、阿拉伯半岛等,讲解其概念。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全球有六块大陆,其中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岛屿是面积较小的陆地,四周被水环绕;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一些大陆、岛屿和半岛,加强理解。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概念讲解,观察图片,在地图上指出教师要求的海陆形态。大洲的概念教师活动:讲解大洲的概念,大洲是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的总称。强调大洲与大陆的区别,如北美洲和北美大陆的范围不同。展示世界政区图,让学生观察有哪些大洲。学生活动:理解大洲概念,观察地图,初步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和位置。设计意图:清晰阐述大洲概念,与大陆概念对比,加深学生记忆,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对七大洲有初步直观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教师活动:展示 “七大洲分布图”,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介绍七大洲的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记忆各大洲的轮廓特点。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如亚洲像一只雄鸡,非洲像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半圆形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大洲,描述其位置和轮廓特点,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学生活动:观察地图,倾听教师介绍,参与小组活动,积极描述和评价。七大洲的面积排序和分界线教师活动:展示七大洲面积数据表格,让学生按照面积大小进行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讲解大洲分界线的重要性,展示 “世界地形图”,介绍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如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等。通过动画演示或在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线条标注,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分界线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分界线,并与同桌互相指认。学生活动:看表格排序,观察地图,听教师讲解分界线,在地图上找出并指认分界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结合数据计算,让学生直观且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计算能力。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海陆分布特点、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排序和分界线等。强调重点和难点知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学生活动: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回答问题,回顾知识点,反思自己的课堂表现。
课堂练习 面积最大的大洲是______在地图上指出大洲、大陆、半岛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直观教具和图片展示,如地球仪、各类地图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海陆分布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活动。在讲解大陆、岛屿、半岛等概念时,结合实际例子和地图查找,学生掌握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合作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今后应加强小组合作的组织和引导,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七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清晰,后续可增加拼图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空间认知能力。此外,在时间把控上还需更加精准,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充分展开,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