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材 人教版
课标要求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能够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综合思维:对比地球与其他行星的环境差异(温度、大气、水等),分析地球的特殊性。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地协调观:结合图片和视频,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工程,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开篇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建立对天体系统的初步认知,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乃至银河系中的位置与特殊性,为后续学习地球运动、气候、自然环境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宇宙、外星生命等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但抽象概念理解能力较弱,空间想象与科学分析能力尚待培养。教学中需紧扣学生兴趣,以科幻片段导入激发探究欲,同时通过动态模型演示具象化抽象知识,设计小组合作绘制太阳系示意图、对比行星环境等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走向科学分析,逐步构建地理学科思维框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理解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教学难点:认识人类太空探索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科幻电影中外星人攻打地球。教师:如果外星文明真的存在,他们为何会对地球产生兴趣?地球在茫茫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又有什么独特之处让人类如此珍视这个蓝色星球? 播放科幻电影片段,以“外星人占领地球”的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对宇宙、地球特殊性的好奇心,为后续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新课讲授 地球在宇宙中1.什么是宇宙教师: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物质的总和。【承转】其实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并不突出,它被很多宇宙天体包围。同学们知道宇宙中有哪些天体吗?教师:多媒体展示常见天体,简单解释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等概念。2.天体系统【承转】运动着的天体相互绕转、相互吸引,形成各个级别的天体系统。大家知道地月系、太阳系和银河系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又属于银河系。教师: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其他行星一起绕着太阳公转。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承接】在无垠的宇宙中,银河系只是千亿星系中的一个普通旋涡,而我们的太阳系更是银河系边缘的一粒微尘。在这片138亿光年广袤的时空里,地球渺小得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却因孕育生命而成为宇宙中最珍贵的奇迹。那么,地球究竟凭什么能在茫茫宇宙中脱颖而出,成为生命的摇篮呢?【活动探究】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1.读图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距日距离和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2.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水星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体积,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教师小结: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上温度适宜,而且能保存液态水。地球自转速度也比较适宜,使得昼夜温差没那么大;地球的质量适中能吸引稳定的大气......这些都是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二、人类的太空探索教师:人类自古就有飞天梦,一直在尝试探索太空的奥秘。1.人类的太空探索展示图片,讲述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1957年人类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人类进入太空探索的新纪元。在1961年,苏联“东方一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成功发射。1990年,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1997年,美国“旅居者号”火星车登陆火星。2010年,国际空间站正式建成。2.我国的太空探索展示图片,讲述我国的太空探索历程。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07年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2016年全球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发射;2021年,我国“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2022年我国“天宫”空间站全面建成。教师:结合生活知识和课本资料回答: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哪些困难?学生回答:低重力对身体的影响。大气稀薄,太空辐射强,易对航天员的身体造成辐射伤害。剧烈的温度变化,以及没有水、氧气、食物、能源等。 通过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距日距离、表面温度、体积等对比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培养从证据出发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东方红一号”“神舟五号”“嫦娥一号”“天宫空间站”等案例,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科技自信。以“航天员在月球上面临的困难”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太空探索的挑战性,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精神。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在学生构图的基础上修改完整。 让学生既对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科幻电影片段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演示和动态模型的运用使抽象的宇宙知识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展示中国航天的成就,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宇宙观。